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成为孩子身上的菟丝子

文丨贾文慧 · 主播丨小夜

前两天和朋友一起出去吃饭,吃到一半的时候谈起孩子的教育问题,话题刚一转到这里,朋友的抱怨就像竹筒倒豆子。

说到底,困扰朋友的其实就是一件事,要不要跟风“鸡娃”。朋友最近加入了一个“鸡娃圈”,每天看着别人家孩子钢琴课、绘画课、游泳课,排得满满当当,深觉孩子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正准备加入“鸡娃大军” 争取弯道超车。

什么是鸡娃?

“鸡娃”这个词是广大望子成龙的父母发明出来的,指的是使劲给孩子打鸡血,激励孩子不断的去学习 进步。乍一听没什么问题,但是问题就在于很多家长不知节制的过度“鸡娃”。

事实证明,过度打鸡血这种“异体输血”的方式并不可取,前车之鉴数不胜数。

张一得事件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张一得的父亲自从张一得出生开始就辞了工作,一门心思培养他。为了他的学习,家里的萝卜都得切成字母的样子。有人说光这字母萝卜,张一得的父亲就雕了25万个。

张一得最终也没有让父亲失望,不仅以118分的高分(满分120)考进了常青藤名校埃默里大学,还是个“十八般武艺无有不拈”的全能人才,钢琴、足球样样精通。

不过很可惜,张一得卧轨了。

鸡娃鸡出问题来张一得绝不是第一回,也绝对不能是最后一次。

家长为什么热衷于鸡娃?

为什么前车之鉴已经那么多了,还是有非常多的家长毫无节制的“鸡娃”?

  • 把孩子当成家长唯一的事业

家长把培养孩子这件事当成是自己的事业其实无可厚非,毕竟哪家的家长不希望自家孩子有个好前途呢。但是把教育孩子当成唯一的事业就很危险了。

当培养孩子是你取得成就感,或者说是刺激你快乐的唯一因素的时候,你就会不自主地疯狂“鸡娃”,虽然嘴上说得好听是为了孩子,但其实都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成功后的兴奋刺激,甚至行成恶性循环。

  • 把孩子当成是自己的附庸品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并不是哪一个人的附庸品。

很多家长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样一来就很容易把教育孩子和掌控孩子混为一谈。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专门来描述这种现象,就是“非爱行为”,简单来说就是有条件的爱。

我爱你所以你要回报这种爱,用什么回报呢?用好好学习,用更加努力来回报。甚至家长会因为付出了爱,就心安理得地强制要求孩子去做某些事情。把孩子实现自身价值这件事和实现家长的期待划了等号。

因此孩子地成长过程就变成了实现家长期望的过程,自然而然的就会不断的“鸡娃”。

  • 对成功定义过于狭隘

作为家长,用考高分、学习好这种单一标准去定义所有的孩子必然造成“鸡娃”现象。每场考试都被形容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自然而然家长就只能不断“鸡娃”,让孩子拼命努力挤过独木桥。

但是事实上哪有什么独木桥,只有独木桥一样的标准罢了。

正因为用独木桥式的标准评价各具特色的人,才会产生这种仿佛世界上只有一条路可以走的错觉。也自然就会陷入落后于别人焦虑里,从而不断“鸡娃”了。

  • 家长是教育投资的受益者

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教育回报是非常可观的。有些家长认为通过鸡娃能够稳固目前所处的社会层级甚至向更上层流动。

中国是一个贫富差距仍然非常巨大的国家。很多热衷于鸡娃的父母就是在小的时候通过读书完成了层级的跨越。

因此他们深信鸡娃的投资将来会以更高的比例回报到孩子身上,让孩子在目前所处的社会层级站稳脚跟甚至向更上层流动。

鼓励孩子不是鸡娃

教育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近红孩儿的扮演者赵培欣火遍了全网。这位中科院的博士,没有选择童星,他当年扮演红孩儿是因为觉得“好玩”,他的父母没有反对。当他发现成为童星不是自己的人生追求,他对于计算机更有兴趣的时候他的父母依然尊重孩子的决定,咬牙给他买了一台电脑。

最终,赵培欣在计算机的世界里如鱼得水。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应该明白,教育并不是让孩子成为狭隘的定义中的“成功者”,而是要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 教育的前提要尊重孩子

鸡娃只是教育方式的一种,无论如何教育,教育的前提都是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的兴趣。

在孩子有兴趣的地方适当“鸡娃”,在孩子不感兴趣的事物上就适可而止。真正的“鸡娃”是鼓励孩子多多尝试,找到自己热爱的东西,是教会孩子要有试错的勇气,避免他们陷入“沉没成本”。

  • 教育的评价标准是多元化的

教育这两个字,贵在因材施教。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都应该承认任何人之间的差异性。既然个体差异如此巨大,那么使用同样的一套评价标准必然不合理。

真正为了孩子好,就应该正确的认识孩子的水平。

虽然成功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加百分之一的灵感,但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很多时候比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更加重要。

所以一定要正确评估孩子的天赋点到底有多少,鼓励孩子养成不断求索的习惯,培养他们终身学习,不断进步的思维。每一个孩子进步的参考系都应该是自己,而不是盲目的和别的孩子攀比。

说到底,孩子是自己人生的执笔人,当家长的递一递画笔就可以了。不要让自己成为紧紧缠绕在孩子身上的菟丝子,吸干他们身上的朝气和热情。

正心正举

健康与发展公益讲堂开讲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