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暑期档电影|2018七月观影体验

题图用PPT模版制作,搜索关键词为scene.

关注已久的读者应该已经注意到我使用陶理这个笔名有蛮久了,我一直都觉得每次去电影院都是一种“逃离”,在两三个小时的过程中跳脱出日常的繁琐与陈杂,观看另一种生活,甚至是另一个世界。

但其实在英国看电影,除了影院里的电影本身之外,在哪里、什么时间、放哪些电影也是很有趣的一点。这是我买了连锁电影院的年卡之后逐渐注意到的排片差异。

这个月我就去了伦敦北郊的一个电影院,那是中亚和南亚移民聚居的区域。所以晚间有几个影厅就在播印度宝莱坞、土耳其电影以及我看的这部巴基斯坦电影。这些电影都是有英文字幕的,括号里面的是当地的语言。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字幕,我这个异乡人才能看懂其中具体的语言,但看这些电影的据我观察不少都是有着相关文化背景的人。每次放映看的人也不算太多,但都很有秩序。

不过由于“近水楼台”,我常去的是靠近伦敦西区的电影院,那家电影院今年刚刚重新装修。因为靠近商业区, 屏幕类型也更加多样化,4DX、3D和Superscreen 2D都有,排片也基本以大制作的电影为主,不过一些独立电影节的作品也会在这里首映、点映,甚至很多电影首映式也会选择在这家有的电影院。

上面出现的两部《妈妈咪呀2》、《超人总动员2》就上座率都很高,我都是选择了会员可以免费看(看3D\4D都需要额外再加一点钱)的Superscreen 2D,全画幅、杜比声环绕,两场的上座率都在60%以上。

我因为个人原因,通常选择晚上看电影,看完就可以回家继续做梦。

其实这三部电影中我有一部没有看上,因为那天高温,原本打算看电影避暑,结果我到了影院才知道播放器坏了,作为会员并得不到任何补偿,所以前两天我才补上了这部电影。个人还是觉得精灵旅社(也译作怪物旅店)非常有趣,其中传递出来的包容和理解也是非常值得思考的。

搜索(Searching)这部电影至今还没有上映(英国08.31上映),我是在第一次看妈妈咪呀2的时候看到了预告片觉得很值得引人深思。网络上也可以找到预告片,是讲的父女之间的故事,拍摄手法和视角很接近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有一种“纪录片”的感觉。

故事设置得逻辑严密,很吸引人。但让我觉得特别心惊的片段是:当女儿失踪之后,父亲通过女儿的社交账户联系了她接近300个“脸书好友”,结果竟然没有一个知道女儿的行踪,更根本不是女儿在学校的朋友。父亲之后又看了女儿在一个直播平台上的记录,发现了一些惊人的线索,但最终导向的后果是充满了不可思议又因为电影的拍摄手法而显得那么地“新闻纪实”。

《妈妈咪呀2》是我在七月看了两次的电影,一次是自己看的,一次是和朋友们一起看的。十年之前《妈妈咪呀》上映的时候我还记得是在英语周报上看到过,2015年来伦敦的时候我在海德公园草坪电影活动看过一次,今年又在朋友的邀请下一起看了音乐剧版的《妈妈咪呀》。不得不说,其中流露出的欢脱气质,主要是因为歌舞的融入,再加上原本严肃的大牌明星都在里面感觉做回了爱唱爱跳的“自我”。

坦白说剧情并不算严密,甚至有些容易误导青年女性,出门在外不提防陌生人,以为遇上的就是真爱。但是这次交错的时间轴,却多了一层母性的关怀。虽然有一点过于美化爱情、神化母爱的力量在,但站在希腊的一个小岛上呼唤爱,总比充满着偏狭气息要好得多。

电影对于我来说,是多样化的世界。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人认为人生只有一条路可以走,甚至男性和女性都要有明确的不同分工,而我不这么看,每当我自己的力量不够强的时候,我就会去电影院给自己充一下“电”,赋予自己一些能量,让出电影院之后的路不那么难走。

相关推送:

为什么要看电影?为什么要去电影院?| 六月观影体验

从七个角度看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 |五月观影体验

试谈英美电影差异的普通观众| 2018年四月观影后记

2018年第一季度私人观影记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