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传统建筑——海草房

中国邮电部曾经发行过一系列以各地特色民居为主题图案的邮票。在山东民居的邮票上,人们看到的是一处别具一格的屋舍:在原始石块或砖石块混合垒起的屋墙上,有着高高隆起的屋脊,屋脊上面是质感蓬松、绷着渔网的奇妙屋顶。这就是极富地方特色的民居--海草房。当你走进山东的渔村,就可以看到这些以石为墙,海草为顶,外观古朴厚拙,极具地方特色的宛如童话世界中草屋的民居。

历史渊源

01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本身涵盖了浓郁的历史信息。威海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距今(2020年)约有2700年,而威海的民居及其建筑历史要比文字记载的年代更为久远。历史上威海、荣成一带,浅海域生长的野生海带草十分繁盛,大量成熟的海草被海浪卷上岸滩。当地居民便将这些海草聚拢、晒干,用以苫盖屋顶。由此推断,海带草房古已有之。胶东沿海传统的海草房,是独具特色的地区传统民居标本。

建设环境及材料

02

荣成地处沿海,夏季多雨潮湿,冬季多雪寒冷,在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之下,民居主要考虑冬天保暖避寒,夏天避雨防晒,于是,极具聪明才智的当地居民根据长期的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独特的建筑经验,以厚石砌墙,用海草晒干后作为材料苫盖屋顶,建造出海草房。

用于建造海草房的'海草'不是一般的海草,而是生长在5--10米浅海的大叶海苔等野生藻类。海草生鲜时颜色翠绿,晒干后变为紫褐色,非常柔韧, 当年荣成等地沿海生长着许多这样的海草。海草本身也有好差之分,据介绍,老的海草要比嫩的耐用,而冬、春的海草要比夏天的结实。一年四季海草春荣秋枯,长到一定高度后,遇到大风大浪,海潮就会将其成团的卷向岸边。沿海的人们一般谁家要盖房子了,都会提前到海边收集海草。人们将这些海草打捞上来,晒干整理,等到盖房子时使用。由于生长在大海中的海草含有大量的卤和胶质,用它苫成厚厚的房顶,除了有防虫蛀、防霉烂、不易燃烧的特点外,还具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百年不毁等优点,深得当地居民的喜爱。

盖海草房最关键的步骤就是往屋顶上苫海草了,因此当地人盖房又称“苫房”。海草房苫房绝对是一门手艺,一栋海草房的好坏、使用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是否海草苫得严密。因为只要屋子不漏水,墙是很难倒的,可以一直住下去。为此,人们一般都请那些代代相传具有经验丰富的“苫匠”来帮助建造海草房。

苫屋顶的材料中除海草外,还掺有一些麦秸。苫房的时候,每苫一层海草要加一层麦秸,这样更加结实,只是因为海草较长,将麦秸全部遮盖住了。

建设样式

03

1.布局

海草房的平面布局与胶东的地理气候条件,以及民俗、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胶东半岛为多山和丘陵地区,沿海的居民多选择阳坡、面海、地形较平缓的地方建房。由于基地较紧张,村落中海草房屋密度较大,院落狭小,街道较窄。村落多沿山坡横向展开,呈条状布置。

2.造型

海草房的造型、颜色传递着丰富的审美信息,是胶东建筑艺术的体现。海草房以海草为屋顶材料,以石块(部分辅以青砖)作墙体。传统的海草房外墙多以大块的天然石头砌成,石材不追求整齐方正,而是随圆就方。有些讲究的人家还在石块表面雕琢出木叶或元宝纹饰,给人粗犷而不粗糙的感觉。灰褐色的海草苫成50度角的人字坡形屋顶,厚重而高耸的海草房屋脊高度为普通砖瓦房的两倍,配以黄泥塑就的马鞍式屋脊,在蓝天、碧海、绿树的映衬下愈加显得古朴而稳重。海草房也因此受到许多游客、画家和摄影师的青睐。

3.工艺

海草房的屋顶由近似等边三角形的木屋架承重,山面为墙体承重。屋架依开间设置,比瓦房要高很多。建造屋顶的最后一道工序是苫草顶,这也是技术含量最高的一项工作,且全部依靠手工完成。

海草房顶需要苫四层,最底层是作为起坡草的山草,上面铺设海草,然后是麦秸草,最外面一层是山草、海草、麦草混合物。需要说明的是,质量好的海草不用掺山草,差的要掺。草料从两边檐部苫起,依次向脊顶叠压铺设,每层仅外露10厘米左右。从房檐下面看,每层厚约八九公分,向上逐渐加厚,脊部两端的海草苫得高于中央,并向山面做切角处理。最上端屋脊处用加了泥的海草压顶,使屋脊形成一条明显的曲线。

房顶的坡度越大越便于排水,也更加耐腐。同时,坡越陡需要海草越多,麦草越少。通常情况下,一个房顶需要海草、山草、麦草共计数万斤,一个工匠苫一个海草房顶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在海边或岛上的渔村,渔民们把破旧的鱼网罩于草顶上,可以起到防风、防鸟、防盗的作用,同时也使海草房更富渔家特色。

4.生态特性方面

海草中含有大量的盐分和胶质,耐久性可达四五十年之久,用它们苫成的厚实房顶,可以防漏吸潮,持久耐腐,且不易燃烧。厚厚的草顶,可以起到很好的隔热保温作用,墙体所用石料也是很好的热稳定材料。因此,传统的海草房冬暖夏凉,保证了居住的舒适性。

从环保方面看,海草这种天然建筑材料,废弃后不但容易降解,而且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与破坏。这一点也是砖瓦等建筑材料所不能比拟的。

传承与保护

04

海草房作为胶东最具地域特色的建筑样式,是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相协调的结果,是当地的历史信息、地理信息、生存方式、审美标准、民俗风情等的物化载体,对现存为数不多的海草房予以保护势在必行。

1.对传统建筑加以保护

海草房传播的媒介信息,对今天(2020年)的建筑设计仍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这种地域性的构造样式、功能布局、空间形态、装饰题材,都显示出一定的适用性、经济性以及美学价值。原始的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可再生、可循环建材的使用传递着生态意义。传承已久的媒介形态折射出丰富的人文信息。因此,保护海草房,对留存胶东民俗文化,胶东民居史的研究以及开发利用生态民居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海草房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一些专家、学者及有关部门也开始予以重视。威海博物馆的李文夫先生经过大量的历史考证,在深入村落取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写成《威海民居海草房历史文化研究》这一专著,对海草房的历史现状、建筑特色、居住习俗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述。有关部门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2.对传统建筑的继承和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生活的方式也在改变,发掘出海草房对今天建筑设计的积极作用,让传统精神和文化成为新式建筑的设计源泉,同时赋予传统建筑媒介以新的生命力。由同济大学建筑规划学院和荣成建筑设计院设计,位于荣成市郊的“北斗山庄”,称得上是对传统海草房继承和发展的典范。天枢居、天权居、玉衡居、开阳居、瑶光居等七座海草房院落按北斗七星的布局依次排开,用红褐色的花岗岩砌墙,灰褐色的海草苫顶,室内则以高档宾馆标准进行布置,形成一处极富地域情调的现代建筑群。

在建筑的传播过程中,地域性建筑海草房作为固态的传播媒介,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地域信息。因此,如何使胶东的海草房长久于世,展现地域建筑特色;如何使传统建筑媒介获得继承性发展,为更多受众认可,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试题链接

一、选择题。

“海草房”零星分布在胶东半岛的自然村中,屋顶用海草等覆盖,外面紧绷着渔网,屋顶呈50度角的“人”字坡形。海草主要是用大叶海苔等野生藻类晒干后制成,含有大量卤盐和胶质。海草房最大的特点是冬暖夏凉。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建的海草房越来越少,旧的海草房大都弃之不用,一些经改良后仍然保留海草房特点的新式民居陆续出现。下图为海草房景观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古代海草房的建筑工艺的最主要作用是

A.海草为天然建筑材料,废弃后容易降解

B.呈50度角的人字坡形屋顶,整齐美观

C.海草含有大量卤盐和胶质,可防蚊虫

D.外面紧绷着渔网,可防盗、防风、防鸟

2.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建的海草房越来越少,旧的海草房大都弃之不用,一些经改良后仍然保留海草房特点的新式民居陆续出现。其原因可能是

A.近海水产养殖增多,海草产量大幅减少

B.自然灾害增多,海草房的遮风避雨功能减弱

C.海草房知名度高,需要保护

D.城镇化水平提高,人口迁出增多

3.针对现存海草房,最合理的保护性开发方向是

A.保留海草房现状,留住乡愁

B.发展租赁业,开发民俗旅游

C.全面改造,融入现代化生活需要

D.争取国际合作,建立民居博物馆

【参考答案】

1.D   2.A   3.B

【解析】

1.海草房屋顶用特有的海带草苫成,堆尖如垛,浅褐色中带着灰白色调,含有大量卤盐和胶质,海草房最大的特点是冬暖夏凉,因此古代海草房的建筑工艺的最主要作用是外面紧绷着渔网,可防盗、防风、防鸟,所以D正确。

2.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建的海草房越来越少,旧的海草房大都弃之不用,一些经改良后仍然保留海草房特点的新式民居陆续出现,主要原因是近海水产养殖增多,海草产量大幅减少,所以A正确。

3.海草房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原生态民居之一,具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百年不腐等特点,保护好特色民居海草房,就是记住乡愁,留住记忆,最合理的保护性开发方向是发展租赁业,开发民俗旅游,所以B正确。

二、综合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草房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民居之一,具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等优点.它主要分布在胶东半岛的沿海地带,海草房以厚石砌墙,通常有两面的屋顶,也有垒垛形的三角形屋顶,屋顶用晒干的海草苫盖,最厚处达4米,屋脊的建造左右倾斜为50度角(左图),朝向大海的那一面通常还罩上渔网,.用石块等小件重物作坠子垂脚。现在越来越多原先住在海边的年轻人已经涌进了城市。即使在村子里居住,他们也宁愿选择宽敞明亮的大瓦房,红砖红瓦的房屋已经悄然替代海草房了(右图)。

(1)联系当地的气候特征,指出当地海草房的环境适应性。

(2)分析海草房房屋后墙的墙壁上长满青苔的原因。

(3)与红砖红瓦的大瓦房相比,说明海草房被称为生态民居的原因。

(4)红砖红瓦的房屋已经在悄然替代海草房,说出海草房衰落的原因。

【参考答案】

(1)山东沿海气候夏季多雨潮湿,冬季多雪,海草房屋顶坡度大,易于排水,不易发霉;夏热冬寒,四季分明,海草房房顶及墙壁较厚,建筑材料保温隔热;多大风天气,海草房房顶层层压叠,用渔网覆盖,重物压制,防风效果好。

(2)沿海降水较多,空气湿度大,房屋后墙应为海草房背阴面,光照少,气温相对较低,蒸发弱,潮湿易长青苔。

(3)石块、海草等天然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建筑草料废弃后容易降解,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与破坏;屋内冬暖夏凉,节约能源。

(4)城市化发展,年轻人离开村庄进入城市;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和冲击;海草房建造技术的凋零;近海养殖业的发展,建筑海草房的海草资源减少;大瓦房明亮宽敞,居住舒适。

【解析】

整体分析:该组试题以青岛传统民居为切入点,考查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城市化对区域景观的影响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试题材料新颖,出题视角独特,试题中渗透人地关系这一地理核心思想,对学生地理综合素养的要求较高。总体来看,试题难度较大。

(1)该小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对传统民居的影响,结合材料信息,可从降水对屋顶坡度的影响、气温对房顶和墙壁厚度的影响、大风对渔网覆盖及重物压制等的影响等方面回答。

(2)青苔容易在湿润、背阴的地方生长,结合该地自然环境特征可从上述角度做出分析。

(3)生态民居强调对环境影响小以及民居与环境之间的协调,该地传统民居采用石块、海草等天然建筑材料,方便就地取材;此外,建筑草料废弃后容易降解,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与破坏;屋内冬暖夏凉,节约能源。

(4)海草房衰落的原因和人口外迁、现代建筑技术的冲击、传统建造技术的衰落、建筑材料减少等有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