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孝陵的”明“为什么写成了”眀“字

了解历史常识的朋友都知,南京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其皇后马氏的陵墓。也许去过的人都发现了“明孝陵”的“明”字多了一横成了“眀”字,这是为什么呢?

据说这个事情的缘由还有几种说法。

第一,据说是朱元璋为了区别被他灭掉的小明王势力,而他自己是大明王朝,所以不能与小明王朝同用一个字,于是就多加了一横。

第二,这个说法是康熙皇帝为了避讳,因为明朝是前朝,而康熙觉得清朝比明朝强大,而且认为“明”是“日”和“月”组成的,而因避讳,给“日”加上一横,就不“明”了。

第三,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阴阳五行之说,明孝陵为皇家陵墓,自然讲究,而“日”是阳的,而墓地是属阴的,所以在“日”字上加了一横,成了“眀”字了。

第四:1.现在有两种说法,大意是“日月为明”,或“眼睛看见月亮为明”。《易·系辞》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史记·历书》日月成,故明也。《书·太甲》视远惟明。这两种是后人根据字面来的会意解释,造字之初不是这样的。

2、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宫殿和两侧迂回曲折的游廊,本义是明亮,清晰。来看下面这个造型:

有的甲骨文将表示宫殿区域的“囧”形写成“日”形,将曲折的游廊简化。见下图:

看下面这个甲骨文造型,左边部分是个方型,说明并不是指眼睛或太阳之形状。

3、小篆中,明当作了一个会意字,字形是一边是月一边是囧(jiǒng),从月,表示取月之光;从囧,表示取窗牖之明亮。本义:明亮,清晰明亮。囧(jiǒng)字在这里表示窗牖的形状。

所以,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朙,照也。应该是月光照进窗牖形成的光亮,引申为明亮之意。

在秦小篆统一以前,取“从囧、从月”的这种写法也是主流。如下图:

4、“朙”写成“明”或者“眀”都是正确的,是对“囧”部进行的简化,并不是偏旁部首的变化。历代都有,如下图:

结论:“明”和“眀”都是“朙”的简化写法,是对“囧”部进行了简化。“朙”甲骨文的理解是象形字,字形像宫殿和两侧迂回曲折的游廊,本义是明亮,清晰。小篆中是会意字,月光照进窗牖形成的光亮,引申为明亮之意。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大别山神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