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的他,终于收到初恋情人的回信:我一...

82岁的他,终于收到初恋情人的回信:我一直没有结婚,仍是孤独一人,到了行动不便时,我会到修道院去了结残生。老人立即回信:我想你到中国来,我要和你结婚,继续我们55年前的那一段刻骨之恋。

1953年,26岁的法国女人李丹妮,在浙江教授俄语,袁迪宝是她的学生。25岁的袁迪宝,看到李丹妮用一口流利的国语教学,非常好奇,觉得她根本不是外国人,一点外国人的味道都没有。他不知道,李丹妮的中学,可是在上海上的,她在中国可是生活了很长时间,国语当然流利。

随着深入的了解,两人互生情愫,经常书信传情,但两人却没有捅破最后一层纸,只是心中默默爱着彼此。
1953年8月,袁迪宝在父母的安排下结婚了,9月他被派到了外地。离别前,他写信告诉李丹妮:我结婚了,对不起!

李丹妮什么也没有说,只是默默祝福着,把这份爱埋在心底。带着这份深情,李丹妮回到了法国,她带走的唯一东西,就是与袁迪宝的书信。婚后的袁迪宝依然忘不了李丹妮,两个把这份情变成了姐弟情,依然保持着书信往来,甚至三个儿子出生照片,袁迪宝亦寄给李丹妮。

本以为他俩的书信会一直继续着,但在文革时期,李丹妮收到了一封信:别写信给他了,会害了他的。李丹妮再也不敢写信。直到76年,李丹妮再次写信联系,但却石沉大海,于是她再次断了心中的念想。有好友问她:你到了中国,为什么不去找他?

李丹妮在82年曾来中国几次,但她认为:有缘会再见的。所以没有刻意去找。

2010年,袁迪宝的三儿子,向媳妇透露了父亲的这一段跨国恋情。儿媳立即建议袁迪宝继续写信联系。就这样,82岁的袁迪宝,再次拿起笔,给那个宽别五十多年的初恋,寄出了自己的心声。(老人在他看的书,每一本的首页,都写有李丹妮的地址)

由于担心寄出的信被退回,袁迪宝一连寄了五封,他希望对方退回一两封后,其余的会拆开来看一下,帮他找到李丹妮本人。

让他意想不到的时,李丹妮收到信,并回复了他,告诉了自己的一切。李丹妮一直没有结婚,所有的亲戚都不跟她来往,她想等到行动不便时,就到修道院了结残生。

袁迪宝知道后,大为激动,他写信让李丹中国游玩,甚至长住。李丹妮并没有立即答应,只是继续保持着联系。

几个月后,李丹妮愿意来了,袁迪宝带着三个儿子,儿媳,手捧55朵玫瑰在机场迎接。见面那一刻,两个老人紧紧拥抱在一起。

没进袁迪宝的家前,李丹妮一直担心和袁迪宝的儿子儿媳相处不来,但随后和三儿子一家住下时,她所有的顾虑消失了。三儿媳不仅是促成她与袁迪宝的人,而且每天都会帮她打扮,让她生活得非常开心。

袁迪宝的儿子们,仿佛做了一场梦,他们原来根本不会相信,一个八十多岁的外国女人,会嫁给他们的父亲。此刻,他们知道,父亲与丹妮妈妈的爱,是那么的深,除了祝福,他们要做的,就是更多的理解,支持,与孝顺了!

55年前,李丹妮为了爱,选择离开,成全了袁迪宝,把爱深埋心底;而55年后,李丹妮同样为了爱,成全了袁迪宝的心愿,在晚年再续前缘。

这么多年,两个老人都没有忘记彼此,用他们的话来说,是因为:爱一个人,其实不简单!

是啊,爱一个人,真的不简单,你爱得有多随意,离婚就有多容易。真正深藏于心底的爱,不会随着时间而淡忘,反而会深入骨髓。

酒,越藏越醇,情,越埋越痛!

黄昏恋,有时候是一道迷人的风景线,但如果没有子女支持,再好的黄昏恋都会失色。爱,从来没有对错之分。每一个人,无论年龄多大,都有爱的权利。身为子女,让老人在有限的生命里,再次享受无限的爱情,是父母之福,亦是子女之福。因为,每一个人,都会有老的一天,孤独的一天。

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所有的读者永远幸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