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儿子故意踩坏老公送给我的花后……
一个小小孩,也会有百般情绪,也会因“厚此薄彼”而嫉妒生恨。在负面情绪的驱使下,如果孩子以各自借口搞破坏,我们该严厉制止?还是当“没有看见”?我们该如何化解孩子的嫉妒心……
(一)因花而嫉
元旦第一天,阳光很好,于是和诺爸一起带着诺诺去爬山。一路上说说笑笑,相互逗乐,甚是开心。
从山脚一路慢慢悠悠往上爬,中途录了一段视频,因重复几次,渐渐消磨了孩子的耐心。
“妈妈,好了没有啊?”诺诺的情绪开始变得烦躁,并在外婆催促吃中饭的电话后爆发。
外婆家的这座山头,诺诺爬过多次,出发前的目标,他希望能爬上山顶。因为录制视频而耽误了时间的我们,决定半路折回时,诺诺不愿意了,发出了强烈的抗议。最终,他的情绪勉强在零食的安慰以及明天再爬的承诺里平静下来。
今年南方的冬天很温暖,下山的路上,诺爸惊讶地发现沿途角落里竟然三三两两盛开了野杜鹃,往年是在清明前后才盛开的花。诺爸兴致勃勃地爬上去摘了一丛下来并送给了我。
正当我开心地谢过诺爸后,却发现父子俩正在嘀嘀咕咕地说着些什么:
“为什么要把花送给妈妈呀?”
“因为妈妈是女孩子,女孩子喜欢花啊!”
在父子俩的对话里,我明显感觉到了诺诺的不快。

这时,诺诺抬起头问我:“妈妈,我来拿花吧?”
考虑到孩子下山不便,我拒绝了他。诺诺跟着爸爸,闷闷地往山下走。趁他不注意,诺爸悄悄附在我耳朵告诉我:“他嫉妒了,刚才问我为什么不送给他呢!”
我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诺爸第一次用“嫉妒”这个词语来形容诺诺刚才的表现。我更不相信孩子会因为“花”没有送给他而嫉妒,在往日里,哪怕他最喜欢的糖果,他都会第一时间与我分享。
(二)因花而争
下山的路不宽,诺诺和爸爸走在前面,我跟在后面。走了没多久,诺诺突然回头问我:“妈妈,你要把花带回哪里呀?”
“外婆家呀!”我回答。
“妈妈,你还是别把花带回去了,放在家里乱乱的。”看着他的眼神,一本正经的样子。
如果没有诺爸刚才的提醒,或许此刻我就随了孩子的意。但是我又很想弄清楚,诺诺到底想对这束花表达怎样的意见。
“没有关系,我把花插在外婆家的园子里,这样就不会乱了。”诺诺不说话了,嘟着嘴巴。为了调节他的心情,我故意说:“诺诺下次也摘一束花,送给妈妈好不好?”
“不要!”小家伙的回答很干脆,扭身就走。没两步,突然又停下来郑重地告诫我们:“下次我们谁都不要再摘花了!”
诺爸冲我吐了吐舌头,我这下确认,孩子这次是真嫉妒了。想想他的话,也有道理,于是满口答应。
又走了一段路,诺诺突地又停了下来要求:“妈妈,还是别把花拿回家了,我们扔掉吧!”
花成为了孩子心里的刺,他如此执着地想替我做决定进行处理。什么时候孩子变得这么小心眼了?!我有些觉得难以接受。
“花是爸爸辛苦摘来的,妈妈不想扔掉!”
在明确了我的坚定态度后,诺诺他的关注点重新回到了手里的零食。爸爸一路给他讲解沿路的安全标牌,父子俩又说说笑笑,很快来到了山脚下。
“妈妈,我帮你拿吧!”诺诺在前面欢快地招呼我。于是我快走两步,随手将花交给了他。
我以为刚才的不快翻过了篇章,“花的事件”到此结束。但是,惊讶的一幕就在此刻发生,我和诺爸面面相觑,大跌眼镜。
只见诺诺接过杜鹃花,一朵一朵把花从枝上扯下来,扔在地上,紧接着把整束花枝也扔在脚下。这还不算完,抬起两只小脚使劲踩在上面,直到花朵面目全非,与泥巴混合一起才心满意足。并且,我在他的脸上看到了“谜”一样的笑容:那是得逞之后的开心?解气之后的欢愉?搞破坏之后的痛快?

眼前的这个小小孩子顿时让我感到陌生,且不知所措。我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教导,这是我母亲生涯中第一次遇到孩子“因嫉生恨”。我没有吼,没有制止,没有训斥。
(三)因花而解
就这样,我和诺爸并肩默默前行几分钟,我们心里都五味杂陈。
我盘算着整个事件:孩子有这样的情绪事出有因,他的不快应该源自中断了他爬山的目标,我理解他的不满。那么就此缄口不语,当什么事儿也没有发生吗?
我想翻过这一页,可是孩子胜利的微笑,让我隐隐不安。于是,我支开诺爸,叫住了诺诺。
我蹲下身,抱着他问:“刚才为什么要扔掉爸爸送给妈妈的花?”
“我不喜欢粉红色,看到粉红色我就头晕!”孩子找的借口。
“真的吗?妈妈不骂你,你轻轻告诉我为什么,好不好?”
诺诺咬着嘴巴想了想,然后低低道出了实情:“因为爸爸没有送给我,那你的也不能给!所以我要把花扔掉!”
我苦笑不得,脑海里搜索着怎么顺着他的思维去化解这个事情。
换位思考!
“妈妈送给诺诺这件新衣服,没有送给爸爸,爸爸把它扔掉好不好?”
“爸爸送给诺诺这双新鞋子,没有送给妈妈,妈妈把它扔掉好不好?”
“奶奶送给诺诺玩具,没有送给爸爸,爸爸把它扔掉好不好?”
……
我平静地问出一连串的角色互换,诺诺回答:“不好,不要!”但是他又不甘心。

“诺诺是不是也想要花,你跟爸爸说,爸爸也会送给你的!”我继续引导他。
“我又不喜欢花!所以我要把它扔掉!”孩子就是孩子,言语中充满了矛盾,其实他嫉妒的不是花,而是被忽略的感觉。
“每个人的礼物都是不一样的,比如爸爸送给妈妈花,送给诺诺这木棒。如果妈妈不喜欢木棒,把它扔掉,好不好?”
正说着,诺爸觉得机会来了,顺道折了一根树枝。
“我要这根木棒,不能扔掉。”诺诺着急了,此刻他体会到了被失去的感觉,顿时护住木棒。小男孩嘛,最喜欢木棒敲敲打打。
“那你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吗?”爸爸问诺诺。
“我知道了嘛!”说着,诺诺拿过爸爸新折的木棒。我觉得这一次孩子是真的在角色互换中体会到了自己做错事情的点在哪里。但是碍于面子,他又不想大声道歉。于是我又拉过他,悄悄地跟他说:“你在妈妈耳朵旁边悄悄说今天哪里做错了,好不好?”
“我不应该把妈妈的花扔掉,对不起!”诺诺低语。
诺爸还想让孩子郑重道歉,我摆摆手,此事翻过篇章。孩子能够从内心认识到自己错了,就没有必要再大张旗鼓让他认错,这样反而会打击他的自尊心,反而让他不甘心认错。虽然他是个小小人,他也有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尊严。适当时候,需要给孩子留面子。
(四)因花而睦
矛盾烟消云散,回家的路显得轻松而快乐。诺诺分别折了两根狗尾巴草送给我们,当做送我们的礼物。临近家门,他突然问:“我们是不是都和好啦?”
“当然啦,我们是一家人嘛!”我点点他的鼻子。每一次争执之后,或者我,或者诺爸,或者诺诺,我们都会用这样的方式,重申言归于好。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了用斥责、怒吼、强制替代教育,但其实去回顾总结,却发现,在暴雨下的教育往往收效甚微,有多少孩子对父母的怒吼产生了免疫力,进而自动开启屏蔽功能。
这一场因为孩子嫉妒生恨,故意破坏花的矛盾事件,因花而起,也因花有了完美的结局。
第二天,依然是假日,依然天气晴朗,我们依然前往爬山的路上。一路说说笑笑,相互逗乐,甚是开心。
有那么一小会,我和诺爸光顾着聊天,落下了诺诺。一回头,却发现他徘徊在墙边,正犹豫着该采哪一朵花。
墙角边,有一排溜盛开的茶花,他伸着手试试这朵,又试试那朵,嘴里还在自言自语:“哪朵好呀?这可怎么摘呀?”
诺爸原本想制止,我冲他摆摆手,俩人站在路边静候。
犹豫一番后,诺诺终于摘了一朵花,然后颠颠地跑过来,递给我:“妈妈,送给你一朵花!”

“为什么要送给妈妈花呀?”我明知故问。
“因为昨天我故意把妈妈的花踩坏了,妈妈对不起!”
这一次,诺诺是大声地、坦荡地承认了自己的过错,这一次,他完全过了自己的一关,真切地承认了自己的错。我和诺爸会心一笑,在教育的道路上,宽容往往比严苛更有力量。
孩子的成长,总会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来呈现,而我们要做的是,给他消化负面情绪的时间,给他信心,给他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