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绥土改小插曲
相关推荐
-
晋绥革命根据地名人(32)——晋绥分局研究室主任段云
在兴县北坡村前有一处崖刻:"抗敌解放晋绥边,伟业辉煌照北天.搜轶访老谈史事,董笔司马光继迁."这是1986年段云参加晋绥革命根据地座谈会题写的诗句.不远处的几排废弃窑洞,其中有段云 ...
-
晋绥革命根据地名人(12)—晋绥分局委员、第一地委书记吴亮平
吴亮平同志1942年8月至1945年夏曾在晋绥工作,仅3年时间.这在他一生的革命生涯和漫长的人生履历中也许只是短暂一瞬,但吴亮平同志在这3年当中深入广大农村地区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对推动边区减租减息 ...
-
1947年2月中旬,康生来到晋绥边区首府...
1947年2月中旬,康生来到晋绥边区首府兴县,2月下旬在临县郝家坡行政村进行土改试点. 这个行政村都属于老解放区,农民的土地问题已经基本解决.郝家坡行政村包括郝家坡.徐家沟等10个自然村,其中郝家坡自 ...
-
晋绥革命根据地名人(2)——关向应的故事
关向应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军事领导人,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关向应同志从青年时代就参加了革命活动,先后领导了上海闸北市民协会和山东共青团工作,蹲过监狱,走过长征.率军打仗,百战不殆,为党和人民的革命事 ...
-
薛振华 | 活着的“烈士”
每晚10:10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在这里等你 活着的"烈士" --离休干部马国强革命故事片段 作者:薛振华 前几年我就听说我市离休干部马国强有个"活烈士"的说法 ...
-
《新京都文艺》作者:李去平《沙壕村里喜事多》(专辑)总677期②2021年27期②
沙壕村里喜事多 作者:李去平 沙壕村里喜事多,村支两委显神通. 杂粮剪纸特产丰,牛年到来祥瑞兴. 晋绥特产唱丰歌,老区光耀壮山河. 脱贫全靠领头人,沙壕村里万民乐. 兴县如今变化大,美丽乡村成金窝. ...
-
陈秉荣||保德历史掌故(之四)——土地改革
保德历史掌故(之四) --土地改革 文/陈秉荣 土地改革是我国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是极其深刻的社会大变革,它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对于巩固后方.支援战争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为建立人 ...
-
1949年沈阳寄晋绥兴县转北平挂号封
东北区1949年沈阳寄晋绥兴县转北平"免费邮件"挂号封,东北邮电管理局敬赠(庆祝全国解放区职工代表大会)免费邮件西式封,加贴解放东北纪念1500元邮票一枚,符挂号邮资费,销沈阳卅八 ...
-
阿登战役之前的小插曲:卢森堡民兵大战武装党卫军
维埃登城堡战斗 背景:1944年,卢森堡迎来了解放,德军不得不退守德国-卢森堡旧边界的界河.卢森堡被解放后,原卢森堡抵抗组织在美军的援助下,建立了民兵组织.这些民兵被部署在绍尔河和奥尔河的沿岸作为观察 ...
-
【原创】《麦收小插曲》 文/诵:赵 霞
第510期 [原创] <麦收小插曲> 文/诵:赵 霞 麦收季又恰逢父亲节,自然又想起了过去过麦收的点点滴滴. 多年来,割麦子的辛苦一直萦绕心底,总盼望着有联合收割机来替去好多辛劳和繁琐. ...
-
5月19日父母成功日记:一些小插曲
这是月方客厅的第507篇原创文章! 文丨月方 柠檬: 5月19日打卡14天 也许是因为最近没有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反而发现有些事情孩子一直按我们的约定在执行.比如:晨读.收拾自己的床铺.每天打卡 ...
-
课前演讲小插曲
我们语文课前演讲现在开讲<西游记>,每天两位同学,按照顺序每人讲一回.昨天讲到第五回,那位同学讲得比较粗糙简短,声音也有点儿小.所以我要求今天演讲的同学,把第五回再讲一遍. 今天我刚一到教 ...
-
朗诵“小插曲”
2016年6月17日,妮妮参加了河南省第三届"经典照亮人生"诵读比赛复赛,在来自全省各地的60多位选手中,获得第15名.复赛中的前5名进入决赛,妮妮这个成绩显然无缘决赛,但这个位次 ...
-
word稿纸如何设置-word出现了未经授权产品小插曲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有一个小插曲,那就是当我打开word软件时,发现软件的大部分功能都被禁用了,再一瞧,嗨,文件的顶部出现了未经授权产品几个字,为了找方法破解软件,我耗费了两个小时,试了多种方法,如果您 ...
-
客栈小插曲
"明天几点出发?" "7点起床,收拾完就走!" 次日一早,有人咚咚敲窗,接着传来焦急的声音:我在楼下等你们! 闹钟没响.睁眼,看表:6:55!于是不由得笑出声来 ...
-
疫情是一场生命教育。张守权:“抗疫”中的一段小插曲
蒋小华<逆行者> "抗疫"中的小插曲 张守权 刚吃过早饭,老伴就迫不及待地给女儿和京东快递分别打电话,催问从哈尔滨给我寄的药是否发出.女儿和京东的回答都令人失望:一个说 ...
-
张琼:遭遇埋伏/有惊无险的湘西剿匪小插曲
遭遇埋伏 张 琼 在一个晴朗的夏夜里,在湘西山区一个偏远的小站,一位年轻的姑娘用柔和的声音,给我讲述了她的父辈们亲身经历过的一个令人难以忘记的真实故事-- 那是1950年初,湘西解放不久,一些边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