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微软 HoloLens 这样的比较成熟的 AR 产品仍然在探索应用场景,以致于人们想起 AR,首先联想到的就是娱乐应用,比如手游精灵宝可梦 Go,短视频里的卡通换头特效,iOS 系统里的拟我表情(Emoji)。
图 | 微软 AR 设备 HoloLens 2但事实上,AR 这个概念最早诞生于工业制造领域,无论是严肃性,还是应用价值都毫不逊于 AI。两者结合的产物,很可能成为未来传统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一家名为 Opteyes 的中国公司,正在尝试结合 AR 和 AI 两项新兴技术,打造一套远程选配眼镜的虚拟试戴服务。这家公司 2019 年成立于上海,由波士顿咨询集团数字风险投资公司(BCG Digital Venture)和一家全球领先的视光学巨头共同打造。前者是知名咨询机构波士顿咨询集团(BCG)全资子公司,专门负责挖掘并发展突破性的数字化产品和平台。所谓突破性,就是在传统行业模式中找到突破口。对于 Opteyes 来说,他们希望借助在眼镜行业,尤其是眼镜挑选和试戴环节,引入 AR 和 AI 技术,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AR 和 AI 强强联合,打造逼真的虚拟试戴
在互联网思维普及的今天,眼镜行业仍然依赖于线下零售,配镜流程十分传统。如果你戴眼镜,不妨想想上次配眼镜的经历。面对成百上千副镜架,再雷厉风行的人都可能被逼出选择困难症。而且有的镜架看着好看,但戴起来不一定合适,于是就要不停的摘、戴眼镜,整个过程繁琐且充满随机性。一番周折选好眼镜后,又要面对验光和配镜的漫长等待。不知不觉,一天时间就过去了。对于许多上班族来说,难以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兼顾视力健康和时间成本。想要在电商上远程选镜,又有许多无法解决的痛点,比如验光不准确,看不到实物镜架,仅凭照片无法判断尺寸和风格是否合适,而且选镜技术不成熟 —— 一些网站直接在顾客照片上贴上镜框,根本不能作为判断依据,无法给予用户信任感。针对这些问题,Opteyes 研发了一套基于移动端应用的虚拟试戴系统,其中用到了三项核心技术:AR 增强现实,3D 拓扑技术和 AI 推荐算法。
图 | 换镜架配图为了方便用户观察镜架,Opteyes 还用到了四倍抗锯齿和光线估算技术。前者通常是运用在游戏中的技术,可以保证模型边缘在放大后仍然平滑,用在这里可以保证镜腿和镜框的细节清晰度。后者则是结合苹果 ARKit 或安卓 ARCore 镜片素材,在明亮及昏暗环境下均能显示眼镜反光亮度及颜色,增加真实感。值得一提的是,Opteyes 还在虚拟试戴中提供了拍照和录屏功能,方便回看试戴效果 —— 虚拟试戴时用户可能会摘下眼镜,近视用户可能看不清试戴效果。至于如何挑选镜架,在传统零售店中,导购扮演了推荐镜架的角色,但在数字化模式下,AI 算法其实更能胜任这份工作。比如电商平台上常见的个性化商品推荐,京东还推出了 AI 导购机器人 JOY,背后都是 AI 算法。
图 | AI 算法判断脸型类比到 Opteyes 上,在挑选镜架的过程中,如果用户拿不准自己的脸型和风格,不知道哪些哪些镜架适合自己,就可以利用应用中的 AI 推荐功能。该功能使用了基于机器学习的 AI 算法,会从用户脸型、镜架偏好、使用行为、验光及处方结果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估,最终给出个性化推荐镜架。Opteyes 表示,其 AI 算法是自主研发和训练的,可以利用大数据快速优化和迭代,以适应流行趋势。 不仅仅是虚拟试戴和人工智能
图 | 蔡司 i.Profiler®plus 屈光分析仪验光完成后,用户会获得个人视力健康档案。这些隐私数据,连同 AR 试戴时捕获的人脸数据,都会经过加密保护。比如人脸数据是不会储存在后端服务器上的,AI 算法完成计算后就会销毁。至于未来的发展方向,Opteyes CEO 王洁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希望未来能更好地利用 AI 技术,将更多的线下服务转移到线上,比如实现远程验光,利用 AI 推荐镜片等等。在为用户带来更流畅的配镜体验的同时,实现真正的一站式数字化配镜。”其实就像 AI 刚刚进入我们生活的某些领域时一样,在特定应用场景下,我们会觉得没这个必要,因为已经习惯了传统方式。之于目前的眼镜行业也是一样,虽然 Opteyes 也没有解决全部的痛点,比如仍然需要线下验光,以及依赖于验光师的经验。但他们在 AR 和 AI 技术上的突破性尝试,兼顾创意和用户体验的虚拟试戴,都足以让人眼前一亮。或许这就是科技改变生活的价值所在。-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