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新探:《太保鼎铭文》浅析
武王伐纣剪商,把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封于宋,治殷顽民,以继殷祀。同时,把管叔,蔡叔,霍叔封在宋国周边,称为“三监”。翌年,武王崩。继位者成王年幼,遂由周公辅国。管蔡等散布周公篡位称王的谣言,并联合武庚起兵作乱。同时,太保奭――召公也怀疑周公。周朝刚刚建立,朝廷内外极其不稳,周公为了表明心迹,遂分陕而治,陕而西归召公,分片包干。周公管东部,表示不会专权。周召二公终于迎来联手对付叛军的机会。《太保鼎铭文》就是这次讨伐叛军的记录。专家给出的译文是:
王伐录子圣,摣厥反。王降征令于太保,太保克敬亡遣。王永太保,赐体余土,用兹彝对令。

这通铭文内容有一个难点,一个重点。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今作粗略分析:
1.王伐录子圣,抯厥反。伐,伐有罪也;以有道伐无道;录子就是文献里的武庚禄父,圣是私名,并不是“圣上”,金文不见把周王称为圣上的例子。抯音渣,繁体带虎头为摣,意思是“打击,攻取”。厥,代词,这些人。反,反叛,句意是,周王讨伐武庚录父,打击消灭这些叛匪。交代事件,出师的原因目标。
2.王降征令于太保,周王降诏给太保――太保奉命讨贼,天子之师,师出有名。
3.征伐结果――太保克,太保消灭了叛贼,取得胜利。“敬亡遣”敬,敬,狗蹲踞形,耳朵竖立,时刻警惕,即“苟”之本字,也是“敬,警”本字。敬词,恭敬,也是慎重之意。亡通无,没有;遣,征遣。句意是,太保取得了胜利,没有辜负周王的这次派遣。
4.铭文难点――王永太保。永,不好理解。有研究者译作“迎”讲,属于音训,似是而非。打了胜仗,年轻的周王迎接凯旋的将帅,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然而,查遍字书,也无如此解释之例。这里应该是“颂扬”之义。《虢季子白盘》记载虢季子取胜归来,当时的周王“孔嘉子白”,就是对他大大地赞扬了一番,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处“永太保”,就是“咏太保”,永通咏,周王把太保大大颂扬了一番。这个例子,金文罕见,目前仅此一例。
5.重点赏赐。除了“精神文明奖”,还有物质奖励――赐休“余土”。休,古义是美。在卜甲院人看来,“余土”应该是“宋土”。余和宋,下部有很大的区别。宋,上是△代表屋顶,下为木,表示支撑,意思是用木高高支撑的屋顶。这个意义就是“高高耸立之”耸”的本字。作了国名,又造了个形容字“耸”,本义变得晦涩难懂而已。作为战败国,割地赔款,是古今通例。把宋国的某块土地赏给胜利者太保奭,合情合理。退一步讲,如果说是叫做“余土”,也应该是宋国的一块土地。余,在金文如《毛公鼎》《㝬簋》(胡簋)“余一人”“余小子”常常出现,字形是“△+干”与木字区别明显。
6.最后,作器纪念――用兹(此)彝对令。大意是“太保铸造了这个宝鼎,来称杨周王的美德”!

㝬簋中的“余”(唯小子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