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 | 但愿人长久

今夕何夕,中秋已逝


不管收到多少节日短讯,也都没了节的喜庆。

大概是节日在家乡,而人在远方,身心分离,怎么也过不出节日的味儿了。

看到朋友圈里,兄弟姐妹发着车辆的行程路线,他们要夜幕降临前,赶到父母身边,赏月共团圆。也逐渐发现,随着年龄的渐长,若能在每个值得庆贺的节日里,守在亲人身边,就是莫大的幸福了。

而那样的纯粹的节日,终在时间的流逝与岁月的变迁中,逐渐消失殆尽。

现在,我对中秋的记忆仅停留在了中学之前,那些记忆是那么的具体,圆满,完完全全的属于中秋的样子。

每年八月,陕北就进入农忙时期。庄稼都熟了,农人很早就出门,带着水跟干粮,有时在地里一待就是一天。日暮时分,站起疲惫的身子,迎着夕阳,牵着牲口回家。在我的童年时期,也常那样跟着父母下地,一待也是一天。下地真是特别的累,但作为农人这就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可不管多忙的日头里,每家每户都会抽出一天时间来做炉馍馍,也就是月饼。当然,大多时候做炉馍馍会在农忙来临之前,叫上村里的女人们,一做就是一天。

谁家要是做炉馍馍,从清晨起就开始蒸糖馅。将干面粉在锅上蒸熟,和着红糖拌匀,在撒上芝麻,花生米面,果脯等,就是糖馅了。每次都会将糖馅多做一些,在以后的日子可以用来蒸饼吃。后来炉馍馍也有了枣馅,不过让我怀念的还是记忆中的糖馅。

糖馅做好,就要酥子了。酥子是用猪油和的面粉,每个酥子都是按比例和出来的,一两不多一两不少。然后再做皮,皮是面粉用水和的,也都是等比例的。酥子和皮做出来也放置一段时间,这时村里帮忙来做炉馍馍的女人就都来了。盘腿坐在炕上,卷起袖子就开始干。有揉酥子的,有赶皮的,有包馅的,分工合作,各做所长。

同时,用小刀在结熟的南瓜把上刻一朵花,刻几片叶子。花朵蘸上桃红色的,叶子蘸上墨绿色,在每个包好的炉馍馍上分别印上花朵和叶子,就可以放在铙里烤了。

铙是陕北专门用来做炉馍馍用的,现在每家都用烤箱了,它就很少见了。它是一种圆形,约有十厘米高,还有一个盖子。铙的底下有炭火,盖上也有炭火,每隔十多十五分钟打开一次,挪动里面的炉馍馍,翻动外面的炭火,大约四十五分钟就可以出锅了。记忆中,老爸每次烤出来的都是脆黄,轻咬一口又香又软。但将炉馍馍放凉时,存进缸里或桶里,再轻撒点白酒,能放两到三个月。炉馍馍的层特别多又特别薄,一定要轻放慢咬,否则表皮的层带着红色的花和绿色的叶子就全掉了。

在我最远的记忆里,逢年过节去探望亲戚时,都是用报纸包五到十个炉馍馍,就是最好的礼物了。

那时,每家做的量都特别多,少则五六十斤,多则上百斤。农村用的大水缸,一缸都盛不完。尽管如此,父母还是会限制孩子们多吃,但也吃不到两个月就底朝天了。

做炉馍馍的时间是中秋节前和春节前。

这样在中秋节来临时,节日的氛围就浓郁起来。不管这天有多忙,农人都会到镇上割几斤羊肉,每家每户都是羊肉壳壳管饱吃,到夜晚来临前,整个村子的上空都飘散着羊肉香味。

大约七点左右,夜幕已降临,月亮从山的那头缓缓而升。

给小院里放一张桌子,从一大堆西瓜里挑两个最大最圆的,用刀子慢慢的切成月牙状,然后放在院子里的桌子上,再挑一碟子最好看最完整的炉馍馍也放在桌子上,要是有家里产的葡萄,苹果,梨也都盛在大盘子里放在院里。孩子们静静的望着月亮,听老人说着玉兔嫦娥,那时还没有钟表,判断时间是根据月亮从这棵树上边移动到了那棵树上边,再差不多的时候,孩子们涌出去说好啦好啦!

将放在小院里的瓜果月饼,掐一小块扔在天上,喊着先给嫦娥吃,年年都丰收。随后将那些一并端回家里,跟亲人一同吃起来。

这样,中秋才在如水的月光中,悄然渐过。

后来才发现,长大后的中秋也是每年都有每年都过,但像童年那样的中秋却是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再也不会守望着月亮,将最好的食物献给嫦娥,预祝着年年丰收,岁月静好。

晚安·中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