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智慧“小干货”(三三)“有闻无声”与“有见无物”

(感谢“大余朗读者”兰萱)

“有闻无声”与“有见无物”

(一)

动静结合、以有声衬无声是诗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我们接触比较多。

《诗经·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上句以有声衬无声,下句以动衬静。

谢贞《春日闲居》:“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上句是以动衬静,下句是以有声衬无声。

杜甫《题张氏幽居》:“伐木丁丁山更幽。”苏轼《观棋》:“谁与棋者,户外履二;不闻人声,时闻落子。”

霍桑《日记》:“孤舟中一人荡桨而过,击汰微响,愈添毕静。”“群鸦飞噪高空中,不破寂而反增寂。”

雪莱诗中说啄木鸟不能打破松林的寂静,反而使幽静更静。

这些都是以声音来烘托渲染寂静,即钱钟书先生所说的“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

(二)

听觉有这种情况,视觉也有这种情况。

钱锺书先生以为,景色也因有尘埃烟雾飞腾而更加觉得旷荡荒凉,正如马鸣蝉噪的“有闻无声”,他称之为“有见无物”。

如“直视千里外,唯见起黄埃。”(鲍照《芜城赋》)“绝目尽平原,时见远烟浮。”(鲍照《还都道中作》)“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这几句诗里的“千里外”“尽平原”“大漠”都是大事物、大境界,“虚空辽广”;

而“黄埃”“远烟”“孤烟”是小事物、小境界,起“点缀”作用;

有了小事物的“点缀”,衬托出大事物、大境界的“愈”“虚空辽广”,即以小事物的“小”反衬大事物的“大”。

因而,钱锺书先生说:“虚空之辽广者,每以有事物点缀而愈见其广。”

(三)

这一点,也是中外一致。

雪莱中诗说沙漠浩阔无垠,不睹一物,仅余埃及古王雕像残石;

利奥巴迪诗亦言放眼天末,浩乎无际,爱彼小阜疏篱,充其所量,为穷眺寥阔遮拦。

近人论诗人做诗,甚至有人说,做诗不外乎把小事物放在最大空间与寂寞中;

这句话虽然不足以囊括诗道的广大精微,然而对幽山鸣鸟,大漠上烟而言,则确是如此。

(四)

即以高中语文课本为例,其中许多作品都采用了“有见无物”这种手法。

王勃《滕王阁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王勃一人,面对“天高地迥”。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一人,面对“楚天千里”。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柳永一人,面对“暮雨江天”。

无不把人置身于大事物、大境界中,以反衬内心的寂寞之广大深幽。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这里是“随钱锺书一道与古人对话”公众号。

我们每天推送一则数百字的钱锺书论学小知识、小干货,让你轻轻松松走进传统,走进国学,感受中华文化的美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