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革命还是上学? ——《觉醒年代》观后感之二 2024-08-07 03:58:21 李大钊同志,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这样一代伟人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呢?了解和学习李大钊同志的有志青年时期的历史,对于当下的青年更好的为共产主义奋斗意义非凡。李大钊同志1889年出身于河北的普通农家,那时旧中国已是风雨飘摇,就像一条破船随时可能沉没,而百姓生活更是水深火热。虽出身偏僻,但是少年求学时的李大钊已能够感受到民族危机。他心系国家和人民,努力求索救国救民之路,这是他走上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基础。1907年,李大钊考取天津的北洋政法学校,这是一所专科学校。虽然学业繁重,但是六年的学习使李大钊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学校管理严苛,学生备受压制,因为学生在食堂吃饭和厨师要酱油而引发“酱油风潮”,学校领导说学生要起义,报了警,引来大批官兵把学校团团包围,导致八名学生被开除。更为重要的是,李大钊在这六年里成长为一名革命的民主主义者。在校期间,他经历了清朝覆灭民国建立这样改朝换代的大事,整个社会极其动荡,学校也不例外。李大钊积极参与学生运动,支持革命。1912年冬,为了宣传共和,他开始筹办报刊并加入了社会党。本来辛亥革命成功,国内革命形势大好,不料胜利果实落到了北洋军阀手里。多少人寄予光明希望的民国上空笼罩着黑暗和乌云。1913年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大肆反扑,屠杀革命党人,孙中山、黄兴等人被迫再次流亡国外。山河依旧,不少革命者陷入消沉与迷茫。李大钊同样如此,社会党领袖被杀,他在北京创办不久的报刊也难以为继,他沉痛地写道,“一事无成嗟半老,沉沉梦里度春秋”(领袖也有过迷茫的时候啊)。该何去何从呢,救国的良方是是什么呢?革命低潮,这是每一个革命者都会遇到的问题。有人消沉了,甚至绝望自杀;有人堕落了,与反动派同流合污;有人做了逃兵,回归主流……还有人在苦苦摸索……迷茫中的李大钊遇到了一个机会,那就是学校在选拔优秀毕业生赴日留学。由于李大钊成绩优异,所以被推选赴日留学。或许那里有救国救民的良方呢,于是李大钊辞别妻儿东渡日本,在日本度过了三年的求学生涯。这个无奈之举看似无关紧要,但是对于李大钊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对于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假设李大钊当时没有东渡日本求学,他接触马克思主义的时间不知道会晚几年;他可能见不到流亡日本的辛亥革命领袖,其中包括日后推荐他担任北大图书馆馆长的章士钊……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他或许写不出《庶民的胜利》等文章。他没法在北大就职,那个从湖南来的年轻人接触共产主义思想又不知道会是在什么时候。没有他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或许也得推迟几年。历史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领袖人物的抉择在一定条件下会影响历史的进程。在革命的低潮期、在敌我实力悬殊的时候、在革命道路尚不明确的时候,革命者应该怎么办?有的人悲观失望,对革命失去了信心;有的人急躁冒进,迫不及待地想打倒反动派,结果却使自己遭到不应有的损失。而最佳方案则应该是提高自己的水平,总结经验教训,积蓄力量,摸索道路,以待再战。尤其不能急躁冒进,方向错了,再努力也是无用功,甚至可能引火烧身。1914年,李大钊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开始了新一轮的学习。他认真钻研当时的政治,研究各国的历史,着重探讨经济方面的问题,以及努力学习英文和日文。但国内局势的发展使他时时牵挂,他经常参加一些宣传和抗议活动。当年,他写下针砭时弊的《风俗》一文,将当时中国的腐朽描写得淋漓尽致。 可见他虽求学东洋,却仍心系中华。1915年,袁世凯和日本签订了“二十一条”,消息一出,天下哗然。在日的革命留学生纷纷抗议,大家推举李大钊起草一份向全国人民发出的通告。他花了几天功夫,写下了含着血泪的《警告全国父老书》,呼吁大家团结一致救国。由于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有时难免会耽误学业,也引起了学校的警惕。年轻的大胡子也有着这样的困扰:革命还是上学?回国轰轰烈烈的干它一场多好。 的确,革命和上学(或者)工作,有时是矛盾的。但需注意,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生活在真空中,无论做什么,首要的是解决吃饭问题。学习不是做分数的奴隶,一方面要学习革命理论知识,诸如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哲学等内容。另外一方面也是获取文凭,以便更好的在社会谋生。列宁说过,职业革命家,整个布尔什维克党也就几个人,绝大多数党员还是得自己养活自己。比如陈独秀办《新青年》,没有钱,没有人出版发行,光有热情和理论也办不成事。所以,学习是为着我们能够更加持久和有效的参与革命服务的,二者并不矛盾。从学校提桶跑路容易,甚至还可以获得一个同旧世界“决裂”的好名声,但走出校门之后怎么办,却是需要深思熟虑的。学生在校确实处处受到钳制,但是为了求的生存,却只有忍耐,如果这点憋屈都忍耐不了,还能做得了什么事呢?如果李大钊在北洋政法学校是一个学渣,或者跑路了,他还能抓住赴日留学的机会吗?你想想那会是多么严重的历史后果。当然,如果是革命的高潮时期,各方面工作急需人才,那就不能稳坐图书馆,而是要果断的投入到实际的斗争中去了。个人的前途同整个共产主义事业的成功相比是微不足道的,这个时候我们要能够做出果断的取舍。 李大钊就是这样。1916年,袁世凯已经称帝,各地反袁活动如火如荼,李大钊放弃近在咫尺的早稻田大学文凭,回国参与斗争了。以后的事情,就不必多说了。红色卫士2021年2月19日 赞 (0) 相关推荐 《革命者》致敬革命先驱李大钊,这太平盛世不负您所愿 感谢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们,<革命者>致敬革命先驱李大钊,这太平盛世不负您所愿. 李大钊:长夜茫茫破曙星 李大钊与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师生合影,前排左起第三人为李大钊. 李大钊 黑白木刻 郭伟利 作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李大钊一生的光辉写照.他穷尽毕生的精力在中国研究.讲授和 ... 《赤光》:中共旅欧支部机关刊物 <赤光>,1924年2月1日创刊于巴黎,是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的机关刊物,前身是1922年8月1日创刊的<少年>.<赤光>为16开版油印 ... 当陈独秀遇上李大钊 文字丨苍莽青山 图丨北堂文学舍 底图丨网络 当陈独秀遇上李大钊 南陈北李,两大星辰.漫漫长夜,吾辈仰承. 1921年7月23日至8月3日,中国共产党举行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与决议.至 ...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现代哲学之一:陈独秀和李大钊 中国现代哲学之一:陈独秀和李大钊 1.时代背景 中国原是一个封闭的.落后的封建王国.然而,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世界市场的形成,要求把一切民族强行拉入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之中.于是,西方资本主义以大炮轰开 ... 信仰之光照亮奋斗征程 信仰信念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我是崇信共产主义者,知有主义不知有家--"李大 ... 高尔基《母亲》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苏联作家高尔基(1868-1936)的代表作,世界无产阶级文学发展的里程碑.长篇小说开头的第一.二章,简明地勾勒旧时代俄国老一代工人的悲惨命运,具体地展现小说情节发展的历史背景.从第三章开始,正面描写 ... 演技封神的张颂文,完美演绎李大钊经历过的血与火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一名勇于探索.敢于牺牲的爱国者. 在军阀割据混战.西方列强虎视眈眈的黑暗年代,是他率先开始探索一条不同于资 ... 恽代英独立探索建党的历程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共产党建党过程中,虽然共产国际曾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但是中国共产党毕竟是中国社会本土内生的产物,是当时中国先进分子自觉追求的结果.中国共产党诞生之 ... 阿兰·巴迪欧:我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二) 前文回顾 阿兰·巴迪欧:我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 (一) 巴迪欧:我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 文|阿兰·巴迪欧 译|蓝江 Part 2 还有另一种说法,即认为马克思主义命名了一种现实中的政治.毫无疑问,这 ... 观点|完整地、准确地理解“两个必然”的理论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个必然"的思想,在<共产党宣言>发表以前就已经形成了,但是就其命题的系统和经典的表述来说,则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来的.<共 ... 站在光明与黑暗的边缘——评《革命者》 作者/叶毅 编辑/发际线向列宁看起 7月份上映的电影<革命者>,在笔者看来已不再是"红色电影",而是一部"鲜血电影". 影片剧情围绕中国最早的马克思 ... 李大钊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历史贡献研究 擎烛照百年 薪火千古盛 --李大钊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历史贡献研究 高玉仲 [摘 要]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和传播者,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思想家.面 ... 【今日荐读】寻觅先驱的足迹/马誉炜 李大钊故居 网络截图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的日子里,我们尤其怀念建党初期那些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华崛起而抗争的革命先驱.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的李大钊就是其中的一位. 李大 ... 《革命者》,是《觉醒年代》的电影版? 撰 文丨沈 多 编 辑丨美 圻 文娱价值官解读: ID:wenyujiazhiguan 2021年暑期档的第一拨重磅大片,便是于7月1日建党100周年大庆日首映的两部国产主旋律电影<19 ... 柔石:一个伟大的印象丨经典 导读 惯于长夜过春时,携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鲁迅<悼柔石> 柔石的出现不仅让向来办事不 ... 中共第一个纲领的产生及未解之谜 作者 / 吴志菲 1840年,急于向海外扩张的欧洲资本主义强国--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用炮舰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西方侵略者纷至沓来,穷凶极恶地发动一次又一次对中国的战争,迫使清政府妥协就 ... 《原著连载》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46) 原著连载(46) 第六章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特殊使命 (一)前面已经论述了毛泽东思想的民族性特征.这里,还要特别提到中国共产党的另一位杰出领导人---刘少奇. <论修养>是一篇以马克思 ... 李大钊行刑前最后38小时在想些什么?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电影<革命者>围绕1912至1927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展开,以李大钊生前38小时生命倒计时的方式,讲述了李大钊积极探索改变中国.拯救民 ... 《李大钊在京津冀的光辉足迹》之“就义北京” 李大钊编辑的<新青年>第5卷第5号 李大钊为<新青年>的编辑方针与胡适等人的通信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是中国第一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