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帖賞析|袖底青蛇──最重要的不是“破命”,而是敢“破”千年筆法

(0)

相关推荐

  • 徐渭成就与影响(四)

    <泼墨十二段图册>之一 书画本同源,徐渭对此也有精辟见解.他说:"迨草书盛行,乃始有写意画."这不仅暗示了书法与绘画的相同起源--古世的线条刻画,而且也暗指两者笔法的相 ...

  • 一代鬼才徐渭写的对联, 构思巧妙, 每一副都是经典

    晚年的徐渭一直生活在老家绍兴,他经济上日益贫困,精神上也时常癫狂发作,日子过得非常凄惨.到了最 后,只能靠变卖各种东西来度日了,朋友赠的皮大衣,他卖了;他最满意的画卖了;他心爱的书也不得不卖掉一些. ...

  • 【艺术研究】徐渭绘画特色(一)

    徐沁<明画录>中曾记载"文长中岁始学画花卉,初不经意,涉笔潇洒,天趣灿发".由此可知,徐渭真正涉足绘画创作,当在中年之后.在徐渭自己编写的<畸谱>中,具体记 ...

  • 古帖賞析|吳門畫派十八扇頁集錦──清明之風,涼意習習

    所谓"吴门画派",是指明代中期崛起的绘画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张宏等名家.因以古吴都城苏州而名之,故称"吴门". 明代初期,江浙地区一 ...

  • 古帖賞析|歷代名家如何從顏真卿《爭座位帖》中脫胎換骨

    <争座位帖>又名<与郭仆射书>,是颜真卿行书代表作之一,与<祭侄文稿>.<祭伯父文稿>合称"平原三稿",在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l ...

  • 古帖賞析|自古蘭亭祗三種──宋明以後,愈來愈遠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妍美流便,被后世视为行书的典范和楷模.原本真迹据传已被唐太宗带入地宫,从此不见于人世. 存世的摹本中,又以唐摹墨迹为最佳. 其中" ...

  • 古帖賞析|莫廢臨帖之功──看米芾如何臨《十七帖》

    临帖是书法学习的必修课. 一个人的书法功底如何,与TA的临帖取向.临帖总量.临帖频率和临帖心得是有着直接关系的. 今人但以艺术之名,废临帖取法之功,歧途也. 这里则选两位古代名家的临"书圣& ...

  • 挥手袖底风|古村那口古井

    黄龙溪锦江对岸大河嘴山脚下村中,有口水井. 水井周围是茂密的篁竹,背靠青山,边上是一条潺缓的小溪. 井不知打成于何朝何代.井壁全由青石磊成,石上长满了青苔. 没有井栏,却在井口用石板铺了个一丈见方的平 ...

  • 他临古帖字字逼真,却没人敢叫他“书坛复印机”!

    书法启蒙 前天 千百年来,学书法的不二法门,便是临帖. 临帖有实临,有意临,但以实临最为大众喜闻乐见.大家欣赏实临如看模仿秀,对太像太逼真者,往往要喊一句:书坛复印机! 下面这位先生的临帖,也可谓字字 ...

  • 明代王铎行书《千秋馆学古帖》欣赏

    千秋馆学古帖,手卷,行书,纸本.纵27.5厘米,横289.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王铎(1592-1652),字觉斯.觉之,号嵩樵,孟津人.明天启二年进士,入清官至大学士,卒谥文安.高爽博学,工诗及古 ...

  • 一 代 巨 匠 吳 昌 碩 銘 硯 作 賞 析

    文房重器莫過于硯台 幾乎所有書畫藝術的創作 依賴于硯台實現墨.色的再現 因而硯台成為 歷代文士最心儀的文房 也將文士藝思附于硯台之上 即書畫置銘刻 并構成歷史各階段 文士藝術活動的重要載體 端 砚 吴 ...

  • 古瓷器真伪鉴定之底足辨伪法

    出于对文化的传承,中国民间历来有收藏的传统,当代艺术品收藏投资时代已经进入了最兴旺的时候,艺术品收藏是继股票.房地产热之后的第三大投资热点. 但是随着收藏的日益火爆,古玩市场上的古瓷器赝品越来越多,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