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长一寸,延寿十年|不等同于《易筋经》所说的筋
俗话说:筋长一寸,延寿十年。
尽管这句俗话所说的筋,还并不能等同于易筋经所说的筋,但它也是《易筋经》中所说的“筋”的锻炼范围。

我们先说“筋长一寸”所说的筋。这个筋,一般认为是指人体韧带和肌腱,与西方医学所说的韧带和肌腱相同。

西医对于韧带的学称,叫做致密结缔组织,质坚韧,有弹性,能把骨骼连接在一起,并能固定某些脏器如肝、脾、肾等的位置。韧带是可弯曲,纤维样的致密结缔组织。它附着于骨骼的可活动部分,但限制其活动范围以免损伤。韧带连接骨与骨,相对肌腱连接的是骨和肌肉。韧带跟肌腱,就如同人身体骨骼和内脏的铠甲,起到保护的作用。
西方运动医学非常强调在力量型训练前必须“热身”,热身的作用,就是要将身体各个部位的韧带和肌腱活动开,韧带和肌腱活动开了,才能更好地保护骨骼和内脏。韧带拉开,骨骼的活动范围才能增大,才能更好地避免运动损伤。同时,因为韧带还起到固定一些脏器的作用,因此将韧带拉开,才能提高脏器运作的能力。比如扩胸运动,它最简单的一种锻炼方式,但是却对人体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通过对胸腔韧带和肌腱的抻拉,使得心和肺的活动空间增大,提高心脏血流量和血液的带氧能力。人体的血流量增强了,从脏腑细胞到肌肉细胞、神经细胞所获得的养分都得到了增加,人体的抵抗力、免疫力都获得了增强,从而使人获得了健康,寿命自然也就得到了延长。
这是我们一般人认识的关于“筋”的知识。不过,《易筋经》所说的筋,可不完全是这根韧带,《易筋经》总论中说:“然筋,人身之经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处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如人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挺然者也。”
在过去,质疑中医的人会说:这只不过是古代中医家的噱头,凭空臆造而已。但如今,《易筋经》的这一说法却被国际医学界普遍认可。

2006年,德国神经生物学家Robert Schleip的一些新发现改变了人们对筋膜的认识,他通过解剖发现,与人体韧带相类似的组织,并非只有致密结缔性组织这一种,而是三种。为了学术称谓的统一化起见,他将这三种物质统称为“筋膜”,他们分别是:
(1)浅筋膜:位于皮下,又称皮下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内含有脂肪、浅静脉、皮神经以及浅淋巴结和淋巴管等。脂肪的多少因身体部位、性别和营养状况不同。临床常作的皮下注射,即将药液注入浅筋膜内。
(2)中层筋膜指包裹肌肉的筋膜。
(3)深筋膜:位于浅筋膜深面,又称固有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遍于全身且互相连续。深筋膜包被肌或肌群、腺体、大血管和神经等形成筋膜鞘。四肢的深筋膜。伸入肌群之间与骨相连,分隔肌群,称肌间隔。
通过研究发现,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包括脏器、肌肉和骨骼,大都包裹在筋膜之中。这一观点继而得到了解剖学的证实。而筋膜的主要作用,是保护、限制和支撑各个组织器官,并提供相应的应力传导。当人体肌肉收缩时,就会拉动筋膜,并且使筋膜受力,并将这种力传到给其他相关的器官组织,从而协调身体各部分完成各种动作。由于人体的各种动作是多方位的,因此筋膜也会常常受到各种不同方向的力量的牵引和抻拉,对于筋膜不健康的人来说,就容易出现筋膜受伤,脏腑和骨骼失去筋膜的应力保护,而产生疾病。故此,锻炼筋膜,特别是提高人体筋膜的应力能力,也是西方健身运动中重要的一个方面。
如果对照前面引述《易筋经》总论中关于筋膜的描述,读者可以发现,其与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竟完全吻合。
不仅如此,RobertSchleip还发现,筋膜的神经末梢具有自主性,也就是说,它可以不通过人体大脑发布命令,而自动起到保护的作用。例如为大家所熟知的“膝跳反射”,就是是通过刺激股四头肌肌腱引起股四头肌收缩,出现伸膝动作。刺激肌腱、骨膜引起的肌肉收缩反应,因反射弧通过深感觉感受器,又称深反射或本体反射。
由于筋膜自主性防护能力被发现,西方正逐渐兴起人体筋膜锻炼法,有趣的是,西方正在流行的筋膜锻炼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按摩来刺激筋膜,一种是通过拉伸来增强筋膜的弹性。而这两种方法,也正是《易筋经》中所提倡的,一种是揉法,一种是十二大势抻筋法。现代医学与古老《易筋经》的不期而遇,打开了一个健康的新天地。
然而,《易筋经》所说到的筋,仍不仅仅包括上述西医科学所证实的“筋膜”,它讲的是“经络”。尽管中国医学得经络学说被现代医学关注以来,经过了近百年的努力,以及数以千计的科学家的研究,仍未给经络学说找到解剖学、神经学上的依据。而只找到了“循经传感”这一非普遍化的例证。也就是说,“循经传感”并不会发生在所有人身上,而是只有少数具有特殊体征的人,在特定的神经点上受到刺激,才会发生“循经传感”的现象。
但尽管科学上无法证实经络的存在,以及通过刺激经络能够治疗疾病的医学原理,但是针灸疗法却在西方逐步获得认可。在巴黎参加全欧洲中医药专家联合会2003年学术年会的中外专家说,西方医学界已越来越多地了解和承认针灸的功效,针灸已成为中医药被世界接受的突破口。
法国针灸协会主席安德海思博士认为,针灸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症状和痛苦,而西方医学认为减轻患者的症状或痛苦是治疗的重要步骤之一,它对患者的彻底恢复、增强抵抗力等有重要作用,因此针灸率先被西方医学界接受。法国针灸协会现已成为法国政府认可的医疗协会,近几年法国许多医科大学还增设了针灸课程,这是中医打入西方主流医学的重要突破。
全欧洲中医药专家联合会2003年轮值主席朱勉生博士说,多年前,中医在西方还是处于边缘的医学学科,许多从事中医研究的专家,资格并不被西方国家政府承认。但这几年西方国立医学院纷纷对中医产生兴趣,一些医学院还成立了中医部,学员毕业后可以拿到证书,并开设诊所,不过西方人比较接受的仍然是针灸。他说,由法国执业医生组成的法国针灸协会成为本次学术会议的主办方之一,这说明针灸代表中医,在西方医学界的地位已逐步提高。
众所周知,针灸与中国传统的经络学有着无法分割的传承关系。经络学是针灸学的理论指导,针灸则是经络学的临床实践。尽管针灸在西方主流医学占一席之地,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主流西医学术和临床对针灸的认可度逐渐的提升,则至少在一个侧面,间接地证明了,经络学说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只是这科学依据尚未被人类在解剖学、神经学上所证实。
那么,中国医学对经络是怎样认识的呢?

中医认为,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内部属络脏腑,外部分布四肢、头身,联系有关穴位,贯穿内外、上下、前后、左右,使人体成为统一的整体。广义经络包括经脉、络脉、经别、经筋等。经脉沿一定的循行路径分布于身体的较深部,是经络中直行的主干,与各脏腑密切联系。经脉的分枝称为络脉,横行于身体较浅表部,没有一定的循行路径。络脉上细小的分枝为孙络。经脉主要包括十二经脉(又称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中的督、任二脉合称十四经;每一经脉均有分枝的络脉。错纵复杂的经络内联五脏六腑,外络皮肉筋骨,贯通上下,遍布全身,使人体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中医理论认为经络既是运行气血,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发挥营卫之气防御作用的通道;又是外邪入侵的途径,所以当人体生病时,经络便是疾病进犯机体和把内脏病变表现于体表的途径。
因此,中医非常注重经络的健康,在经络学说的基础上,逐步发明了艾法、砭法、针法等通过经络治疗疾病,护卫健康的方法。《易筋经》则是在经络学的基础上,通过锻炼增强经络免疫能力的一种强身法。《易筋经》。包括唐李靖序、宋牛皋序、易筋经总论、膜论、内壮论、揉法、方药等内容。虽有文字上衍出,但整体上没有变化。这部《易筋经》是通过揉、捣、敲打等方式,循序渐进地锻炼身体各个部位,使内气达到筋膜,而达到内壮外刚的目的,这套方法与武术中的硬气功由颇多相似之处,与传统武术中的金钟罩、铁布衫的锻炼目的和手法,基本一样。但是其以意引气、以气生力、鼓荡筋膜的思想,非常值得武术家们研究。特别是对于现代体育运动,运动损伤的避免与修复,有很重要的意义。不过这套功法需要的条件比较复杂,比如要静室焚香,需要少男或者少女协助运功等等,一般人则难以练习。
第二个所辑录的版本,应该是以十二图势为内容的《易筋经》,或者在当时这本秘籍并不叫《易筋经》,但是由来章氏给辑到这个《易筋经》版本中来也是可能的。与这十二张图同时第一次出现在《易筋经》中的新内容,还有很多,综其目录,分别是:
贾力运力势法:一种与十二图势相似的练功法的文字说明;
搓膀腕法:练完十二图势之后揉搓手臂的方法;
挞练手足法:打沙袋的方法;
炼指法:练手指力量的两个方法;
玉环穴说:讲玉环穴的重要性,其内容大多辑自天录识馀等医书;
附录经验药方:记载了四种强身强筋骨的方剂;
木杵、木椎图:增加了古本易筋经所载练功方法用到的木杵和木椎的示意图;
任督二脉之图:增加了任脉和督脉的图及穴位介绍;
骨数:讲人体骨骼构造;
筋络:讲人体十二经络走势;
气血说:关于人体气血及内外、运行的学说。

以上所列的目录,除了木椎、木杵图应该是与旧版《易筋经》直接相关外,其余的部分,据我推测应该是来源于另外的一本以十二图势为主要内容的武功秘籍。或者也叫做《易筋经》,或者另有称谓。因为见不到更早的载有这部分内容的版本,目前尚无法考证。总得来看,这部分内容整体上说了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后世影响深远的十二图势,第二个方面是辅助的打沙袋、练习抓力和指力的功夫,第三个方面是针对讲经络、骨骼、气血,很可能是对十二图势与十二经络一一对应的解说。此外还有一些经验药方,算作是附录吧。如果将这些内容看作一个整体的话,十二图势与人体经络的关系,也就呼之欲出了。
来章氏辑本所辑的第三个本子,是传说中早已失传的《洗髓经》,这部分主要讲的是静坐之法,八极拳中也有与之相同的静坐法,不知道是得之于此,还是另有传承。至少作为借鉴参照,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内容。
来章氏辑本后续的各版本易筋经,大多是在来章氏基础上,或者增演十二图势,或者专攻丹道服气,就不一一介绍了。目前社会上广泛教学的易筋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周述官版《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这个版本在十二图势基础上,增加、细化了很多动作,但是总体上还是围绕着十二图势,思想内容上也与十二图势很接近。只是练习起来要复杂些。事实上,任何一种中国古代健身法,都不是只通过一种方式,特别是通过引导、气功的方式能够达到内壮和外刚两种效果的。就拿《易筋经》来说,内功完成后,也需要排打、打沙袋等现代体育科学的训练方式进行锻炼,才能达到由内壮到外刚的目的。
中华武术是由内而外进行训练,避免了西方武术运动诸如只重蛮力而导致运动损伤的弊病,增强了身体的韧性和薄弱环节抗拉性。但是,一味强调内力而不遵循身体素质、身体抗击打能力、灵活性以及格斗技巧的训练,则又失于偏颇。这个道理,古人明白,但今天的人却糊涂的多。
目前流传较广的另一个版本,是八十年代体育总局曾经组织全国二十多名专家研究出了一套总局版本的《易筋经》,这个版本的易筋经去除了经络学说等很多重要的内容,完全在动作流畅性、观赏性和整体性上下功夫,抛弃了易筋经锻炼筋膜、经络的思想,健身价值大打折扣,更像一套广播体操而已。包括目前大多数少林僧人所传的易筋经,大致也是这个版本,只是伪托少林二字而已。
此外还有一些打着易筋经的名义,但是专攻房中术的教学,本人极不推荐。本来房战百胜、多生男嗣、泥水探珠这些只不过是易筋经锻炼中的几大功效之一,或者说是附带功效之一,而非本质。一个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心态乐观、气血充足的人一定是性生活美满的,经常去健身房健身都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这本不言而喻。如果连身体健康这一环节都没有达到,反而去追求房战百胜之类的房中之术,基本上就是缘木求鱼、抽刀断流之举。想想历史上从秦始皇到顺治同治,要么死于丹药、要么死于天花,与健康长寿完全背道而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