胡洪侠|老作文本里暗藏玄机

网络图片。
你们的中学语文课,是否“每逢佳节必作文”?我们是的。
1978年10月1日,我写《国庆节有感》,用的是“此时此刻,我想到……”的排比段。现在这种排比段再次蔚然成风。

首先,“此时此刻,我想到,二十九年前的今天,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再次,“此时此刻,我想到,'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倍加思念台湾骨肉同胞。我们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仍未能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的骨肉同胞仍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最后一个排比段:“此时此刻,我想到:华主席在国庆二十九周年招待会上的祝酒词:'……我们要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办法再多一点,步子再快一点……”

我的老作文。
作文中果然又有“每逢佳节倍思亲”之句。1980年之前,我在各类文体中无数次引用“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天猛然发现,当年我引此诗,用法上有两大特点。而奇怪的是,这两大特点,之前的几十年间我竟然丝毫没有意识到。
其一,凡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思的一定是台湾同胞。我作文中好像从来没有每逢佳节倍思念过港澳同胞。怎么回事呢?是那时台湾同胞的生活更加“水深火热”,还是香港、澳门地区的同胞不用我们思念?
其二,作文中从来不会把“每逢佳节倍思亲”用于思念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以及七大姑八大姨,更不会用在同学尤其女同学身上。那个年代我们思念的人都远在天边,在台湾,在印度支那,在亚非拉……那里高天滚滚寒流急,那里水深火热冤仇深。
今天读43年前的老作文,我隐约看到华北秋夜老家北屋土炕上那一豆摇曳不定的煤油灯光。灯光下,那个家人常以“小霞”呼之的15岁少年,正心潮澎湃地写《国庆节有感》。稿纸上的横线是红的,钢笔的墨水是蓝的,鼻尖上的油烟熏迹是黑的,身边父母的脸孔是模糊的,姐妹的玩闹声是不停的。窗外,小院子早已被黑夜浓墨重彩地填满,蛐蛐在叫,秋风掠过土房房顶,星空很亮,因为月亮很大。大门外时而传来杂沓的脚步声与人语声,那声音忽近忽远,似乎是赶往代销点或离开代销点的样子。渐渐地,万籁俱寂,只有你思绪万千;你的万千思绪,多得小院子里都盛不下。熬夜费油写作文,你写的感怀和父母、和姐妹、和这座北房没有一点关系。
我多想对这位叫“小霞”的少年说,小兄弟,你在国庆节有所感怀是对的,谁能在国庆节没有感怀呢?可是你却不知道,或者说,要再过四年你才知道,国庆节不仅是国家的生日,也是你的生日。你出生那年的农历八月十四,正是公历的10月1日。那年父母忙得都顾不上知道这事。要是他们知道这天是国庆节,很有可能你就不叫“胡洪霞”了,你叫“胡国庆”。

秋夜。网络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