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破相论•净戒于心分第七》探玄(下)
【原典】
诸恶消灭,名之为'断’。诸善具足,名之为'修’。以能'断恶修善’,则万行成就,自他俱利,普济群生,名之为'度’。
故知所修戒行,不离于心。若自心清净,则一切佛土,皆悉清净。
故经云:'心垢则众生垢,心净则众生净’。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三聚净戒,自然成就。

【探玄】
第六段探玄
一、诸恶消灭,名之为'断’。
诸恶消灭:此正所谓:“菩萨心肠,霹雳手段。” 此心光明者,当然就会心肠与手段不二也。
名之为断:黄檗禅师语录云:
“ 说葛藤作什么?本来清净,何假言说问答。但无一切心,即名“无漏智”,汝每日行住坐卧一切言语,但莫着有为法,出言瞬目,尽同无漏。如今末法向去,多是学禅道者,皆着一切声色,何不如我心心同虚空去,如枯木石头去,如寒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应。若不如是,他日尽被阎老子栲你在。”
诸恶莫作是修善人。断尽恶业恶因才是真正高手,修道人是也。《金刚经》之所以为“能断”,在于自心内证般若中观实相法印矣!
尚未识心达本,未断诸恶者,持诵落实《金刚经》般若大法,即为捷径可走,佛道必成也。

二、诸善具足,名之为'修’。
善根要甚深地中扎下,才能根深叶茂,有个开花结果的境界。故劝禅行者和修道人诸善具足,是向内开掘,不是修后才有。善在心中,本来具足,一修就显露,一悟全显现无余也。宝藏即如来藏,显现出来时,或也表演为菩萨藏,都是正当防卫。
想开悟,要有根本,诸善之根就很重要。黄檗禅师语录曰:“ 汝等脚跟未得立地,都在靠人言语行持。埋没自己,拄杖不得自由。” 禅行者和修道人要努力激活自性活力,发出光来,那就要扫尽尘埃,断掉恶业,突破五逆浊世的围堵,自性自度,自己当下承当,才是顶天立地大丈夫也。见自己佛性,即为见性成佛。此世间只有一尊佛可靠,那就是你自己的妙明真心。

三、以能'断恶修善’,则万行成就,
自性清净,非善非恶。知此法语,心中了义,自然万行成就矣!曾有黄檗禅师语录一段话,供养给诸位善知识:
“如今一切时中,行住坐卧,但学无心,久久须实得。为你力量小,不能顿超,但得三年五年或十年,须得个入头处,自然会去。为汝不能如是,须要将心学禅学道,佛法有什么交涉?故云,“如来所说,皆为化人”,如将黄叶为金止小儿啼,决定不实。若有实得,非我宗门下客。且与你本体有什么交涉。故经云,“实无少法可得,名阿耨菩提”,若也会得此意,方知佛道俱错,本来清净皎皎地,无方圆、无大小、无长短等相,无漏无为,无迷无悟。“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大千世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 一切不如心真实。法身从古至今,如佛祖一般,何处欠少一毫毛。”
放胆做一回佛吧,何须委屈自己一世良知之心呢?
真断者,非善非恶。
实修者,无修无证。
体会得这个宗旨,即吾同行,即吾知音也;亦为同志相成,亦即同体相承矣!

四、自他俱利,普济群生,名之为'度’。
自利利他是三贤位菩萨的愿力。无我利他是十地圣位菩萨的愿力。普济群生是诸佛菩萨共同的誓愿。这一切以大悲心为基础。关于大悲心,曾有佛典开示四种法义教理。譬如,《诸法集要经》云:
“ 悲为功德财,白净法严莹。
善人常系念,此说名为悲。”
此偈颂所言,就是大悲心第一要义。
“悲舍离刚强,内则生诸善。
除烦恼过患,如镕金出矿。”
此偈颂所言,就是大悲心第二要义。
“悲心如宝器,满中容妙物。
增长彼善根,随念获安隐。”
此偈颂所言,就是大悲心第三要义。
“悲心如宝藏,众生用无尽。
能破彼贫穷,成就广大利。”
此偈颂所言,就是大悲心第四要义。
禅行者和修道人,还要立志,不忘菩提心,明白:“愿作心师,不师于心” ,才能度众生。
作心师:就是给自己的心灵当老师。即心即佛,谁可以给心当老师呢?那就是道,即一真法界自性法身是也。能作心师,就是心灵导师,就可以做到“以心转境”,成为生命的主人翁。否则就是心被境转,作不了主了。
作不了主,是“师于心”之过。无心是道,大道法身就是心灵导师。不会无心是道,虽然也讲“即心即佛”,终是给智能机器人充电艰难,度生也就不易也。
度人先自度,教人先自教,正人先正己。未会此心法,要先力争做到“一切处尊师”,“爱师如父母”,“视师当如佛”,“常念师恩”,方可见道,即明心入道也。

第七段探玄
一、故知所修戒行,不离于心。
三聚净戒之心,戒心戒法,戒法戒心。必然要从心而论,故知,一切戒,就是唯一“菩提心戒”。菩萨摩诃萨,忘失菩提心,就是犯戒也。众生皆平等,离开平等心即犯戒也。法身本清净,一旦污染自心就是犯戒也。
自心本来具足一切功德宝,一旦离开自性具足,去向外攀缘贪求,就是犯戒也。
不离于心,就是大戒,不可犯也。心中切记:不修之修乃是真修。净戒本然三聚,在性具足矣!向内开掘,非表演给世人看也。

二、若自心清净,则一切佛土,皆悉清净。
这段至理名言,来自《维摩诘经》的义理。清净无为方为道,是自心性体,无相之相也。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心清净,法清净,戒清净,相清净,行清净,处非处清净,道非道清净,解脱清净,解脱知见清净。
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心清净故,六根清净。六根清净故,六尘清净。六尘清净故,六触清净。六触清净故,六识清净。六识清净故,十二处清净。十二处清净故,十八界清净。十八界清净故,国土清净。一国净土清净故,一切国土清净。

三、故经云:'心垢则众生垢,心净则众生净’。
染净之本,就是当下此心。离心之动静,往外判断,都是自己业障而已。从自己意识心主观出发,很难不伤害众生。不修道之人,总会看到别人的是非和错误,收到垃圾木马病毒,皆悉装回自心,把自己身心灵当成垃圾箱,日日月月年年装填灾难和祸殃,陷落进自伤自残的愚痴无智险恶之境也。此种状态即是心垢之病。自心成为污染源,回家污染家庭,进社区污染社区,到单位污染单位,走向社会污染社会,或者就污染天下。
心净则众生净:自心清净,自然口业清净,意业清净,身业清净。如此清净,就是净化器。于是乎,随便你到哪里,就净化到哪里。虽然,收集了宇宙人生一切污垢乃至负能量,但是都能自动净化提纯成清净和正能量,净化器得成,即是本真佛菩萨大德大能也。若能如是,活着就是功德,普等净化一切,乃宇宙苍生之福矣!

四、欲得净土:当净其心。
念佛比较好,是心作佛,力求往生净土。净土在哪里?每个人自己之净心,即是净土。离心无别土。净心与净土不二。从东方到西方,国别不同,净土唯一,不分彼此,同体不二矣!一心成就矣!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一如体玄,无形无相故万德庄严矣!会自净其意,者,自然净心如佛,涅槃寂静与繁兴乃尔,不一不异,不可思议第一义谛,不可言说,净土在心,自性为证,从此,心净而平,天下太平当然是真实不虚矣!

五、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随其心净:学佛人,一定要学佛做佛,学菩萨做菩萨。有此等信心者,就可以参禅悟道了。以佛为师,其心自净。
则国土净:一切佛菩萨都会以心转境,心净则国土净。为什么?因为国土本来清净故。或谓:心安则国土安;为什么?因为国土本来安乐故。或谓:心善则国土善;为什么?因为国土本来善良故。心平则天下平;为什么?因为天下本来是平的。
万法唯心,故谁能制心一处,谁就能无事不办了。

六、三聚净戒,自然成就。
三聚净戒,增加摄心之力。禅行者和修道人若不能摄心,就没有办法快速净化身心灵里的垃圾、木马、病毒。大修行人都是收放自如也。由此可见,三聚净戒是菩萨摩诃萨共有的基础,功夫深厚就能成就菩提道果。
三聚净戒就是清净无为方为道之法身慧命大功德本愿之体。不属于有无,不分别新旧,不计较或长或短,不思议非大非小。
尽管奉行三聚净戒就是禅行者和修道人本色出演。如此行为规范落实当下,你就是超过一切限量名言,及其踪迹、对待。你的自心自性,无上大涅槃清明解脱道,当体即是,动念即乖。
三聚净戒与己心不二,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也。佛、心、净戒,三聚一如,本源自性天真佛。唯此一心即是三聚净戒佛。唯此一心即是本真之光大显神威,威仪具足,大信周圆的境界也。
三聚净戒与众生无差别,与天同量,与地同厚,与佛平齐。三聚净戒,体大,相大,用大。大而无内,小而无外,绝相超宗,禅情无极限矣!
凡夫之人求取三聚净戒,转而得失不定,是不明心之过也。凡夫之人修行三聚净戒,陷于有为,变成生灭法,还是不确定的红尘,处处障碍,难以解脱也。
此三聚净戒之心,亘古以来就是毫不动摇,未曾生,也未曾灭也。何以故?无形无相故无生灭也。能在现实中活出三聚净戒境界就是佛。活不出三聚净戒境界就是众生也。道不变,意识心作怪,从而凡夫之人纷然失心也。
净心如律,佛自心现。
智者当机,三聚豁然……

有智闲禅师开悟偈为证: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
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五灯会元》卷九记载这首偈颂的本事道:“(智闲)在百丈时性识聪敏,参禅不得。洎丈迁化,遂参沩山。山问:'我闻汝在百丈先师处,问一答十,问十答百。此是汝聪明灵利,意解识想,生死根本。父母未生时,试道一句看。’
师被一问,直得茫然。归寮将平日看过底文字从头要寻一句酬对,竟不能得,乃自叹曰:'画饼不可充饥。’屡乞沩山说破,山曰:'我若说似汝,汝以后骂我去。我说底是我底,终不干我事。’师遂将平昔所看文字烧却。曰:'此生不学佛法也,且作个行粥饭僧,免役心神。’乃泣辞沩山,直过南阳睹忠国师遗迹。遂憩止焉。一日,芟草木,偶抛瓦砾,击竹作声,忽然省悟。遽归沐浴焚香,遥礼沩山。赞曰:'和尚大慈,恩逾父母。当时若为我说破,何有今日之事?’乃有颂曰……”
诸位善知识:自性即自心是佛处参究,得之坦然非得,方为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