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身入局(三)

创业是实践的艺术而不是嘴边的漂亮话。

前两篇复盘讲的是外部的事情,

躬身入局(一),在线教育注定失败

躬身入局(二),内行如何忽悠外行

今天这篇来说说公司内部的得与失。

(一)账的问题

详细地说一下我们实际跑出来的业务收入模型。

之前的文章里开宗明义说了“在线教育的账,死活算不正”,没做过这行的朋友,想当然地以为是下面这种模型:

这个月砸下100块,收入50块;

下个月砸下200块,收入90块。

我只能说,这样想的人,和我入场做这门生意之前一样天真烂漫。教育行业的账目之鬼魅,躲在更幽深杳邃的地方,就等着要把吾等天真少男少女捅得痛不欲生呢。

我们实际遇到情况,大约可以简化为:

这个月砸下100块,收入700+;

下个月砸下300块,收入1500+;

再下个月砸下600块,收入3000+

……

一般人看到这个账目不知作何感想,我想,如果你先有了上面一个模型的铺垫,至少会觉得我们实际遭遇的模型还不坏吧?至少值得试着推进几个月吧。

但实际上,因为你第一个月收入的700,是要在之后12个月逐期兑现的。也就是说,虽然现金进账700,远超过前端获客砸下的100,但是算到这个月头顶上只能计提不到60,剩下的要慢慢划到收入里。

这时你心想,没关系,扣除掉一半左右的师资+耗材+技术成本,不是还有一半毛利么,营销费用摊到12个月,才约15%,哪怕步子迈大一点,搞到20%,也还有的赚嘛。反正钱已经在账上了,而且我们的退费率比起同行要低很多。砸100收700,有钱不赚王八蛋。

可是第二个月之后,开始不对劲了,随着规模扩大业务变得规模不经济,运营存量用户的可变成本在升高(至于为什么规模不经济之前的文章里详细说过了,这里不做展开),于是你的财务模型进一步变为:

市场费用

销售收入

当月会计入账

当月可变成本

(预估50%)

当月实际可变成本

(规模不经济修正后)

m1

-100

700

60

-30

-30

m2

-300

1500

60+125

-92.5

-140

m3

-600

3000

185+250

-217.5

-300

所以你的账面现金结余,就变成了:

m1

700

-130

570

m2

1500

-440

1060

m3

3000

-900

2100

……

但又由于,你的成本是每月先支出出去的,而销售收入是要在之后的30天里,随着一单单成交入账进来的,所以看上去你的现金结余在增长,但这个表格的尽头很快就来了——什么时候你每个月的成本项和现金流打平,什么时候你就走到尽头了。

也就是,如果没有新的大笔融资进来,你就会在下个月面临以下情况任选至少其一:

(1)拿不出更多的营销预算去做市场

(2)招不到新的销售和老师服务增量学生

(3)拖欠供应商账款、无法补货耗材和技术平台费等……

而以上这三种情况,每一种都不可以发生。

营销预算跟不上,下个月的现金流进项就不能保证;

上月新签的学员和新进来未消化的客户,需要更多老师、教务和销售去服务;

拖欠供应商?别逗了,我们又不是沃尔玛,谈判桌上没有筹码的。

自己创业之后,我顿觉小时候自己喜欢玩的那些游戏在规则上都“太干净了”,比如下棋。实际经历的这些账目bug,不是下盲棋、可以在脑内推演。你不亲自跑一遍,很难拍拍小脑瓜就想到。

而且很重要的是,由于我是个不成熟的创业者,所以很多事情人在局中,总是一厢情愿地往“我以为”的那个乐观方向去想。总会想着“也许下个月成本就能收敛呢?”,一直要被数据打脸几个月,才能接受事实。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账目做了极大的简化,实际在细节处,有的数据比表格里好看一些,有的比表格里更惨烈,但是太过具体,读者没必要了解。如果有什么需要记住,那就是做预付年费的生意,初期收入的迷惑性极强,要想有一个真正健康的财务数据,你的毛利要比“你以为的”高出很多。

如果决心要入场了,一定要做好充分的风险管理,否则,到后期你会面临“刹不住车”的局面。

(二)管理问题

审视内部问题,我觉得过往经验带来陷阱,对我在创业中的工作状态影响也很大。

我从初中开始就进入奥数集训队了,六年的中学时代,都是在一个很扁平的小团体里,与一群和我“很像”的人学习、生活、玩耍(和谈恋爱:))。竞赛班人数不超过40人。

之前在投资基金工作的时候,包括自己经营自媒体,状态上就很适应,大家都是差不多的背景,看同一个书单里的书长大,连黑话都在一个体系里。我们知道在这个小圈子之外有花花世界,但我们对于那些人的想象,仍是很刻板的圈子内部的逻辑。

在入场做这家公司之前,我看过两遍《毛选》,包括千里迢迢从香港带回来的第五卷(这被广大装逼犯们用来界定一个人读的毛选是否够全),自认为思想觉悟不算差的——你看,多么幼稚的想法。如今看来,我的大合伙人要带着一个像我这样“书生主义”作风浓重的人一起上路,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课程筹备期,我们的品牌和内容也在同步酝酿。这块本应是我擅长的,但是刚起步的时候,我卡在“自己不是家长”这个问题上,始终没有舒展开手脚。对于调研来的家长意见不是过于忽视,就是过于跪舔,摸索了很久,才终于找到面对用户家长的“平常心”。这段摸索期对我个人是宝贵的经验与成长,但是对于团队来说,却是隐形的拖累。以至于时至今日,我依然不能停止那个可怕的念头:如果当时他换一个更有经验的合伙人,故事会不会完全不同?

课程上线之后,我们招过一个不太靠谱的销售负责人,后来发现这个人的经验与风格与我们的产品调性并不匹配,于是决定自己把销售流程完整淌一遍。为了补齐我在销售管理上的经验缺失,我的合伙人把他上一个项目上真枪实弹的销售带队经验,比如资源分配、激励设计、分组管理、员工的情绪安抚调动……里面的门道,能教的都给我教了一遍。

他教我那些事的时候,我偶尔能察觉到他脸上一丝微妙的神情。那神情里,既有一种对我开窍的欣慰,也有一种“害,她还是个连这点江湖法则都不懂的傻白甜呀”的无奈。虽然入伙前他知道我毫无教育行业背景。但是我想,也许当时的我们,都低估了“把我教出师”这件事的难度吧。

正因为自己是新手小白,所以当初在入伙时,我默默在心里跟自己做了个约定:如果在业务上出现任何与他的意见分歧,我无条件地听从他的决定。

人总是想着来日方长,总觉得我们这个项目还有很长时间,长到我终于能够建立自己独立成熟的判断,能够像另一位合伙人那样,在一些专业问题上给他有价值的建议、甚至给他惊喜。却没想到,说结束的日子,来得比那一天更快了一步。

(三)做决定的时刻

我们把课程上线以来的账目做了很详尽的梳理,最终来到了一个决策路口:继续还是关停?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我们已经摸清了真实的业务逻辑,以及得出了账算不正的结论。如果关停的话,当时我们账上趴着的现金,刚好勉强够给学员退费和员工遣散。

同时,我们还有一种冒进的选择:利用账面上的钱,继续做下去,用时间换空间,在这几个月把数据做大,然后去找融资——既然发现它的本质是一场融资驱动的游戏,那就跟资本玩到底。我的大合伙人给了我一种方案:如果继续做的话,由我转任公司的CEO,带着精简后的团队往前跑。

这样做面临的风险是,如果到了计算好的时间没有大笔融资进账,这个项目就会烂尾,我和我的合伙人们,都会变成教育界老赖。到时我就会走上老罗的路,当网红直播带货还家长的钱。

风险很大,但还是那句话,人在局中,很难完全脱离感性去想问题。一想到过去这段时间投入的心血与期待,一想到项目已经在市场上有了初步的口碑和品牌价值,一想到“万一如果”的乐观诱惑,真的让人很难忍心说放弃。

那段时间,有两件事把我往回拉了拉。

其一是与一位朋友的谈话。其二是优胜教育的暴雷。

我之前在一个比较casual的酒局上见过陈。当时优胜教育很赚钱,陈意气风发地坐着自己的劳斯莱斯姗姗来迟,席间高谈阔论,饮至酒酣,连对待大哥的礼貌都不甚顾及。我因这短短一面对他的印象不是很好。再到后来看到暴雷新闻,他就这样欠了上亿债务,走投无路到要写绝望的小作文求助,让人不由得脊背发凉、心有戚戚焉。

再后来,等我们把账目的问题想透之后,我去找了一位朋友。最初决定做这个项目之前征询过他的建议,如今在十字路口,也想听听他的判断。

谁知见面坐下后,他像是猜透了我的来意,未等我把情况和方案说完,就直接斩钉截铁撂下一句话:听我的,撤。

不仅要当机立断地撤退,而且要妥善做好撤退工作,不要留下隐患和麻烦。

这个时候要学会“认败”,不要逞英雄。

就这样,由我开口做了逃兵。

我们决定原地解散项目。

最终做决定的那几天,我就觉得自己苍老了一千岁。无论表面上我们如何安慰自己、如何在小处上阿Q,都无法磨灭这次失败带来的巨大挫败感。今天这一篇,也是已经发出来的三篇里,我写得最痛苦的一篇。

我想我的天性里应该是有一些喜欢观察与记录的部分,才会在最痛苦的时候,也就是去年十一月份前后,萌生出写下这个系列的想法。以前我潦草翻过易到用车的周航写的《重新理解创业》,他写那本书的情形与我当时差不多,我上个月动笔之前又看了一遍那本书。

之前看的时候漏掉了后记没有看,这次再翻,看到航叔说,在易到的事情告一段落之后,他找到早期投资人徐小平老师聊(恰巧徐老师也是我之前的老板),徐老师跟他说:易到这段创业波澜起伏,你肯定很有收获,也有很多思考,你应该把它写下来,你的经历肯定会对其他创业者有很多启发和帮助。

(徐老师总是这么会说话。)

再次面对过去真实的自己,真让人赧然。

但如果诚实的经验分享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帮助”,也算是一件好事吧。

(0)

相关推荐

  • 被一碗红烧肉泡到手,嫁大16岁的导演陈凯歌,陈红为爱牺牲了太多

    陈红年轻时 2017年,知名主持人李咏带着<熟悉的味道>团队到陈凯歌导演家中做客. 在被问到,希望给妻子怎样的惊喜时? 陈凯歌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提笔写下一首诗. 节目组为了验证夫妻二人的 ...

  • 经济学博士兼财务总监的左敏被曹德旺神神秘秘地拉进洗手间,他以为老板要悄悄给他升职,谁知老板指着抽水箱...

    左敏博士毕业后当时任福耀集团财务总监,在公司他一向认为自己的业务能力在整个集团是数一数二的. 可是发生了一件事,让他懂得不能以学历和专业去衡量自己,让他认识这点的人正是老板曹德旺. 左敏说:老板心中都 ...

  • 下个月桃花满满的星座,旧爱回头,必定浓情蜜意重新开始!

    双鱼座. 其实双鱼若是真的被刺伤了心,也许可以做到彻底放下,若是没有,双鱼就很难真正的忘记一个人,只有让时间不断地吧这种想念于怀念一点点化解. 所以只要没有做出触碰双鱼底线的事情,而且双鱼还没有对对方 ...

  • 会计人员年底如何调账,送你10个提醒!

    提醒一 每一笔账目在调账之前,一定要追根溯源.查找到账目出现的原因,厘清业务的真实面目: 提醒二 会计人员别只管做账,而不管调账: 提醒三 年底了,多多关注一下12月底科目余额,特别是往来账户的余额: ...

  • 下个月和谁睡

    在学校里的生活算是很稳定了.大学之前的生活也很稳定. 那个时候,想去很远的地方,但没有钱也没有勇气,爸妈也不让出门. 现在好了,可以选择去哪个城市,但去那个城市做什么?这不仅是我关注的问题,更是知道我 ...

  • 好上级都是躬身入局者

    公司曾"劝退"一名战区负责人,他参与过公司的品牌升级.文化变革,属于公司变革的核心成员之一.与他共事期间,能感觉到他与同级别管理者相比有很多优势.他曾在大公司就职,职场经验丰富,管 ...

  • 成长,是要躬身入局的

    什么是真正的见识?见识有关于对世界的洞察,对人性的判断,对事物的取舍. 在我看来,见识分三个等级. 三流的见识是关于消费的见识,这却是很多人最引以为豪的.刀叉怎么摆,牛排怎么选,哪个酒庄好,哪种装修风 ...

  • 躬身入局(二)

    一亿实盘买腾讯股票的老华,有段时间鬼迷心窍进了古玩圈,说是入迷两月,从入坑到出坑一个季度就结束了.在告别古玩圈的时候,他引用了剧作家萧伯纳的一句话: "每个职业最终都是蒙骗外行人的勾当.&q ...

  • 躬身入局(一)

    2019年下半与两个朋友合伙做了一家儿童在线教育公司,从拿到第一笔机构融资到决定停止运营,一共一年多的时间.比较戏剧化的是,虽然我并非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但最后那个结束退出的决策锤,却是由我来敲下的,关 ...

  • 聚风or飓风,躬身入局者何小鹏的蜕变

    来源:懂懂笔记 新能源,智能汽车,新国货,三个风口叠加,何小鹏的这一次创业看上去踩中了一个超大风口.他预见到了风口,也预见到了风口的艰难,但确实没想到这么难.聚风口,也是飓风口. 2017年,何小鹏离 ...

  • 躬身入局中国市场,亚马逊云科技的局面与牌面

    "除了美国之外,中国已经成为除美国之外唯一一个拥有三个完整亚马逊云科技区域的国家:由西云数据运营的宁夏区域也在进行二期扩建,厂房设施和计算容量扩建增加130%:光环新网和西云数据运营的两个亚 ...

  • 新年首发 | 躬身入局者,皆为我辈

    欢迎关注 文字 | 几米先生 ● ● ● 想来,中间也有将近三个月没有发文章,一方面是因为事情繁多.没有时间,另一方面因为徘徊在每日一图的"水"和原创文中间的时间耗费中间徘徊,没有 ...

  • 捷达速度:躬身入局者,皆为我辈

    IAUTO 速度 深度 态度 导|语 2021/01/08 2021,这将是不确定性依旧存在.甚至还在不断加剧的崭新一年.更广阔的场地又将徐徐启幕,是舞台,亦是战场,三十而立的捷达,已然为此做好了准备 ...

  • 百花深处,躬身入局 | 甲子光年3周年

    一切决心建构者都是在"逆行". 作者 | 甲小姐 今天,甲子光年成立三周年了.   从2017年10月10日的<站在两个世界之间>,到2018年10月10日的<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