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头条:欧阳询三十六法之前, 王羲之时代的结字原则很简单

书法无非就是用笔和结字,赵孟頫说“用笔千古不易”,岂不是书法要想有新面貌,必须从结字上下功夫?

关于结字的方法,古今无数,欧阳询的《三十六法》基本都是结字方法,张怀瓘也有专门的结字法《论用笔十法》,明朝的李淳总结了更多的结字方法,叫做《大字结构八十四法》。清时又有黄自元总结了《间架结构九十二法》。

赵孟頫 湖州妙严寺记 局部

到了当代,启功先生独创了,或者说发现了黄金分割的结字规律。黄金分割据说是最完美的结构比例。到现在,结字方法可以说不计其数,有时候都不知道要学哪一个了!落笔之前是先想欧阳询的三十六法,还是李淳的八十四法,抑或是黄自元的九十二法?再或者用启功的黄金分割法?

赵雪松还有一句话“结字因时相传”,从古到今各大名家大多各有特色。二王的爽,虞世南的正,欧阳询的险,颜鲁公的厚,柳公权的瘦。至于后来苏轼的石压蛤蟆,黄庭坚的长枪大戟,米芾的开合有度,赵孟頫的楷用行形,董其昌的疏密别致。再到后来郑板桥的乱石铺街,邓石如的上紧下松,吴昌硕的率放不拘。

虞世南 孔子庙堂碑 局部

好像这随着时代变化的结字方法,越用越少,以至于到后来的启功先生都用上了舶来的“黄金分割”。禁不住要问是不是结字的方法都用光了?用笔又千古不变,那以后创新的余地是不是没有了?难怪今人能写出点新面貌的那么少。

其实不然!我们也发现了,结字的各种方法,是从唐以后才花样百出的。各种结字的方法层出不穷,搞得人眼花缭乱。唐以前的二王结字了没有这么具体,王羲之在《笔势论十二章》中,分别在《视形章第三》、《教悟章第七》、《节制章第十》中讲述了有关结字的问题。

褚遂良 阴符经局部

“金书锦字,本领为先,尽说安危,务以平稳为本。”这是晋代结字的基本原则,只要遵循这个原则,大体上是不会有问题的。晋书尚理,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所有方法都从一个理字上来,所以隋唐后人学起来才会百花齐放。

初唐时期的虞世南、褚遂良,结字都遵晋人法理。可以把锺繇、王羲之、虞世南的楷书做一个比较,他们的结字大体相同,风格上又各有自己的风貌,没有不同的体,并没有影响到后来的王羲之、虞世南们的名传后世。

欧阳询 行书 千字文

而今人学书法,都遵唐法,看起来法度森严,要么进不去,要么出不来,能够扛鼎书坛的可以说没有。有人担心没有结字诸法的约束,书法便乱了阵营,怕一万个人的心里生出一万个形态。到时候分不清哪个是书法,哪个是江湖!

不错,没练过书法的人,一万个人也是写一万个形态。甚至,同一个人,写同一个字,一万次都有一万个形态。难倒这也是艺术不成?虽然谁都有偶尔写好某个字的可能,但难在整篇都写得有艺术性!

颜真卿 自书告身帖 局部

经过长时间练习,掌握了一定本领的人,便会按艺术的要求安排这一万种形态,让它出现在该出现的地方。并不是像没学过的人那样信手涂抹,随意书写,弄得不成体统。

宋人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从苏轼开始,黄庭坚、米芾,到元朝的赵孟頫都是在力图改变“唐法”的框架,冲破“唐法”的控制,回归“晋理”的原则。这些人是逃脱了唐法禁锢得,了了几个成功者。

启功临玄秘塔碑

同时从他们的成功,还可以看出本领的熟练掌握,是学习书法的关键。我们学习大可不必东边一榔头,西边一棍子的试图以广求全。书法的根本就是自然,是散怀逸兴。今天我们也应该放下禁锢,在书法的根本上诱发新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