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推理的解题方法

逻辑推理(一):用列表法解逻辑推理问题引言"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逻辑推理问题的趣味性很强,不需要专门的数学知识,而是考察大家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论证的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逐渐锻炼、培养出来的。新学期开始了,班里换了新的老师,她们是林老师、王老师和吴老师。三位老师分别教语文、数学、英语课。已知:(1)每个老师只教一门课;(2)林老师上课全用汉语;(3)英语老师是一个学生的哥哥;(4)吴老师是一位女教师,她比数学老师活泼。问:三位老师各上什么课?解析:三位老师分别教三门课程,见下表。用“√”表示教这门课程,用“×”表示            没有教这门课程。因为题目说“每人只教一门课”,所以每一横行都应有1个     “√”。由(2)可知林老师没有教英语;由(4)可知,吴老师没有教数学。由(3)和(4)可知,吴老师没有教英语。得出下表:

由(1),从上表中可以看吴老师教语文,王老师教英语,林老师教数学。小王、小张和小李一位是工人,一位是农民,一位是教师,现在只知道:小李比教师年龄大;小王与农民不同岁;农民比小张年龄小。问:谁是工人?谁是农民?谁是教师?解析:由题目条件可以知道:小李不是教师,小王不是农民,小张不是农民。由此得到左下表。表格中打“√”表示肯定,打“×”表示否定。

因为上表中,任一行、任一列只能有一个“√”,其余是“×”,所以小李是农民,于是得到右上表。因为农民小李比小张年龄小,又小李比教师年龄大,所以小张比教师年龄大,即小张不是教师。因此得到左下表,从而得到右下表,即小张是工人,小李是农民,小王是教师。在A、B、C三人中,一位是教师,一位是工人,一位是售货员。知道:(1)B比售货员年龄大;(2)A和工人不是出生在同一年;(3)工人比B年龄小。请判断,哪位是教师,哪位是工人,哪位是售货员。答:A是售货员;B是教师;C是工人。小明、小强、小华三个人参加迎春杯,他们是来自金城、沙市、水乡的选手,并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现知道:(1)小明不是金城。(2)小强不是沙市。(3)金城的选手不是一等奖。(4)沙市的选手得二等奖。(5)小强不是三等奖。根据上述情况,小华应是 ___选手,他得的是 ___等奖。解析:(一) 根据条件(1),(2)(5)得出:

         (二) 根据条件(2)和(4),小强不是二等奖。所以小强是一等奖。 

(三) 根据条件(3)和小强是一等奖。所以小强不是金城选手。那么小强是水乡的选手。同样可以知道小华是金城的选手,小明是沙市的选手。

         (四) 根据条件(4)可知,小明是一等奖。小华是三等奖。

           所以,小明是沙市的选手,获二等奖;小强是水乡的选手,获一等奖;小华是金城的选手,获三等奖。甲、乙、丙三人分别在石家庄市,唐山市,秦皇岛市工作。他们三人一个是工人,一个是教师,一个是解放军。已知:(1)甲不在石家庄市工作;(2)乙不在唐山市工作;(3)在石家庄市工作的不是工人;(4)在唐山市工作的是教师;(5)乙不是解放军。那么,甲、乙、丙分别在什么城市从事什么工作?答:乙在秦皇岛市工作,职业是工人。甲在唐山市工作,职业是教师。丙在石家庄市工作,职业是解放军。甲、乙、丙三人分别在北京市、上海市、宁波市工作,他们三人一个是记者,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律师.已知:①甲不在北京市工作;②乙不在上海市工作;③在北京市工作的不是记者;④在上海市工作的是教师;⑤乙不是律师.那么,甲在______市工作,是______;乙在______市工作,是______;丙在______市工作,是______.解析:由②④⑤得到乙是记者,再由③得到乙在宁波市工作;由①得甲在上海市工作,再由④得到甲是教师; 所以余下的丙只能在北京工作,是律师了;答:甲在上海市工作,是教师;乙在 宁波市工作,是记者;丙在 北京市工作,是律师.三个小朋友罗小强、林欣、马俊在少年宫的101室,102室,103室学习舞蹈、书法、绘画已知(1)罗小强不在101室,(2)林欣不在102室(3)在101室的不学舞蹈(4)在102室的学书法(5)林欣不学绘画请判别三人分别在哪个教室?学什么?答:罗小强在102室学书法;林欣在103室学舞蹈;马俊在101室学绘画;小明、小芳、小花各爱好游泳、羽毛球、乒乓球中的一项,并分别在一小、二小、三小中的一所小学上学。现知道:(1)小明不在一小;(2)小芳不在二小;(3)爱好乒乓球的不在三小;(4)爱好游泳的在一小;(5)爱好游泳的不是小芳。问:三人上各爱好什么运动?各上哪所小学?答:小明在二小上学,爱好打乒乓球;小芳在三小上学,爱好打羽毛球;小花在一小上学,爱好游泳。四位运动员分别来自北京、上海、浙江和吉林,在游泳、田径、乒乓球和足球四项运动中,每人只参加了一项,且四人的运动项目各个不相同,除此以外,只知道一些零碎情况:(1)张明是球类运动员,不是南方人;(2)胡老纯是南方人,不是球类运动员;(3)李勇和北京运动员、乒乓球运动员三人同住一个房间;(4)郑永禄不是北京运动员,年龄比吉林运动员和游泳运动员两人的年龄小;(5)浙江运动员没有参加游泳比赛.根据这些条件,请你分析一下:这四名运动员各来自什么地方?各参加什么运动?解析:用表格解如下:

答:张明是北京足球运动员;胡老纯是上海游泳运动员;李勇是吉林田径运动员;郑永禄是浙江乒乓球运动员。甲、乙、丙每人有两个外号,人们有时以“数学博士”、“短跑健将”、“跳高冠军”、“小画家”、“大作家”和“歌唱家”称呼他们。此外:(1)数学博士夸跳高冠军跳得高;(2)跳高冠军和大作家常与甲一起去看电影;(3)短跑健将请小画家画贺年卡;(4)数学博士和小画家很要好;(5)乙向大作家借过书;(6)丙下象棋常赢乙和小画家。你知道甲、乙、丙各有哪两个外号吗?解析:由(2)知,甲不是跳高冠军和大作家;由(5)知,乙不是大作家;由(6)知,丙、乙都不是小画家。由此可得到下表:

因为甲是小画家,所以由(3)(4)知甲不是短跑健将和数学博士,推知甲是歌唱家。因为丙是大作家,所以由(2)知丙不是跳高冠军,推知乙是跳高冠军。因为乙是跳高冠军,所以由(1)知乙不是数学博士。将上面的结论依次填入上表,便得到下表:

所以,甲是小画家和歌唱家,乙是短跑健将和跳高冠军,丙是数学博士和大作家。某市举行家庭普法学习竞赛,有5个家庭进入决赛(每家2名成员)。决赛时,进行四项比赛,每项比赛各家出一名成员参赛,第一项参赛的是吴、孙、赵、李、王;第二项参赛的是郑、孙、吴、李、周,第三项参赛的是赵、张、吴、钱、郑,第四项参赛的是周、吴、孙、张、王;另外,刘某因故四项均未参赛,问谁和谁是同一个家庭的?解析:根据题意,把每人参加的项次列成表,用“√”表示参加这项比赛,用“×”表示没有参加这项比赛。

根据题中规定的每一项比赛各家只能出一名成员参赛的条件,可以得知:吴参加了4项比赛必与因故未参加的刘某是同一个家庭的;孙参加了第一二四项比赛,必与只参加了第三项比赛的钱某是同一个家庭的,同理可得出赵和周是同一个家庭的,李和张是同一个家庭的,王和郑是同一个家庭的。某村有三个孩子在南莫小学同班读书。学校开了三次家长会,每次只邀请每位学生的一位家长(父亲或母亲),第一次,这三个孩子的家长中来参加的是A、B、C,第二次是B、D、E,第三次是E、F、A。请问在A、B、C、D、E、F中,哪两个是同一位学生的家长?解析:根据题意,先画出表格,并在相应的空格里画上记号“☆”。如下图所示:

第一次A和B、C同时参加家长会,第三次A和E、F同时参加家长会,所以A不可能与B、C、E、F是同一位学生的家长,只能和D是同一位学生的家长。第一次B和A、C同时参加家长会,第二次B和D、E同时参加家长会,所以B不可能与A、C、D、E是同一位学生的家长,只能和F是同一位学生的家长。则C和E是同一位学生的家长。逻辑推理(二):用假设法解逻辑推理问题——半对半错甲乙丙丁四个人同时参加一次数学竞赛,赛后,他们四个人预测名次的谈话如下:(1)甲说:丙第一名,我第三名;(2)乙说:我第一名,丁第四名;(3)丙说:丁第二名,我第三名;(4)丁没有说话.最后公布结果时,发现他们的预测都只对了一半,那么四个人这次竞赛的名次为别为什么?解析:根据(1)先假设甲说丙为第一是正确的,那么甲为第三是错误的。根据(2)可知,乙为第一是错误的,那么丁为第四是正确的。根据(3)可知,丁为第二是错误的,那么丙为第三是正确的。这样,丙为第一和丙为第三相互矛盾。所以,甲说丙为第一是错误。所以(1)丙为第一是错误,甲为第三是正确的。根据(3)可知,丙第三是错误的,那么丁为第二是正确的。根据(2)可知,丁为第四是错误的,那么乙为第一是正确的。所以乙是第一,丁为第二,甲为第三,丙为第四。若丙第一(对应①),则乙不能在对应①,从而丁对应④,那么丙的预测就没有猜中,矛盾;于是乙对应①,丙不能对应①,知甲对应③,丁对应②,从而丙只能是第四.所以四个学生的名次依次为乙第一名,丁第二名,甲第三名,丙第四名.故答案为:乙第一名,丁第二名,甲第三名,丙第四名.甲乙丙丁甲说③①乙说①④丙说③②小结:每人说的两句话中,一句对一句错是分析解决这道题的关键,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先作出假设,然后根据已知条件进行正确的推理。如果推出矛盾,则说明假不合理。没有推出矛盾,则说明假设合理。这种方法我们称作假设法。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的运动衫上印有不同的号码。赵说:“甲是2号,乙是3号.”钱说:“丙是4号,乙是2号.”孙说:“丁是2号,丙是3号.”李说:“丁是4号,甲是1号.”又知道赵、钱、孙、李每人都只说对了一半,那么丙的号码是几?解析:如果赵的第一句“甲是2号”是对的,钱的第一句“丙是4号”、孙的第二句“丙是3号”都对,相互矛盾;进而得出赵的第二句话“乙是3号”是对的,那么钱的第二句“乙是2号”是错的,第一句“丙是4号”是对的,进而得出结论:即丙是4号;解:由分析得出:钱说的第一句“丙是4号”是对的;小强和甲、乙、丙、丁一起参加了希望杯数学邀请赛,成绩各不相同.按最高分为第一名、最低分为第五名来排序.成绩出来前,他们都进行了猜测.甲说:小强第二名,乙第三名;乙说:丙第二名,甲第五名;丙说:甲第一名,丁第四名;丁说:丙第三名,我只能得第五名;小强说:乙第二名,我得第四名.结果,每人恰好只猜对了一半,并且每个名次只有一人猜对.那么第1名到第5名的顺序是什么?分析:由题意可知,每人恰好只才对了一半,并且每个名次只有一人才对,即没有并列名次.假设甲说的小强第二名,乙第三名中小强第二名是对的,乙第三名是错的.则小强说的乙第二名,我得第四名没有一个是对的,与题意相矛盾;假设甲说的小强第二名,是错的,乙第三名是对的.则丁说的丙第三名是错的,我只能得第五名是对的;丁是第五名,则乙说的丙第二名是对的,甲第五名是错的;丙是第二名,则小强说的乙第二名是错的,我得第四名是对的;小强是第四名,则丙说的甲第一名是对的,丁第四名是错的.综上可知,甲是第一名,丙是第二名,乙是第三名,小强是第四名,丁是第五名,符合题意.解:假设甲说的小强第二名,乙第三名中小强第二名是对的,乙第三名是错的.则小强说的乙第二名,我得第四名没有一个是对的,与题意相矛盾;假设甲说的小强第二名,是错的,乙第三名是对的.则丁说的丙第三名是错的,我只能得第五名是对的;丁是第五名,则乙说的丙第二名是对的,甲第五名是错的;丙是第二名,则小强说的乙第二名是错的,我得第四名是对的;小强是第四名,则丙说的甲第一名是对的,丁第四名是错的.所以甲是第一名,丙是第二名,乙是第三名,小强是第四名,丁是第五名.符合题意.答:第1名到第5名的顺序是甲,丙,乙,小强,丁.甲、乙、丙、丁四人同时参加全国小学数学夏令营。赛前甲、乙、丙分别做了预测。甲说:“丙第1名,我第3名。”乙说:“我第1名,丁第4名。”丙说:“丁第2名,我第3名。”成绩揭晓后,发现他们每人只说对了一半,你能说出他们的名次吗?解析: 假设甲说的第一句话“丙第1名”是对的,第二句话“我第3名”是错的。由此推知乙说的“我第1名”是错的,“丁第4名”是对的;丙说的“丁第2名”是错的,“丙第3名”是对的。这与假设“丙第1名是对的”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再假设甲的第二句“我第3名”是对的,那么丙说的第二句“我第3名”是错的,从而丙说的第一句话“丁第2名”是对的;由此推出乙说的“丁第4名”是错的,“我第1名”是对的。至此可以排出名次顺序:乙第1名、丁第2名、甲第3名、丙第4名。红、黄、蓝、白、紫五种颜色的珠子各一粒,都用纸包好摆在桌上.A、B、C、D、E五人猜纸包中珠子的颜色,每人只能猜两包.A:第2包是紫的,第3包是黄的;B:第2包是蓝的,第4包是红的;C:第1包是红的,第5包是白的;D:第3包是蓝的,第4包是白的;E:第2包是黄的,第5包是紫的.猜完后拆开纸包一看,每人都猜对了一种,且每包只有一人猜对.判断他们各猜对了哪一种颜色的珠子.分析:根据题干,第1包只有C猜,必是对的,则C说:“第5包是白色的”就是错的;由此即可展开推理.解答:解:根据题干分析可得:C说“第1包”是对的,则C说:“第5包是白色的”就是错的,由此即可推理,推理过程如下:

根据上表中的推理结果可得:A,B,C,D,E分别猜对了黄、蓝、红、白、紫色的珠子.答:A猜对了黄色的;B猜对了蓝色的;C猜对了红色的;D猜对了白色的;E猜对了紫色的.某地质学院的学生对一种矿石进行观察和鉴别:甲判断:不是铁,也不是铜。乙判断:不是铁,而是锡。丙判断:不是锡,而是铁。经化验证明:有一个人的判断完全正确,有一个人说对了一半,而另一个人完全说错了。你知道三人中谁是对的,谁是错的,谁是只对一半的吗?解:(1)如果甲的判断完全正确,那么乙说对了一半“不是铁”,所以这矿石也不是锡,这样丙也说对了一半,这与题干相矛盾,故此假设不成立;(2)如果乙的判断完全正确,那么甲对了一半,这矿石应是铜,丙也说“不是锡”也对了,这与题干也相矛盾;(3)所以丙的判断完全正确,而乙完全错了,甲只说对了一半.答:三个人中,丙是对的,乙是错的,甲只说对了一半.某校办数学竞赛,A、B、C、D、E五位同学得了前五名,发奖前,老师让他们猜一猜各人的名次排列情况。A说:B第三名,C第五名。B说:E第四名,D第五名。C说:A第一名,E第四名。D说:C第一名,B第二名。E说:A第三名,B第四名。老师说:每个名次都有人猜对.那么,这五名同学的名次是怎样排列的?解:很明显,B 说:“E 第四名,D 第五名”是唯一的,所以正确,据此找出其他四人说的名次中与D5、E4矛盾的答案均被排除,那么C5、B4是错的;剩下B3、A1、C1、B2、A3:很明显,C1是正确的;与C1矛盾的答案均被排除:A1是错的;剩下B3、B2、A3:很明显,A3是正确的;与A3矛盾的答案均被排除:B3是错的;剩下B2是正确的;综上所述:C是第一名、B是第二名、A是第三名、E是第四名、D是第五名.四个小朋友宝宝、星星、强强和乐乐在院子里踢足球,一阵响声,惊动了正在读书的陆老师,陆老师跑出来查看,发现一块窗户玻璃被打破了。陆老师问:“是谁打破了玻璃?”宝宝说:“是星星无意打破的。”  星星说:“是乐乐打破的。”乐乐说:“星星说谎。”          强强说:“反正不是我打破的。”如果只有一个孩子说了实话,那么这个孩子是谁?是谁打破了玻璃?解析:因为星星和乐乐说的正好相反,所以必是一对一错,我们可以逐一假设检验。假设星星说得对,即玻璃窗是乐乐打破的,那么强强也说对了,这与“只有一个孩子说了实话”矛盾,所以星星说错了。假设乐乐说对了,按题意其他孩子就都说错了。由强强说错了,推知玻璃是强强打破的。宝宝、星星确实都说错了。符合题意。所以是强强打破了玻璃。甲、乙、丙、丁在谈论他们及他们的同学何伟的居住地。甲说:“我和乙都住在北京,丙住在天津。”乙说:“我和丁都住在上海,丙住在天津。”丙说:“我和甲都不住在北京,何伟住在南京。”丁说:“甲和乙都住在北京,我住在广州。”假定他们每个人都说了两句真话,一句假话。问:不在场的何伟住在哪儿?解析:因为甲、乙都说“丙住在天津,”我们可以假设这句话是假话,那么甲、乙的前两句应当都是真话,推出乙既住在北京又住在上海,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即“丙住在天津”是真话。因为甲的前两句话中有一句假话,而甲、丁两人的前两句话相同,所以丁的第三句话“我住在广州”是真的。由此知乙的第二句话“丁住在上海”是假话,第一句“我住在上海”是真话;进而推知甲的第二句是假话,第一句“我住在北京”是真话;最后推知丙的第二句话是假话,第三句“何伟住在南京”是真话。所以,何伟住在南京。逻辑推理(三):用列表法与假设法结合 解逻辑推理问题一天,老师让小马虎把甲、乙、丙、丁、戊的作业本带回去,小马虎见到这五人后就一人给了一本,结果全发错了。现在知道:(1)甲拿的不是乙的,也不是丁的;(2)乙拿的不是丙的,也不是丁的;(3)丙拿的不是乙的,也不是戊的;(4)丁拿的不是丙的,也不是戊的;(5)戊拿的不是丁的,也不是甲的。另外,没有两人相互拿错(例如甲拿乙的,乙拿甲的)。问:丙拿的是谁的本?丙的本被谁拿走了?分析与解:根据“全发错了”及条件(1)~(5),可以得到表1:

由表1看出,丁的本被丙拿了。此时,再继续推理分析不大好下手,我们可用假设法。由表1知,甲拿的本不是丙的就是戊的。先假设甲拿了丙的本。于是得到表2,表2中乙拿戊的本,戊拿乙的本。两人相互拿错,不合题意。

再假设甲拿戊的本。于是可得表3,经检验,表3符合题意。

所以丙拿了丁的本,丙的本被戊拿了。甲、乙、丙、丁每人只会中、英、法、日四种语言中的两种,其中有一种语言只有一人会说。他们在一起交谈可有趣啦:(1)乙不会说英语,当甲与丙交谈时,却请他当翻译;(2)甲会日语,丁不会日语,但他们却能相互交谈;(3)乙、丙、丁找不到三人都会的语言;(4)没有人同时会日、法两种语言。请问:甲、乙、丙、丁各会哪两种语言?解析:由(1)(2)(4)可得下表,其中丙不会日语是因为甲会日语,且甲与丙交谈需要翻译。由下表看出,甲会的另一种语言不是中文就是英语。

先假设甲会说中文。由(2)知,丁也会中文;由(1)知丙不会中文,再由每人会两种语言,知丙会英、法语(见左下表;由(1)(4)推知乙会中文和法语;再由(3)及每人会两种语言,推知丁会英语(见右下表)。结果符合题意。

再假设甲会说英语。由(2)知,丁也会英语;由(1)知丙不会英语,再由每人会两种语言,知丙会中文和法语(见左下表);由(1)(4)推知,乙会中文和日语;再由(3)及每人会两种语言,推知丁会法语(见右下表)。右下表与“有一种语言只有一人会说”矛盾。假设不成立。

所以甲会中、日语,乙会中、法语,丙会英、法语,丁会中、英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