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

△ 金面铜人头像(摄影:《中国报道》记者 徐豪)

上世纪80年代,中华文明被认为是多元一体、多源起源、各具特色,最终形成了以中原地区黄河中游为中心的格局。但随着长江流域包括良渚、石家河、三星堆等重要遗址发现,学术界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了新的认识。
正如著名先秦史学者李学勤所说:“如果没有巴蜀文化的深入研究,便不能构成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完整图景……中国文明研究中的不少问题,恐怕必须由巴蜀文化求得解决。”而三星堆,则是巴蜀文化研究的核心之所在。
这次新发现,让已历时90余年、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考古发现之一的三星堆文化,再次广受关注。本轮发掘对重新认识古蜀文明起到了怎样的推动作用?对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有何意义?

商王朝核心地区之外

独特的青铜文明

△ 1986年出土于三星堆2号“祭祀坑”的青铜神树()

此次三星堆的新发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世界上古史,至少是中国上古史的看法。“三星堆的发现,让我们了解到一个在商王朝的核心地区之外,存在着一个很有特色的青铜文明,现在看来它应该是古蜀文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随着考古发掘与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界达成越来越多的共识:从长江上游的三星堆到长江下游的良渚古城,这些重要遗址的发现,证明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彰示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三星堆的发现,正在修正一个理论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并不仅仅局限于黄河流域。
三星堆遗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树株最高的青铜神树,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青铜大立人像,以及世界上最大的青铜纵目人像等。对此,王巍表示,三星堆文明在世界范围内也独树一帜。
“虽然各地各个古老文明都有青铜这样一个时代和阶段,但我们的青铜文明独树一帜。三星堆的古蜀文明是接受了中原王朝的制作技术和手工体系,同时它又很有特色,从它的人像和神树等就可以看出。从世界文明的角度,在我们已经熟知的夏商周青铜文明的基础上,可以知道周围的一些方国也有很多自己的发明创造,技艺高超、原始宗教色彩浓厚、精神内涵丰富的遗物。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三星堆是独一无二的。”王巍说。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昌平指出,巴蜀地区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和长江下游地区有关联,有玉器。在三星堆遗址里面清晰地看到这种交流,就是从这些铜容器上可以看到输入性。比如这些铜容器不光在形态上,甚至在装置上和铸造技术上都有完全不同的系统。现在对于青铜器的研究,在这些方面的特征总结都比较成熟,比如南方的青铜器肩部会有连体小鸟,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可以看到的,形成了很明确的特征,包括兽头也是挂在肩部等这样一些特征。

△ 上图为1986年出土于三星堆1号“祭祀坑”的金杖,下图为金杖局部()

这样一些文化特征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这些容器看上去是中原文化系统,的确是中原文化的器形,但同时形成了和中原文化不一样之处,这是长江中下游某一个区域里青铜文明的特点。相关的器类在出土地点上,可以看到自东向西的交通线路非常完整地体现出来。比如发现的地点,东边在安徽,再往西到岳阳、华容,湖北江陵等、重庆巫山,顺着长江而上,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另外,从三星堆可以看到非常直接的中原文化的因素。中原的因素在三星堆本地青铜器里面也有很明确的借鉴,核心的一点就是三星堆文化对于中原文化的认同。1986年神树或者祭坛上有一个铜器,就是一个人顶着一个青铜尊,从这一点来说可以看得出青铜文明之间的交流是非常清晰的。
长期关注长江流域青铜文化的考古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施劲松告诉《中国报道》记者,三星堆遗址的发现揭示出一个过去不为人知的文明,这类缺乏文字和文献背景的考古发现用“实物”建构着关于过去生活的历史,而三星堆的重大发现也改变了人们对于中国古代文明图景的认识。
“尤其是1986年发现的两个器物坑出土了大批的青铜器、金器、象牙、玉器等,这些遗物的内涵是非常独特的。比如说有写实的青铜人物的形象、有非常具有象征性的青铜的太阳形器、神树,还有很多表现祭祀场景的器物,同时也有代表王权的金杖,三星堆文化最重要的特征就包括王权和神权是并存的,这和同时期的商文化并不相同。包括城址和大型建筑的一系列重要发现,说明成都平原在当时可能已经形成了一个早期的国家。”施劲松说。
无疑,三星堆的新发现又一次证明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古蜀文明与黄河文明、长江中下游文明同样历史悠久,以成都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地区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开放包容的古蜀文明

△ 泥塑陶猪()

目前,6座祭祀坑仍是“进行时”,其中3、4、5号坑已进入器物层层面,6、7、8号坑尚在挖掘填土。“此次考古新发现的最大亮点是黄金面具;其次是3号坑里有大批的青铜器,且部分青铜器的质量超过1986年1号坑、2号坑的水平;第三是发现了丝织品残痕。”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发掘领队雷雨介绍道。
事实上,三星堆遗址历次发掘出土的文物,已经有力地证明,这里是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三星堆文化,还是三星堆文化时期的早期国家样态,都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点。加强三星堆文化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青铜时代的文明图景、深入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施劲松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之前出土的三星堆典型的小平底罐、鸟头把勺、尊形壶等陶器以及铜立人像、铜神树、玉璋和金面具等,带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青铜尊、罍以及玉璋、玉琮、玉璧、玉戈等与黄河流域一致,显示三星堆具有中华文化的共同属性。这些古蜀王国杰作,既昭示古蜀文明的辉煌灿烂,也彰显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在此次出土的象牙残片上还能看到精美的云雷纹和羽毛纹微雕,这些都能在中原文化的青铜器上找到祖型。此次考古发掘出现的新器形,既反应了与中原文化有密切联系,也揭示了古蜀文化在文明交流中吸收融合为己所用的创新。
“这次新发现的一些青铜器上,可以明显看出长江中下游文明、中原文明的印记。”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昌平说,比如,尊、罍肩部的扁体小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有出现。而中原文明尊罍的兽头趴在肩上,在三星堆的是挂在肩上,这反映出铸造技术的不同。三星堆遗址中发现的“放大版”云雷纹,以及跪坐人像上的尊,都体现了中原文明与长江文明在巴蜀古国的交融。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强调,我们可以把这次三星堆遗址考古的新发现,放在一个更宽阔的时空框架内进行分析、比较研究,更加清晰和深刻地了解三星堆文化的历史源流,更加准确地解读长江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三星堆与东南亚、西亚甚至更遥远地区文明紧密连接的信息和线索也陆续被发现——古蜀文明,不仅仅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构成,也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例证。

对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施劲松——

三星堆文化研究将进入新阶段

中国报道:2016年您在接受采访时就谈到了三星堆——金沙文化。本次三星堆的新发现,您对三星堆——金沙文化又有哪些新的判断和洞察?

施劲松:三星堆——金沙文化是成都平原青铜时代一种独具特色的区域性文化。这个文化的第一阶段就是通常所说的三星堆文化,其成就足以和同时期的其他文明媲美。此后,这个文化的中心由三星堆迁移到了成都的金沙。

目前在三星堆新发现6个祭祀坑,引发了学界和社会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关注。因为发掘尚在进行中,6号至8号坑还只是揭去了填土层,所以总体情况还不明朗。对于新发现会在哪些方面丰富、发展已有的认识,又或者是推翻原有的认知,现在都还难以做出判断。

从已披露的情况中也可以获得几条重要信息。第一,8个坑的埋藏物可能各不相同,很值得关注。第二,虽然出土了新器形,但遗物的类别和功能似乎没有超出1号、2号坑的发现。遗物丰富的3号坑,出土了青铜大口尊、神树、“神坛”、人头像、面具、顶尊人像、眼形器以及玉器和象牙等,对此我们都不陌生。备受关注的顶尊人像在2号坑也有发现,不过形体很小且不完整。方尊虽是新器形,但仍属尊类。总体上看3号坑与2号坑最为接近。第三,也有一些新情况,如5号坑出土大量金箔饰,不知附着于何种物体上;又如8号坑据说出土有红烧土及其他建筑遗存。以上信息对于判定这批祭祀坑和出土物的年代、性质等都非常重要。

中国报道:本轮发掘对神秘的古蜀文明究竟起到了怎样的推动作用?对认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有何意义?

施劲松:三星堆考古发现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这层意义在1986年发现、发掘1、2号坑时就已经明确。但这一轮发掘也具有新的意义,仅从三星堆文化研究的角度而言,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新的研究将会对过去的认识加以检验。过去围绕1、2号坑的年代、性质、遗物的含义和功能,以及当时的文化、社会、宗教、文化交流等形成了丰富的解释体系。新发现首先会对过去的认识和理论体系加以检验。

其次,新研究必然会对推进我们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认识。目前可以看到的问题包括8个坑的年代。现今对于6个坑已经有了一批碳十四的年代数据,其中4号坑的年代范围为3200——3000年。明确了8个坑的年代,就有了讨论8个坑性质的基础,进而探讨三星堆台地这个区域的性质,以及城址内各种遗存之间的关联。同时,对于三星堆文化的年代、三星堆与金沙的关系、成都平原与长江中游和中原等区域的联系,也会得出更多认识。

第三,新发现必然会提出新问题,对三星堆文化的研究将从此进入一个新阶段。

中国报道:三星堆改变历史观。目前,三星堆的考古发掘还在进行中,您对未来新发现有哪些期待?

施劲松:长江上游存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文明,已是学术界的共识。只不过这个文明具有多大程度的独立性,它与商文明和其他区域文化存在怎样的联系,学者间或有不同看法。这次发掘又出土了大量和1号、2号坑相类似的独具特色的遗物,这自然进一步实证了这种区域性文明的存在。这次发掘出土了方尊等新器形,因此,针对三星堆文化对外交流的路径、受中原文化影响的程度等,也需要有新的认识。

总之,三星堆的考古发掘尚在进行中,很多问题目前还难以给出明确的回答。我们共同期待对6个祭祀坑的最终揭露。

撰文:《中国报道》记者 张利娟

责编:何晶

(0)

相关推荐

  • 发现6个坑!三星堆还有多少秘密?

    三星堆上新,六个盲盒等待揭秘! 昨日,新华社公布了最新三星堆考古的最新进展. 时隔三十五年,湮没了三千年的古蜀文明再一次蜚声世界. 巴蜀故地,文明滥觞,这上千件稀世珍宝也许马上会拨开云雾,摊开被掩藏在 ...

  • 直击三星堆考古现场!

    考古界"有生之年"系列又有新进展! 这一次,让我们跟着 央视融媒体的直播镜头 直击三星堆考古现场 听专家深度解读古蜀之谜 一起"云考古"~ 上世纪20年代末 三 ...

  • “连拆6盲盒”的三星堆遗址是怎样的存在

    惊 沉睡千年,一醒惊世 ■3月20日下午,被网友形容为"连拆6个盲盒"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向公众公开最新成果.自上世纪30年代开始被世人 ...

  • 三星堆文明来自何处,为何如此神秘,能引起世界轰动

    1929年,四川省广汉市南兴镇月亮湾的农民燕道诚在住宅旁挖水沟时发现了一坑精美的玉器,不经意间叩开了沉睡四千年的三星堆文明的大门. 三星堆遗址的开采 随着一大批国宝级珍稀的文物出土,一连串惊人之谜接踵 ...

  • 三星堆,你还有多少未解之谜?

    这是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3 号"祭祀坑"内拍摄的青铜器和象牙(3月16日摄).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青铜馆顶层的展厅,标记着三星堆遗址考古大事记的展板格外醒目. 一条始于19 ...

  • 倾听古蜀文明的诉说

    [考古人讲述] 2001年,我从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毕业,来到四川大学考古学系工作.接连参观了当时正在发掘的金沙遗址梅苑祭祀区.开馆不久的三星堆博物馆后,内心产生了强烈冲击. "蜀道之难,难于上 ...

  • 其他考古是越挖越明白,为啥三星堆却越挖越糊涂?还有多少秘密?

    1929年,在四川广汉县,当地一个名叫燕道诚的村民在淘沟之时,突然从土里发掘到了很多的金石玉器,两年之后,这个消息传了出去,从此开始,中外考古学者开始来到了这么名为"三星堆"的地方 ...

  • 馆藏三星堆玉器

    三星堆玉器上,可以用眼观察到的切割痕迹深到20厘米,这是普通的线切割很难达到的. 在三星堆遗址出土了以璋和璧为代表的玉器.<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 ...

  • 许宏专栏:冷观三星堆

    继1986年首次发现三星堆遗址两个填满宝藏的器物坑后,近年,考古工作者又在两个坑之间发现了密集分布的另外六个器物坑,一时在学界和公众中引发轰动.俗称"方舱"的密闭式考古工作室和考古 ...

  • 关于三星堆青铜器的这个常识资深藏友都知道,你知道吗?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南兴镇,即成都平原北部的沱江冲积扇上,西出广汉市4公 里许,北临沱江支流鸭子河,分布面积12平方公 里,距今4800年-2600年左右.三星堆因三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黄土堆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