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三立冬,俗语:“立冬不扫疥,一冬难行走”,扫疥指的是啥
立冬将至,今年农历的十月初三就是立冬节气交节的时间,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为“四时八节”之一,以前的立冬可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老话说:“立冬不扫疥,一冬难行走”,是啥意思?什么是“扫疥”?

立冬代表什么?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代表着气候已寒,万物归藏。北斗星的斗柄指向西北偏北方位,也就是“亥”所在的方位,就是立冬。所以从立冬开始到大雪前一天就是亥月,是冬季的孟月,代表着秋季的金气消失,冬季的寒水之气开始增强。
节气是根据太阳黄道平分为二十四等份来划分的,黄道上的小刻度就是太阳黄经,当然是假设出来的刻度,当太阳黄经到达225度时,就是立冬节气交节的时间。古人在立冬之时,还要举行隆重的迎冬仪式。

比如《吕氏春秋》中就有记载说:“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渴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
意思就是在立冬前三天,太史告诉皇帝,说:某一天就要立冬了,冬季为水德。于是皇帝开始吃素,等到立冬之日,带着文武大臣出北门去迎接冬季的到来。回来之后,还要奖赏和安抚那些有功之臣以及孤寡之人。

而迎接立冬的主要目的就是迎接冬季的到来,迎接寒气的到来。当然《吕氏春秋》是秦朝的吕不韦主持编纂的,而秦朝最崇尚水德。最初的黄帝居于中间,为土德,夏朝就是木德,商朝就是金德,周朝就是火德,秦始皇一统天下,结束了战国纷争,也就是取代了周朝的火德,那自然就是水德。后来汉朝取代秦朝,又成了“土德”。
由于冬季属水,水为黑色,所以秦朝的旗帜和朝服大多都是黑色的。立冬节气代表着水德到来,所以在秦朝时,人们对立冬这个节气更加重视,天子出北门迎接立冬,民间更是非常隆重。

什么是“扫疥”?
立冬之后,寒水之气开始不断增强,温度也越来越低,于是古人在立冬之时,首先要举行一个“暖炉”习俗。比如《岁时杂记》说:京人十月初一喝酒,就在炉中烤大块的肉,围着火炉,边饮边吃,称之为“暖炉”。
人们除了暖炉之外,还要把家里的土炕烧一下,以预防冬季的寒冷,叫作“开炉节”。意思就是立冬之后,天气就变冷了,土炕和火炉都要烧一下来御寒。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扫疥”,意思就是扫除体内一切不好的东西,主要是湿气。

所以每到立冬那一天,人们就会准备一些香草,然后用香草烧一大锅热水,用来沐浴。在《熙朝乐事》中说:“立冬日以各色香草及菊花、金银花煎汤沐浴,谓之扫疥。”由于金银花煮汤后,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祛除风湿以及恶疮,而菊花也有驱风去湿的作用。
人们还会采摘一些桑叶煮汤用来明目,也就是洗眼睛。比如《广济方》中说:“立冬日采桑叶一百二十片,如遇闰年,则多采十片,每次用十片。煮汤后洗眼能明目”。因为立冬之后就进入冬季了,而桑叶可以泄掉肝胆中的余热,所以能明目。

立冬不扫疥,一冬难行走
扫疥也就是用香草煮水后沐浴,把身上的风湿之气排除体外,同时也可以把表面的一些不干净的东西洗掉,意思就是把身体内外都打扫干净,然后迎接冬季的到来。如果风湿之气没有排除,到了冬季天冷之后,就容易腿疼。

比如很多老年人在即将下雨之前,空气中湿气较大时,就会出现腿疼的现象,有时候比天气预报还准确,就是因为关节之处风湿较多而导致的。所以立冬时如果不扫除干净,到了冬季也就难以行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