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场里的策展人,原来是她

五一期间的一场艺术展

不仅将我们的朋友圈疯狂刷屏

直至展览结束近一个月

依然不断地引起讨论

五一期间的一场艺术展,不仅将我们的朋友圈疯狂刷屏,甚至直至展览结束近一个月了,依然不断地引起讨论。印象里上一次这么火爆的文艺狂欢,或许还要推算到疫情前,不仅是文艺界内部人士纷纷前往观摩,这个展览的影响力也触及了各行各业,“网红”们嗅到气息纷纷“打卡”,参观的公众也络绎不绝。这个话题度满分、破圈的艺术展览,却并非发生在一个”高大上“的白盒子美术馆,而是在烟火气十足的北京三源里菜市场。展览名“民以食为天”出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艺术家邱志杰

“民以食为天”与其说是一场展览,不如说是一个艺术事件,2021年5月1日至5日,在五一假期的短短几天,三源里菜市场不仅汇聚了买菜的市民和群众,还有媒体、艺术爱好者,他们或慕名而来或偶然而至,展览刚开始没多久,就冲上了微博热搜。没有炫目的声光电数字艺术,也没有“抓马”博眼球的夸张装置,这里是一个书法展,白纸黑字,没有任何装裱,朴素得不能再朴素。
在4月30日7点菜市场关门后,一夜之间,菜市场里的所有印刷字全部换上了书法,有媒体如此描述:“从门口的宣传标语、管理规定,到商铺门面的大字;从菜刀砧板,到商家的围裙;从菜谱,到大大小小写满五谷杂粮的小标签……这次书写几乎覆盖了菜市场的每个角落。如果只看这些,甚至要以为这是菜市场的手写特色……”
邱志杰《重复书写一千遍兰亭序》
这近千张书写,均是出自大名鼎鼎的艺术家邱志杰之手。他的作品《作业一号:重复书写兰亭序 1000 遍》是谈及中国当代艺术史不可绕过重要之作,并且他也是现任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及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授。为了这场展览,他没日没夜地写了十天,近千张以食为生活所系的日常短语、广告、警言、菜谱与招牌。“将书法以最亲切的方式还给生活。”(出自邱志杰自述)
“书法是一种社会工具,书法超出艺术,书法在日常生活中,书法是用来宣传告知、教育、警示、抗议、招揽生意……书法是暴烈的。”
除了艺术家,这场展览背后还有另一个重要人物,策展人张维娜。张维娜不仅是拉邱志杰“入伙”的人,更是这次艺术事件背后的策划人。最初张维娜找到邱志杰时,表示要做一个书法展,邱志杰表示,有一个条件,就是不在美术馆里做这个书法展。因为邱志杰认为,美术馆是西方文化的产物,而中国的书法并不适合“白盒子”,中国的书法是一种“业余的艺术”,是从生活的各个角落中生发出来的艺术:

中国书法的古典传统本来就暗含着一种非职业化的思路。书法本来就是从日常的使用的写字慢慢发展成艺术的,在中国古代书法的黄金时代,曾经出现过一种“总体艺术”的乌托邦,那就是:人人都可能是艺术家,随时随地地搞艺术。

我们可以设想一个老中医在给人开药方,写着写着他就写High了,开始龙飞凤舞起来,忘了有人正在等着他拿药方。老中医们写的草书经常很难辨认,神奇的是药房里的人从来都能认得很清楚。再想象一下,一个小学老师在黑板上用粉笔写着板书,写着写着,他开始抑扬顿挫起来,他忘了后面的小朋友在看他。这个时候他写High了,不知不觉中他就由一个“写字”的人,变成了一个“书法”创作者。苏东坡给他好朋友赵梦得写一封信,写着写着开始摇头晃脑起来了,那一刻,他也由一个写字的人不知不觉的进入到搞书法的状态。

从“写字”的状态到“搞书法”的状态,二者之间是平滑过渡、无缝连接的。我们从来没有用一条线切下来,说这种状态只配叫做日常的实用的“写字”,而那种状态才可以叫做搞“书法艺术”。

——邱志杰

张维娜对邱志杰的观点表示十分赞同,她不仅提出要将书法展搬到菜市场,还为很多书写内容出谋划策,比如邱志杰写的《深夜食堂》《识食物者为俊杰,心诚则零卡路里》,《我的中国胃》等“怪话”,都是张维娜提出来的。
能以一场短暂的、特别的策划,将传统意义上精英阶层文化与市井小民文化相连接,还能让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屈尊降贵地沦为网红”,这位策展人是何许人也?她曾经是单向空间文化活动总监,后来,与合伙人联合创办了梦边文化,专注于“文人艺术”的策划和推广。她自幼学习书法,师从书法泰斗傅申先生,在受到傅申“文人精神”到熏染的同时,她的师母陆蓉之——被人称为“萌奶奶”,又启发了她为传统文化探索出一条符合今天文化语境的道路。

嵩祝寺与智珠寺-东景缘画廊“荒木经惟与冯唐双人展——书道不二”

事实上,这场市集书写行动并非是张维娜的首次“破圈”,在这之前,她已经策划了比如荒木经惟和冯唐的“荒唐”书法展,莫言的书法展等等书法艺术项目,同样脑洞大开的策展思路,将“书法”这一似乎已经随着时代远去的形式在当代生活里重现,“书法”在她的世界里,不仅卸下了“精英主义”式的沉重的负担,反而成为一种有趣的、与当下生活完美交融的表达方式。

在张维娜策划的展览,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样一种信息:人人都可以拿起毛笔,人人都可以通过写字来表达自我,书写的过程——也就是表达的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书法这一存在于中国人文化基因里的重要形式,不仅不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遗忘,反而需要在这个高速旋转的世界里、在喧嚣纷扰不断更迭的潮流中,让人们通过书写的行动,回归于纯粹的生活本身。

 芭莎艺术 x 张维娜

《芭莎艺术》:可以介绍一下你的工作吗?你是如何走上“策展人”这一职业道路的?
张维娜:我的上一份工作在单向空间,在书店时策划了很多文艺活动,文学类的偏多,也办过一些小而美的展览。杜可风的摄影展、吴大羽的油画展、星空间的群展等等。可以说,在书店的工作经历为我打开了艺术的大门。我记得有一次,陈丹青老师来看展览时说,“维娜,你做的就是策展人的工作。你可以很好的做下去啊!”陈老师的这番话让我更有信心选择做一个职业策展人。
《芭莎艺术》:你曾经策划了很多“文人”的展览,可以聊聊你为何为对推广这类展览感兴趣,如何进行策划呢?
张维娜:我一直喜欢读一些文人艺术的书。在中国艺术史上,文人艺术是最重要的一支脉络。从王维到苏轼,正是这些并不“专业”的书画家造就了文人艺术史。从书店离职后,我和朋友创办了国内第一家专注于推广文人艺术的机构并举办了迄今最具规模的当代文人艺术展。收录了莫言、北岛等十几位当代著名作家、诗人的书画作品,试图以当代文人书法和绘画为切入点,讨论文人回归艺术活动的现象与当代语境中的文人艺术以及其可能性。
《芭莎艺术》:邱志杰这次的“菜市场书法展”出圈,引起各界广泛讨论,你曾经策划了很多文学 艺术的展览、活动,比如荒木经惟与冯唐的书法展,对于你来说,这已经不是第一次“破圈”了,可以聊聊你有什么策展“秘诀”吗?
张维娜:这次是邱老师的第一次书法“个展”,他自己调侃说是我们蹭了生活的热度。其实我策划的每一次展览都希望能够为书法找到不同的、崭新的诠释空间,以及如何让书法回归日常。在古代,书法就是与身亲切的一种存在。苏东坡被贬到海南,发现了生蚝这种美味,随手写了一个便条,告诉朋友这很好吃,你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啊!流传(拓片)至今,我们仍然津津乐道。我的策展其实也没有什么秘诀,就是让书法更亲切、更有趣。荒木先生与冯唐的双人展在当年也是一次小规模的网红展,只不过那时还没有网红展这个概念。可能也是发生地的不同,我看了很多场地,最终在一个寺庙里找到了感觉。两位艺术家书写的内容也是一些自己创作的俏皮话,“残生白发尤淫色”、“春风十里不如你”,引来很多文青打卡。据说至今仍然保持着Temple最高观展人数的记录。
《芭莎艺术》:一提起“书法”艺术家,总是会让人感到有些“老气”,似乎这是属于上一个时代的形式,为什么你会对推广书法艺术感兴趣?
张维娜:我对书法艺术的热情源自我的师父,书画领域的泰斗傅申先生。他不仅是中国艺术史学家、书画鉴定家、书画家,更是一位大文人。在他身上我看到了过去的文人精神。我的师母陆蓉之女士是华人世界第一位翻译并书写“策展人”这三个字的人。他们都是非常活泼的老人家。他们传承给我的是如何在在当下的历史环境中再造对书法这门古老艺术的活泼见解。
《芭莎艺术》:在“菜市场书写”这一灵感,你是如何获得的?
张维娜:不在美术馆做书法展是邱老师提出的合作条件。“白盒子”是西方世界的产物。进入中国的历史也很短。尤其不适合中国书法。我在策展前言里也提到,中国书法生于日常,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那么去菜市场是我和邱老师共同的愿望。这个灵感源自于我常年去日本出差的经历,日本的大街小巷,大到招牌,小到酒标,尽是可爱的书法字体。在国外最喜欢逛的除了美术馆就是菜市场了。很自然的,我就把书法展带到了菜市场。

《芭莎艺术》:为中国最知名的策展人策展是一种什么体验?

张维娜:邱老师是一个非常可爱的人。在他身边工作没有任何压力,反而带给我们很多乐趣。透过这次合作,让我重新认识了一位才子,他完全可以考进北大的古代文学系。

《芭莎艺术》:你是如何说服邱志杰走进菜市场呢?对于一个艺术界的泰斗级人物,你是否曾担心过会有一些不顺利或难以适应吗?

张维娜:这是一次非常愉快的合作。完全没有说服他的过程。当我提出去菜市场时,他比任何人都开心。展览的五天时间里,邱老师每天都要来菜市场逛一圈,玩到关门才回去。还带着小女儿来亲自导览,像一个刚出道的艺术家一样,指着每一处作品说:“这些都是爸爸写的。”一脸的自豪。

《芭莎艺术》:这次展览最特别的感受是什么?

张维娜:这次展览一直不是我们计划中的事情,它有一种“艳遇”的感觉,很美妙。

《芭莎艺术》:为什么会有“艳遇”的感觉呢?是有一些突发的、意外的事件发生吗?可以具体聊聊吗?

张维娜:这个意外就是成为网红展了。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事情。邱老师从大学教授、国际策展人沦为网红艺术家。展览过去一个月了,仍然忙于接受各路媒体采访,他一边“痛恨”着前来打扰他的记者,一边享受着这种甜蜜的“负担”。

《芭莎艺术》:你介意被称为“女性策展人”吗?你如何看待这样的标签? 
张维娜:在任何行业,加入“女性”这种说法都让我震惊,我觉得在任何艺术创作上我们都是雌雄同体。
《芭莎艺术》:作为“策展人”,你希望通过展览推动或传递怎样的信息?
张维娜:我在策划莫言先生的首次书法个展时,面临了很多舆论危机,当时我们还是坚持下来的原因只有一条:希望透过艺术家的影响力,人人都能拿起毛笔,书写中国人独有的艺术。
《芭莎艺术》: 这次展览可以说一举成名了,接下来还有什么展览计划?
张维娜:其实我已经在筹备下一个展览了。在杭州良渚遗址申遗两周年之际,我受邀为一位非常杰出的书法艺术家卢俊舟先生策划一场“书写良渚”的艺术展。他的履历很惊艳。他是第一位在苏州博物馆举办书法展的艺术家,同时也是苏博历史上最年轻的参展艺术家。我很期待与他的合作。
《芭莎艺术》:这次你计划玩出怎样的花样呢?可以提前透露一下吗?
张维娜:我们还在策划当中,展览举办地是我和艺术家都很喜爱的建筑大师安藤忠雄设计的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大屋顶)。并且非常荣幸地请来了贝聿铭先生的中国项目设计师林兵担任空间设计师。我们希望艺术家的书法作品能够与建筑空间发生对话,同时通过书写良渚先民五千年前刻画的文字符号,表达我们对书法这门古老艺术的敬意。
关于展览更多:


文|ada

图片来源|摄影师:王旭冬

转载、商业合作、投稿
bashayishu@bbart.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