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定义哲学心路

我给哲学下个定义

所谓哲学,乃人类因其社会性存在而求和谐存在的学问也。或者人类为其自身整体觉悟的学问。其过程和目的是通过科学训练使每一个体觉悟进而达到整体觉悟的学问。

所谓哲学,乃人类因其不和谐的社会性存在而求和谐存在的学问也。

所谓哲学,乃人因其存在的不和谐而求和谐存在的学问也。

所谓哲学就是人因其存在的不和谐而求和谐存在的学问。

所谓哲学就是人通过反思其存在的不和谐而求和谐存在的学问。

所谓哲学就是人反思其存在的不和谐而求和谐存在的学问。(2015.8.3)

话外音:此前所介绍的旧日作品,均是本人对哲学缺乏整体认知之前的作品,此后所介绍的文字,则是我经过专门阅读哲学书籍后,对哲学有了初步的整体认知以后的心路历程。这个过程以掩抑不住的写作冲动为起点,虽然肤浅,但绝对是本人原汁原味的心路历程。

值得一提的是,我的写作起点恰恰是围绕哲学的定义写起,而这恰恰是我一直吹嘘的哲学思考之正确起点。我的整个写作都围绕这个概念而写,哲学的一切分歧都根源于此。

我整理的这个定义看似简单,其实却是经过四年多的长期思考得来,更是我四十多年人生经验在里面,而且这并不是我思考的终点,因为后来我又发现,哲学只是道的部分。

世事有常,因而可资总结,但正确的总结却必须是删繁就简,最考验一个人在繁复的知识海洋中去粗取精的能力。我认为,经过长期的哲学学习后,如果能简要精当地定义出一个足以说服自己的“哲学”概念,就可以算做学有小成。

许多学富五车的人却不能自己定义哲学,我视此为悲哀,因为哲学的整体局限就在于“哲学”定义的众说纷纭。既然人们莫衷一是于哲学是什么,那么不能自我定义哲学的人便没有参与讨论哲学的资格。

正因为许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却极其热衷于哲学讨论,于是哲学只能继续在莫衷一是中被讨论成一地鸡毛,从而导致哲学不得不远离本不应该远离的人的生活。哲学整体远离人群的恶果就是人类不能因哲学而轻易整体“成为人”。

一家之言,供参考并批判。

原来如此----斯宾塞如是说

今天起得早,无所事事的我又用《哲学的故事》聊以度日,好不容易看到斯宾塞了,在我看来不怎么出名的一个人怎么能用这么大的篇幅来介绍呢,就是一精神病的典型代表嘛!

在看到介绍他的第六个专题“社会学:社会的进化”时,因时间关系,只看一半——鬼魂危险、祖先崇拜——就干别的了,现在终于可以继续打发我的无聊了……

不曾想,随后进入视线的每一段都让我豁然开朗:原始宗教-灵魂-战争-军事社会-工业-死亡-生命-自由这些名词在人家的笔下建立起神奇的联系。

老斯同志告诉我们,“西方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社会变化便是工业体系对军事社会的替代”;这还不算啥,后面他又接着告诉我们,工业社会的发展使成千上万的经济开发区四处涌现,妈呀!这在中国不正在进行时吗?!“军人不再位高权重、爱国主义不再是对他国的仇恨而是对祖国的热爱、保证国内和平成为繁荣发展的第一要务、数以千计的投资跨跃国境线”,这些预言肯定是被小平同志和近平同志看到并实践着。

令我最感慨的是他有关军事国家和封建国家的论述。斯宾塞认为,社会主义是军事国家和封建国家的产物,与工业社会没有必然的联系,同军国主义一样,社会主义包含着中央集权、政府权力的扩大、人民自主性的衰退以及个人对国家的服从,这种类似负面的描述语言,竟然和我国社会完全一致,也正是我国政府在极力要改变的现状,有点意思!

他说“一个组织越完善,便越僵化,这是一切组织不变的法则”,说得真对,我们的局机关中,综合部门的设置竟然不比业务部门少;“社会主义还催生奴隶制度”,我看有道理,我们有些同志之于领导说是奴隶与奴隶主的关系可能严重了点,那就认为是狗与主子的关系吧!呵呵!

最让我澄澈的是他的强制仲裁理论:“社会主义需要强制仲裁。在强制仲裁下,管理者在追求个人利益时,便不会有工人的联合反抗--罢工,管理者的权利因不受约束而越来越大、广泛、稳固,直到无法抗拒……一种全新的贵族政治会自然产生”。

这不正是中国刚经历过的吗?!要不是习总的强力调头,我们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竟然是可判和可预见的!我愈发坚定地认为,习总和新一代领导班子肯定系统地研究过老斯了!不然何来这么强烈的深化改革的紧迫感?!

“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全新的贵族政治会自然产生。为了支持贵族政治,人民大众会不辞辛劳,埋头苦干。而贵族政治一旦稳固如山,便会行使一种权利,一种令过去一切贵族政治难以望其项背的权利”,原来新一代领导集体不想当权贵!共产党作为最先进的正党,是应该有这种觉悟!所以权贵们要小心了!那么说,谁是权贵呀?啊!就是那么一群人,他们数量不少,力量也很大的呢!习总得小心点呀!

看到这里,我恍然大悟,我早先就自发而又朦胧地看到了中国官场的封建属性——见先前的博文《我们反封建的道路依然漫长》——所以,大家还是原谅我的无所事事吧!我终于又可以释然了。

释然的感觉真好!(2015.6.13)

听斯宾诺莎说他为什么为了哲学而放弃一切

斯宾诺莎说:经验告诉我,所有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情都是徒劳和微不足道的,当我们意思到所有我所恐惧的事物和所有使我感到恐惧的事物,除了我们的思想受到他们的影响之外,它们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之时,我最终决定去探索是否存在真正好的事物,并能够传播这样的美好……这样的思想不会受到其他一切事物的影响。我是说,我决定去探索是否能够发现和获得享有绵延的终极幸福的能力……我知道获得荣誉和财富有很多好处,但是如果我想认真地研究一个新事物的话,我应该停止追求这些……一般,一个人拥有这两样东西越多,快乐感也就越多,也就越想进一步增加它们.任何时候如果我们的愿望受到了挫折,我们也会受到极深的痛苦。名誉也同样:如果我们追逐名誉,那么我们必须调整我们生活的方向:取悦别人,不能惹人讨厌,还要揣摩别人喜欢什么……但是,对一件永恒且无穷的事物的热爱会使我们的思想享受愉悦,避免所有这些痛苦……最好的情况是我们的知识能够和整个自然保持一致……心灵懂得越多,也就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的力量和秩序;而越多地了解自然的力量和长处,也就能够越好地摆正自己的方向,并为自己定下规则,越多地了解自然的秩序,也就越容易将自己从无用的事物中解放出来,这就是整个的方法。(2015.4.21)

话外音:

这两篇旧日习作均结缘于《哲学的故事》一书,书中以简明哲学史的形式介绍西方哲学,我在对哲学概念初有认知前却独衷斯宾诺莎,皆因他的旧时语言直接切中今日时事。一篇切中政治经济本质,一篇侧重个人与哲学的关系表述,应当对我顿悟于哲学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今再看他关于个人与哲学关系的表述,却让我看到更多中国传统道家思想在里面,可我当时还不具备专门研究《道德经》的能力。现在看,看懂了西方哲学对学好中国传统哲学助益极大,但正因为如此,则足以反衬出中国传统哲学在许多方面高明于西方哲学好多年,所以在比较中西方哲学的一致性当中发现重新解读哲学的新视角,于我就可能不是简单的偶然,而是偶然中的必然

顿悟于哲学,应该是每个哲学爱好者的共同追求,但如何把这种偶然性变成必然,一定是可以殊途同归的,而我只想提供一条可能的参考路径。

哲学路上的偶遇——劝学篇

昨天,有人让我推荐几本哲学书。我便问他,何时有这等兴趣了?他说有人劝他读读哲学。

惊讶之余,我竟然颇有些失落,因为我也经常劝别人学一学哲学,可我得到的反馈都是嗤之以鼻,现在竟然有人主动要求学,真是难得得很啊!

通过那些人的嗤之以鼻,我发现一个未哲学化的人的普遍心理现象——这群人展示的是不同程度的自以为是。于是我发现,自以为是其实是每个人活着的心理基础——每个人想在如此艰难的世上活着,必须保持思想上的自以为是——因此我愿意承认我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

我问他看哲学书的目的是,问他想解决哪方面的问题?他说为了活的明白些,看得明白些。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学哲学当然是对的,因为哲学就是世界观——让人看得明白;哲学就是方法论——让人活得明白。

我又问劝他学哲学的人给他推荐什么书?他说是《圣经》。我说《圣经》可看,但不需要信,因为所有的宗教都是哲学+迷信+上层建筑。

我认为,宗教书籍可看,是看其作为哲学组成部分的那些。不信是指不迷信,就是在不迷失自我的基础上,会辩证地看宗教的一切教义——只选对的,规避错的;对的知道对在何处,错要知道错在何方。哲学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能把对立的矛盾统一了,当然是高手、高人——哲人,最次也是哲学化了的人。

凭经验,哲学不那么容易学,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学的。哲学包括政治学、心理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这些方面的书都值得看,都是哲学范畴。这其中的每一门都自成体系,没有点儿定力肯定会被吓到望而却步或知难而退。

学哲学就是学哲学史,中外哲学大家的书都值得看。学哲学还是得先学西方哲学,因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发端于西方。待对哲学有了较系统的认知后,再回看东方哲学。

哲学是对常识和科学等“思想”的思想,是思想思想的思想,也就是哲学总说的反思,因而批判性是哲学反思的内在本质要求。

因为批判性,哲学必然要对传统常识和科学进行相应的质疑、责难和追问,也可以在一定意义上理解为的颠覆,只是哲学的颠覆不是为了彻底推翻,而是为了在全面认识的基础上把相应的知识进行提升,进而达到整体认知的跃迁,也可理解为重建,而后使人的境界达到另一更高的层次——圆融基础上的和谐。

哲学化的过程中有太多的新的概念扑面而来,是学习哲学的难点所在。对新概念,初学者要有信心和热情在新的主义框架和概念体系内进行领会,特别要习惯于对既有的知识、认识进行有目的的否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审慎的新认识,这也是学哲学的乐趣之所在。

尽管学会哲学会有无穷的乐趣,但依然不可否定的是,在实现哲学化认知的过程中,因时刻面对新知识体系下的自我否定,时刻需要重新审视、定义自己的欲望、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必须重新修正自己的是非、善恶、美丑观,由此产生的过程性的痛苦就成为哲学化的应有之意——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痛苦,离真正的幸福也就不远了。

哲学史是人类思想的进化史——人类从蒙昧地依附于自然、意想中的神,到今天相对的独立自主,是一代代哲学后人不断踩着前人的肩膀超越前人的思想进步史。在马克思的理论中,今人的自主只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人依赖于物,人受物的统治,人在对“物的依赖性”中“再度丧失了自己”。因此今天的自主——民主——只是相对于历史有进步和提高,并不如人们理想中那么充分和完美,是有历史局限的。

忽略历史局限是许多人哲学思想走火入魔的根本原因,而且很普遍。无论东方人羡慕西方的民主,西方人评价东方的民主,多数人都是被其带有偏见的感情色彩所蒙敝的。

真正的民主——“以个人全面发展为基础的自由个性”——必是在物质和精神都极大丰富的时候——共产主义——才能实现,阶级社会中的民主,只能是有限的、形式意义上的民主。

完全的民主虽然不能立即实现,但哲学不能不发展,人类思想的车轮还是按着既定的节奏向前滚动。只不过推动这个车轮的人不可能是存在于世的每一个人,只能是具有某些适合于哲学发展的特质的个别人,只不过随着现代社会教育水平的普及和提高,这样的人可能越来越多,但不是必然的多,因为哲学的批判性特质经常受世俗的偏见(这样的人是世界上的多数)打压的,没有点抗压性的人是坚持不下来的。

我这样的人,不敢也不能推动哲学的车轮,只求改变自己的命运,少受些世俗的虚妄的纷扰。都道哲学好,都羡慕哲人,但不是人人都能做哲人,我们普通人如能做到哲学化就功德无量了。

欲哲学化,前提是你看看你能不能把哲学的专业书籍看进去。建议初学者先培养兴趣,可以找一些通俗的普及类读本,先看通俗的,看出点兴趣了再看深入专业一点的。

看哲学的书不能期望像看小说似的,一看而过,需要细嚼慢咽(如果因哲学书籍中的某句或某段话而浮想联翩是再好不过的了,再慢都值得),如能挺过去,也就是哲学化了以后,人的境界是大不同的。听别人说得再多都没用,因为没有谁能靠听别人说就能实现真正的哲学化,主要还得靠自己亲身体会。

近日在网上看到李文阁于2014年09月28日发表于《社会科学报》的《哲学须回归生活世界》很受启发,感念自己实现人生自觉受益于哲学之余,深觉哲学对众多如此前之我一样迷惘之人的伟大意义,遂成此文,以期走向哲学的人越来越多。

愿哲学的普照之光能照耀每个人,使其早日远离物欲之纷扰,实现人生矛盾的对立统一,共同创造和谐人生。

借用一句佛家名言收尾:佛度有缘人。请问:我和你有缘吗?(2015.9.11)

话外音:人的自以为是是人生存的前提,不是意识层面的,就一定是潜意识层面的,再无其他可能,所以人的哲学化就是一个主动追求意识层面的自以为是的过程,概莫能外。

对自以为是的新认知在我的思想成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时刻审视自己的自以为是便是一种哲学自觉,是知行合一层次上的,做得久和做得多了,自然就有了以一己之力推动哲学进步的野心,希望有这样野心的人越来越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