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阙之战:人屠出场,白起的成名之战
相关推荐
-
战国大事件
战国大事件
-
战国秦将白起为何被称作“人屠”?他又是如何在战场上左右胜局
如果要说谁是战国时期最出名的将领,秦将白起定能夺得首席之位,且不谈其武功谋略.遣兵布阵,只看他一夕坑杀四十余万赵国降兵,便足以威震六国. 秦国在秦昭王的治理下国力日益强盛,为了东进征战诸国,大肆选拔将 ...
-
春秋战国时秦晋争雄及影响(2)
秦国变法及反攻河西 魏国在对秦作战中几乎是大获全胜,不断的压缩着秦国的生存空间.而秦国几乎濒临灭亡,但也有不少秦国贵族不甘失败,不断变法,目的就是为了反攻魏国,收复河西. 公元前384年,在外流亡二十 ...
-
战国中后期在夹缝中生存的魏国(2)
再度衰弱及谋求复振的魏昭王时期 公元前296年,惨淡经营下的魏襄王去世后,子魏遫即位,即魏昭王.而就在这个时间段,秦国内部已经稳定了下来,对外持强硬态度的魏冉掌握了军政实权,大举对外进攻,主攻点依然是 ...
-
战神白起的成名之战:一战干掉韩魏24万联军
伊阙之战,作为杀神白起的出山成名大会战,在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此战之中,白起号称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然而由于先秦史料记载的缺失,关于此战过程的记录堪称寥若晨星. 秦国于公元前330年吞并魏国 ...
-
伊阙之战中24万联军被屠,白起一战成名,韩魏武卒为何不堪一击?
谈秦说汉(226)伊阙之战中24万联军被屠,白起一战成名,韩魏武卒为何不堪一击? 战国末期,魏.韩两国结盟,以公孙喜为将,共同组织24万精锐于伊阙共同防御秦军.秦昭襄王任命入职不久的将领白起,以不到魏 ...
-
犀武---姬姓,公孙氏,名喜,阴晋(今陕西华阴市)人。是战国时期魏国大将。犀武参与垂沙之战,打败楚国。伊阙之战时,被秦国将领白起杀死。而其事迹作为苏厉劝说白起罢兵的理由。
折叠 编辑本段 人物生平 折叠 垂沙之战 在魏襄王十八年(前301年),齐.魏.韩三国联军出击楚国,齐将匡章与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攻楚方城.楚怀王令唐昧率军迎击联军.双方在垂沙隔水列阵(即重丘,今河南 ...
-
白起成名作 伊阙之战
白起成名作 伊阙之战
-
伊阙之战白起是如何一战成名的 在兵力悬殊全歼韩,魏联军二十四万大军
秦国自从得了巴蜀之地以来,实力大增,频频东进进攻和.经过几十年的战争,韩魏的领土已被秦国占去了三分之一.韩魏都明白,纵有再多的城池也不会填满秦国的胃口,这样下去,早晚要受亡国之痛.因此韩魏一直等待着一 ...
-
白起力战名将犀武、暴鸢,阵斩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伊阙成名之战
伊阙今称龙门,伊水从香山.龙门山两山之中而过,形如门阙,故先秦时代称之为伊阙,意为伊水之门阙.隋炀帝定都洛阳,因皇宫大门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龙门这个地名一直延用至 ...
-
伊阙之战(一):打通秦国东进中原的必经之路
秦昭王初年,宣太后的弟弟魏冉任秦相,魏冉依据当前形势,认为秦国的国力已经在六国任何一国之上,便提出了"蚕食韩魏.削弱齐楚"的策略,其策略的本质还是"合纵连横,远交近攻&q ...
-
伊阙之战(三):秦国掐断天下之脊,从此掌握战略主动,亦北亦南
伊阙之战是韩魏两国自与秦国交战以来遭受的最惨重的损失,两国精锐损失殆尽,已丧失自卫能力,战后,韩.魏两国门户大开,从周赧王二十四年至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91年-前289年),秦国先后进攻并占领了韩国的 ...
-
[人物传记]白起因滥杀而被后人冠以“万人屠”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白起,白起的名气在历史上也还是非常大的,所以大家也对他的了解就很多了,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白起好像叫什么万人屠,那么这个叫法是什么意思呢?还有这个万人屠又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