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牡丹江边墙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牡丹江边墙
牡丹江边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至金代边墙古建筑。
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城区北25公里的边墙岭,从江西沟北山主峰起向西北,经新丰、蛤蟆塘、三道关至西大砬子北坡,蜿蜒在海拔五六百米的岭谷间,长约58公里。为土、石结构建筑。中段多为石砌。墙高1.8-2米。存有马面46个。出土鸾凤花鸟铜镜和“古州之印”铜印。边墙属唐代渤海国时期所建长城。
牡丹江边墙始建于唐代渤海国时期,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牡丹江边墙蜿蜒于牡丹江中游长白山余脉的崇山峻岭之中,历史文献中几乎没有任何记载。牡丹江边墙虽位于牡丹江境内,但知道它存在的市民并不多,有幸一睹其"真容"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据介绍,牡丹江边墙分布在牡丹江市和宁安市辖区内,总长60余公里,共分为三段,分别是牡丹江段、镜泊湖段和江东段。牡丹江边墙防御的主方向在北面,即牡丹江下游及其东北和西北地区,受其保护的政治中心在南,即牡丹江中上游及其以南地区。
历史上在牡丹江中上游及其以南地区建立封建割据政权的有渤海国、东丹国、东夏国(东真)。渤海国自第三代王文王大钦茂虽然开始"文治"时代,但北部的黑水靺鞨、南部的新罗始终是其最主要的威胁。
公元819年至820年之间,大仁秀曾发动了对新罗的进攻,牡丹江边墙即为防黑水靺鞨入侵而沿江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
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龙化州(今赤峰市敖汉旗东部)登基称帝,年号神册,国号契丹。建立了二百多年的渤海国灭亡后,阿保机将渤海改建为东丹国,将渤海京城改名为天福城,成为东丹国都,任命皇太子耶律倍为东丹王。东丹即东契丹,在渤海故地统治不到三年,在公元928年便由天福城南迁到东平郡(今辽阳),并升东平郡为南京。
牡丹江段边墙作为第一道古代军事防御线,用以封锁牡丹江左岸交通;岱王山山城和江东段边墙构成第二道古代军事防御线,用以封锁牡丹江右岸的交通;镜泊湖段边墙、城墙砬子山城和重唇河山城形成第三道古代军事防御封锁线。这三道军事防御线在牡丹江市东北郊至镜泊湖段边墙的这近百公里的地域上,形成此地域的立体式纵深防御体系。
2006年5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签发《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公布牡丹江边墙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11月6日,在长城资源认定审核会上,牡丹江边墙正式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中国长城的一部分。这是黑龙江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省内同时被认定为长城资源的还有齐齐哈尔的金界壕。
"牡丹江边墙是目前发现认定的全国唯一的唐代渤海国时期的长城。"
作为一个带有纵深防御体系的军事工事,对唐代渤海国的稳定、发展和开疆扩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段边墙的存在为研究唐代东北地方政权的军事防御的构成,特点,形制,工事,体系等诸多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也为研究唐代东北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的战争,发展,民族融合,政权演变乃至唐代东北少数民族发展变化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同时,也为研究中国唐代东北边疆少数民族考古工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证据。
竹 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