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眼科:眼睑水肿

眼睑水肿属于水肿范畴。本病的病位在肺、脾、肾三脏,与心有密切关系。基本病机是肺失宣降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在发病机理上,肺、脾、肾三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如肺脾之病水肿,久必及肾,导致肾虚而使水肿加重;肾阳虚衰,火不暖土,则脾阳也虚,土不制水,则使水肿更甚;肾虚水泛,上逆犯肺,则肺气不降,失其宣降通调之功能,而加重水肿。因外邪、疮毒、湿热所致的水肿,病位多在肺脾;因内伤所致的水肿,病位多在脾肾。因此,肺脾肾三脏与水肿的发病,是以肾为本,以肺为标,而以脾为制水之脏,诚如《景岳全书·肿胀》所云:“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水肿初起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四肢、腹背,甚者肿遍全身,也有的水肿先从下肢足胫开始,然后及于全身。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水肿,重者全身皆肿,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或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如肿势严重,可伴有胸腹水而见腹部膨胀,胸闷心悸,气喘不能平卧,唇黑,缺盆子,脐突、背平等症。

  阳水:多因感受风邪、水湿、疮毒、湿热诸邪,导致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而成。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每成于数日之间。其肿多先起于头面,由上至下,延及全身,或上半身肿甚,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常兼见烦热口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等表、实、热证。阴水:多因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引起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起病缓慢,多逐渐发生,或由阳水转化而来,病程较长。其肿多先起于下肢,由下而上,渐及全身,或腰以下肿甚,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不烦渴,常兼见小便少但不赤涩,大便溏薄,神疲气怯等里、虚、寒证。辨证虽然以阳水、阴水为纲,阳水和阴水有本质区别,但应注意,阳水和阴水之间在一定条件下,亦可互相转化,需用动态的观点进行辨识。如阳水久延不退,正气日虚,水邪日盛,便可转为阴水;反之,若阴水复感外邪,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肿势剧增,又可表现为以实证、热证为主,而先按阳水论治。

眼睑浮肿俗称肿眼泡。多见于青春女性及体弱多病的老年入。前者由于内分泌紊乱,血管神经不稳定所引起,常见月经期、失眠、情绪波动、对某种物质过敏(如荨麻疹)等;其特点眼睑浮肿消退较快,呈周期性与季节有关。后者由于全身疾病 (心肝肾贫血,低蛋白等)所致;其特点呈现苍白性眼睑浮肿,气候寒冷时加重,晨起、劳累、失眠、平卧浮肿加重,常伴有下肢浮肿、眼睑水肿不易消退。两者都是因为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眼睑皮下组织疏松、液体积聚所引起。尚有因血液回流障碍引起的眼睑浮肿,见于海绵窦血栓、副鼻窦肿物等,其特征是低头时浮肿加重。

中医认为,眼睑浮肿与湿有关, 因为眼睑属 脾胃,当脾胃 虚弱或湿热 时就容易造 成眼睑浮肿, 治宜清湿热、 补脾胃。若是 老年人出现 眼睑浮肿则 与肾气衰弱 有关。患者除 按原发病治 疗外,可选用 中药验方来 调治。

1.安神 消肿汤:熟 地、何首乌、 益母草、白 术、云苓、泽 泻各20克, 薏苡仁、木 通、陈皮各 10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 剂。

2.补益消肿汤:党参、当归、黄芪、白术各20克,白芍、薏苡仁、云苓、木通、陈皮各 10克。水煎服,每日1剂,10剂为1 疗程。

(0)

相关推荐

  • 中医主治医师考试之水肿

    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要点一 概述 本病在<内经>中称为"水",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 ...

  • 一个很奇效的方子,服用一周,全身的水肿和积液全不见了

    说到治水肿,不得不说一下中医上的一句名言"肺为水上之源,脾为水中之源,肾为水下之源."为什么这样说呢?在中医上认为,肺主行水,其实也就意味着我们在呼气和吸气的过程中,这些气体是推动 ...

  • 【验方】全身肿胀、下肢浮肿、水肿怎么办?中医对症调理,健脾化湿去水肿

    临床上"水肿"一般是指下肢水肿,主要表现为肢体肿胀,先始于足踝部,然后波及整个下肢,有时也可发生于四肢,但以下肢水肿最为常见.水肿怎么识别?简单的方法是我们用手摁一下患处,若皮肤凹 ...

  • 中医眼科备读 外洗剂

    中医眼科备读 作者:聂天祥                        外洗剂 1.杏仁龙胆草泡散(<原机启微>) 杏仁龙胆草泡散,归芍黄连滑石攒,                 等分 ...

  • 古中医眼科:论眼七十二证!(手抄流传秘本)

    一问人之双目凭空昏昧者,何也?答曰:酒色忧患,宜服: 荆芥 防风 苍术 细辛 木通 栀子 木贼 玄参 牛蒡 白芨 川芎 白菊花 大黄 蔓荆子 草决明 二问目有赤而痛者,何也?答曰:五脏热毒传于肝经,使 ...

  • 中医眼科之五轮辩证,望眼知百病

    古人认为五轮的轮脏隶属关系中,轮属标,脏属本.轮之有病,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在临床上,根据五轮理论,通过观察眼部各轮所显症状,去推断相应脏腑内蕴病变的方法,即是眼科独特的五轮辨证.这实际上是一种从眼 ...

  • 古中医眼科:论眼七十二证!(手抄流传秘本)【一点资讯】

    -- 以下是正文 -- 一问人之双目凭空昏昧者,何也?答曰:酒色忧患,宜服: 荆芥 防风 苍术 细辛 木通 栀子 木贼 玄参 牛蒡 白芨 川芎 白菊花 大黄 蔓荆子 草决明 二问目有赤而痛者,何也?答 ...

  • 中医眼科方剂。

    中医眼科方剂。

  • 眼科验方——中医眼科专家姚和清经验

    发表者:赵东奇 姚和清(1886-1972年), 字仁航.浙江宁波人, 著名精于眼科专家.姚氏幼年亡父, 母子相依为命.家境清贫,其母亲仍设法令其进私塾读书.及壮, 母病亡, 痛哭之余, 发愤立志学医 ...

  • 中医眼科:方剂大全

    祛风剂 1.羌活胜风汤(<原机启微>) 羌活胜风荆防芎,白芷荷前甘桔同, 柴胡芩术羌独枳,目病风盛此方宗. 别有选奇方药简,羌防芩草眉痛用. [组成]见卷二目病条辨·风证. [功用]祛风, ...

  • 中医眼科:眼病诊断

    古人将目的不同部位分属五脏,如<灵枢·大惑论>曰:"睛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睛,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后世医家据此而归纳为&quo ...

  • 【中医眼科】耳穴刺激可治疗眼病

    耳穴是指分布在耳郭上的一些特定区域.通过刺激这些部位可以防治疾病. 人的耳朵就像一个倒立的胎儿,所以耳穴在耳郭的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与头面相对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居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