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职教生涯(23):徐州财校——山美水美人更美!

我从1980年1月到徐州财校工作,至2016年9月退休,在这个校园里度过了近40个春秋。我对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充满了深厚的感情。

我到过省内外不少的职业学校,有规模大的俨然像个大学的,也有小巧玲珑只有一二十亩地的;有新校区,也有老校址;总之,各种类型的校园看了不少。但我固执地认为,论美丽、论环境、论氛围、论神韵,没有哪一所学校能够与徐州财校相比。坚持这个结论而“痴心不改”,有可能是个人偏见,也有可能是我孤陋寡闻。但不管因为什么,我都不愿意违背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

有人对我说,你们学校是“天生丽质”:背依云龙山,面向泰山,毗邻云龙湖,位处徐州市南郊风景区,没有工业,没有污染……。要我说,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对的一半是,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那是没说的。不对的一半是,地理位置再好,都不是自己的,可以映衬,但不能取代。比如,西湖的环境够好的了吧,但如果在西湖边上建造房屋,却并不是怎么建都是美的。一座丑陋的房屋,即使放在西湖边上,也还是丑陋的。相反的是,一座有韵味的建筑物,如果放在西湖边上会平添许多魅力,所谓相得益彰大体就是这个意思吧。

我要说的是,徐州财校的美,绝不仅仅是“天生丽质”的美,更多的是自我扮靓、自我修炼的美,也即由内到外的气质美。

说到学校的自我扮靓,我是深有体会的,也是有发言权的。

1996年征地成功后,学校的大门改在了金山路上。新开学校大门后,如何与学校原有的建筑物以及校园环境相连接、相协调,让我们颇感踌躇。尤其是进入校门后,是搞一座雕塑,还是建一个喷泉?是弄一片草坪,还是造一座假山?让我们举棋不定。多数同志认为应该搞一座雕塑,只有那样才气派,才有学校的样子。

为此,我多次向金校长汇报,表达了我的顾虑。他完全理解我的心情,也完全同意我的看法,并且进一步强调指出:在现阶段,我们宁可缓一缓,哪怕耽误一点时间,也不能贸然行动。多种方案都可以探讨,但是,哪怕暂时空着,什么都不搞,也绝不能留下历史遗憾。

按照金校长的指示,我征求了园林部门专家的意见。园林专家认为,学校地处山地,缺水,地质结构也不适宜存水,因此,喷泉可以考虑放弃,雕塑倒是可以试试。按照园林专家的意见,我们组织了雕塑的招标。印象中投标的单位有15家左右,报来的雕塑设计方案各有特色。经学校研究,所有的雕塑方案都有其可取之处,但没有一个方案让我们眼睛一亮、形成共识的。最后,我同金校长达成了一致意见:既然雕塑方案没有特别满意的,干脆暂时不搞,就搞绿化,在绿化的基础上考虑美化。我们的基本想法是:绿化,永远不会过时。

我们自行设计了草坪以及像太阳光辉放射状的带状绿篱,辅之以广植树木,使新征地、新校门与原有校园自然衔接,有机融为一体。行道树则栽种了传统的法桐。

1999年寒假,我们聘请园林局专家对美化校园进行总体规划。专家们在实地考察并听取了我们的想法后,拿出了整体的绿化美化方案。

寒假过后,学校就派人赴如皋、皇藏峪、邳州等地苗圃基地,采购了木瓜、香樟、广玉兰、白玉兰、鹅掌楸、桂花、紫荆、石楠、五色茉莉等一批名贵花木,按照专家方案,分片种植,疏密相间;与之相配套的植物造景、长廊花架、壁画、亭台等景点建设也相继动工。

绿化美化校园,体现了徐州财校人对绿的无限热情,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在美化校园的同时,师生员工的身心也得到了“净”化、“美”化。

校容校貌变了,师生的精神面貌也变了。正如一位曾经视察过学校的专家所说:“徐州财校,山美水美人更美!”

我很庆幸,在这样美丽的校园度过了我的职业生涯;我更庆幸,自己有机会亲自参与了绿化美化校园的设计与建设。

退休后,我仍然通过多种渠道关注学校的发展变化。令我欣喜的是,近些年,学校又发生了很大变化:现代化的楼宇取代了部分旧校舍,布局更合理了,功能更完善了。与此同时,一批批年轻教师的到来,给学校增添了许多活力和生机。因此,我有理由重复地说:“徐州财校,山美水美人更美!”

2020年1月10日,1月13日修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