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领导要精打细算,但是不能扣扣索索!

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第28卷,汉纪二十
汉元帝 永光二年(己卯,公元前42年)

【原文】(可跳过直接看解析,译文太长省略了)

秋,七月,陇西羌彡姐旁种反,诏召丞相韦玄成等入议。是时,岁比不登,朝廷方以为忧,而遭羌变,玄成等漠然,莫有对者。右将军冯奉世曰:“羌虏近在竟内背畔,不以时诛,无以威制远蛮,臣愿帅师讨之!”上问用兵之数,对曰:“臣闻善用兵者,役不再兴,粮不三载,故师不久暴而天诛亟决。往者数不料敌,而师至于折伤,再三发调,则旷日烦费,威武亏矣。今反虏无虑三万人,法当倍,用六万人。然羌戎,弓矛之兵耳,器不犀利,可用四万人。一月足以决。”丞相、御史、两将军皆以为:“民方收敛时未可多发,发万人屯守之,且足。”奉世曰:“不可。天下被饥馑,士马羸耗,守战之备久废不简,夷狄有轻边吏之心,而羌首难。今以万人分屯数处,虏见兵少,必不畏惧。战则挫兵病师,守则百姓不救,如此,怯弱之形见。羌人乘利,诸种并和,相扇而起,臣恐中国之役不得止于四万,非财币所能解也。故少发师而旷日,与一举而疾决,利害相万也。”固争之,不能得。有诏,益二千人。于是遣奉世将万二千人骑,以将屯为名,典属国任立、护军都尉韩昌为偏裨,到陇西,分屯三处。昌先遣两校尉与羌战,羌虏盛多,皆为所破,杀两校尉。奉世具上地形部众多少之计,愿益三万六千人,乃足以决事。书奏,天子大为发兵六万馀人。八月,拜太常弋陽侯任千秋为奋武将军以助之。冬,十月,兵毕至陇西,十一月,并进,羌虏大破,斩首数千级,馀皆走出塞。兵未决间,汉复发募士万人,拜定襄太守韩安国为建威将军,未进,闻羌破而还。诏罢吏士,颇留屯田,备要害处。
【解析】
羌人造反位置在陇西,距离长安700多里,如此近的距离如果不加制止,一旦成规模,关中动荡。
汉元帝组织朝会讨论处理方案,但是在具体投入兵力上有分歧。
结合上面来看,冯奉世主张要需要4万人,而汉元帝则想给一万多就完事。
这里就不得不说汉元帝以及丞相等人决策背后的失算的地方有三个:
其一,没就是论事
汉元帝、丞相等人并没有打过仗,对于军事基本上不懂。
让他们去想打羌人,他们首先想到的经济问题。
民方收敛时未可多发,发万人屯守之,且足。
即,因为“民方收敛时”,所以不能搞更多兵力,所以就给一万人。
这个首先就不是就是论事谈论搞定羌人需要多少,而是因为其他事情,我就给你这么多。
更搞笑的是,当汉元帝询问对策,“玄成等漠然,莫有对者。”
现在,冯奉世出来提出了方案,韦玄成又跳出来不给支持。
真是不出点子、不拿解决方案就算了,还一个劲扯后腿。
其二,没考虑附加影响
面对只能给出1万兵力的局面,这个时候能不能搞定羌人的问题其实已经复杂化了。
冯奉世说1万人不够,韦玄成完全可以说,你又没干过,怎么不知道一万人不够,你先干试试。
这个样子像极了领导大饼忽悠下属的样子。
之所以说问题复杂化,因为汉朝在面对肘腋要害之处的羌乱,只能够拿出1万兵力这个动作反应出的问题影响更为恶劣。
一方面,如果拿出就拿出个1万多人,对于羌人而言是绝对利好,因为在具体作战上,可以完全放开手脚打。即你来的人多,我只能收缩合并,而你来的人少,那么我却可以分兵四处出击。
另一方面,某种程度可以窥见,汉朝现在经济有问题,不然不可能只拿出这么点兵力。
再一方面,基于第二点,羌人开始怕汉朝大军扑来,现在就来1万多人,羌人心想:就这?说不定一些观望的也会加入进来,甚至周边其他国家觉得汉朝对内叛乱只能够如此,那么对国外甚至更是心有余力不足,西域一些小国说不定就会动摇。
最后,汉元帝、韦玄成给1万多人是让其屯守,防御姿态,而非是主动进攻。
试想,一个帝国内部出现叛乱,朝廷军队不主动出击,反而屯兵防御,要么就是叛军太强朝廷干不过,要么就是朝廷没这个能力。
不管是哪个表露出来的东西都不算是好的。
其三,事态演变
上面两点都是静态的分析。
一个基于事情本身,另一个针对决策带来的附加影响。
但是实际事情发展是动态的,并不是说基于决策,事情就这样发展下去,而是基于决策,涉及的相关方,会有相应的变化调整,并重新演变出新变量进而影响事态发展。
按照冯奉世的意思,用这么少的兵,不但解决不了这次羌人造反,反而会因为处理不及时,造成羌人造反规模扩大化, 使得战事旷日持久,让汉朝持续流血。
上面这些,冯奉世也说,汉元帝、韦玄成也未必不理解。
但是为什么依然要如此呢?
这其中个人认为还是这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经济问题
岁比不登,国库入不敷出没有这么多资源支撑大规模作战这个是客观的。
另一方面,时间是7月份,相关税收没到位,也没得用。
说白了就是没钱。
所以,汉元帝、韦玄成就倾向于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精打细算地过日子。
要是对羌人大规模投入,不是不行,而是这边花钱多了,其他地方必然能用的就少了,如此牵一发动全身不得不如此。
(其实在最后,后续税收上来之后,汉元帝也几次补充了兵力)
其二,不了解
这个还是之前说的,汉元帝、韦玄成不懂军事。
让他们决定用多少兵,本身就是外行决策内行,难免想当然、理想化。
最后的结果就是在认知不对等的情况下决策出来的东西,极大概率是无法匹配现实环境。
其三,侥幸心理
这个就更好理解了。
按照汉元帝、韦玄成的意思其实是防守为主,可能是想等羌人自己安定下来。
再一方面,是觉得一万多人先上,说不定前线出现奇迹就把羌人给平定了呢。
最后,还是经济问题,想等后续税收上来了,再进行大规模征发。
当然,在此期间,无论是防御维持现状还是进攻取得胜利,在明知道一万多人不够的前提下依然还是派遣一万多人,都是存了侥幸心理。
 

【启发】

从汉元帝、韦玄成的角度来思考,管理国家把问题简单化,可能就是如何多赚钱,如何有效花钱的问题。
尤其是国家庞大,花钱的地方这么多,势必要把每一分钱花到刀刃上,甚至希望一分钱花出两分三分的效果。
要是花钱大手大脚每个计算,最后入不敷出、寅吃卯粮是必然的。
好比汉武帝,别看他四面出击武德充沛,这是建立在文景两帝给他存了不少钱以及后续有非常多捞钱方式的基础上。
就算是如此,汉武帝最后也把家底给打空了,当然如果在对外战争的同时汉武帝不搞大型出巡、大规模宫殿建设,后期财政情况也不会如此艰难。
所以,当领导、做老板必须要精打细算,手里面的每分钱都要细细计较。
不过,细细计算、精打细算不是扣扣索索,而是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
尤其是面临一些事关组织未来发展、基本盘的事情时,这些钱不但不能省,反而还要大方。
这个一方面是因为事情本身重要性,资源多相对做事也容易些。
另一方面也是做给别人看的,你自己都没信心,不投入,别人敢跟着你混?
最后一方面就是出手大方别人看着才知道你这个人在钱上面不吝啬、有底子,有好处自然也愿意跟着你干。
总结,对钱扣扣索索的老板,没一个能做大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