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病害判断,要看潜伏期,也要看天,看地,看人

其实大棚葡萄侵染性病害不多,用药也很少,高水平的产区每亩全年只用200--300块钱的农药,优秀的种植者更重视潜伏期病害的防控。

当然大棚葡萄也有难题,地温和光照让很多生理性病害在大棚里表现得都比较夸张。判断病害很多时候要看天(考虑气候),看地(局部微环境),看人(人工操作)。

三个案例和我的分析判断过程给大家分享一下,或许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梢怎么了?

嫩梢的生长点位置莫名其妙的发黄,干枯,打蔫,很多朋友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特别是阴天或者雨雪后遇到晴天,通风排湿以后更为普遍些,几天后有可能会好,也可能出现其他病害。分享一下几年前我遇到这种情况是的判断的过程:

1.嫩梢位置干枯,有点像日烧,为什么其他枝条没有?冬天本来就光照弱,如果勉强判断日烧有点牵强。否定!

2.判断风撩的,因为风口以下最先表现出症状,而且更严重。可为什么其他位置也有?而且跑的棚多了会发现即便不通风的也有症状,而且伴随着隐隐的水烂。否定!

3.缺钙也会引起生长点的萎蔫坏死,如果判断缺钙,那么其他枝条是否都有?缺素应该是整体的事情,不会有的表现出症状,有的没有。否定!

4.判断根部坏死,似乎很有道理,特别矮的葡萄个别主根坏死后影响到的是个别枝条,这是大棚特有的现象,可是我们扒开没有症状的健康枝条看看,照样有坏死的根。否定!

5.判断灰霉潜伏期,有的梢有病菌潜伏,有的梢没有潜伏。

我们上黑膜或者通风降低了湿度,不适合灰霉病发作,但并不表示没有病菌侵染,遇到阳光,染病位置自然先受伤。

遇到湿度大或者持续没有阳光,那就发病(灰霉)甚至出现次生感染(水烂)。
整个判断过程中一起葡萄不断否定自己,后来的验证我发现打过灰霉的后期都没事,没打灰霉的遇到阴天会起灰霉,晴天没事。所以... ...你懂得。

葡萄萌芽期管理细则--1

叶片怎么了?

雨雪过后终于遇到晴天,原本好好的叶片,突然间中上部没老化的叶子就下卷和变薄,这几片叶子靠近果穗,种葡萄的老手都知道这个敏感位置是葡萄的生命线,容不得半点马虎。一起葡萄判断如下:

1.葡萄本身有自我保护能力,正常的叶片是舒展的,如果遇到阴天光照不足,叶子为了获取更多光照就轻微下卷增加采光面积,叶色不会有大的变化。

2.如果气温高而地温不足,吸收量无法满足消耗量,叶片背面储存的营养物质就会被消耗掉,叶片就会变薄,拉达下来,颜色也会变得暗淡。

3.如果地温骤降导致吸收量瞬间降低,叶片背面存储的营养就会回流来补充根系,这是另一种自我保护,表现为叶片严重下卷和畸形。

上面的照片显然是第三种,于是我直接问农户是不是冲施硝态氮了?

阴雨或者下雪后终于遇到晴天,想要浇水又忽视了细节,结果导致地温降,气温升,葡萄的表现就是这个样子。如果此时冲施含硝态氮的肥料,地温下降更厉害,这种情况也就更严重。

解决方案就是等地温回升,如果地面铺的是黑膜就揭开黑膜晒地,如果地面铺的是白膜就捅几根棍,拉根绳子,然后把地膜盖在绳子上,等于支了一个简单的弓,更有助有地温的回升。这种情况下不能摘心复壮,这点和露天葡萄截然相反。

连续阴天后盼来太阳,最好晒地1---3天再浇水,气温的恢复也可以缓慢一些,这些小细节不起眼,但可以避免发生大问题。

葡萄萌芽期管理细则--2

果穗怎么了

几张简单的照片,无非就是穗黄点,其实有经验的也能看出问题。

1.地下铺的是银灰膜,升温很快但升的是气温,据说还有一定的防虫作用。银灰膜反光自然会导致地温回升特别慢,气温高,地温低是大棚管理的大忌,树势弱在所难免。

2.树势弱能解释照片里的果穗为什么黄,而且我们能预知到花苞膨大和开花时会缺营养,难免拆东墙补西墙,所以果梗会起棱,细,黄。
如果此时盲目喷施含赤霉酸类产品,果梗必然老化僵化,后期果粒不会太大,勉强膨大就必然着色不好,裂果风险大。

3.树势弱我们还能预知到这个棚的抗病性差,照片中潜伏的灰霉确实有了,遇到湿度大的时候随时会发作。

4.树势弱我们还能预知到成花不好,来年花穗弱;甚至看今年的管理我们能够想象到去年也大致这样,所以这棚葡萄的花穗弱,可能是在花芽形成的时候就发育不好。这样的棚很难做到早熟,说不定没时间平茬,这点没实地看不能乱讲。

解决方案是,揭开银灰膜晒地,喷施灰霉药,通风降湿度,温度随着下调2度,限产。好像全是刮骨疗毒的废话。

很多时候凑合管也能种好,不过那得有金刚钻,技术经验都具备才行。至少容不得再犯错误了。

很多朋友在网上求助病害判断的时候喜欢拍一个叶片甚至只拍病斑局部,这样的简单操会给病害的分析和判断增加不少难度,我的群(一起葡萄吧)里统一要求:局部特写照片+整株照片+整体照片+简短的文字说明。这样可以让我们的病害判断更准确,效率更高。即减少了误判,又节省了大家的时间,提高了效率。

还有的朋友喜欢拍短视频询问病害,初衷是想提高效率,但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视频的清晰度远不如照片,重点部位更不突出,这种操作让我们不得不多看几遍才能准确的判断。简单的病害看照片需要2--3秒,看视频就需要30秒;复杂的病害看照片加上思考需要1分钟,看视频一闪而过就不敢判断。

也有的朋友喜欢用语音,自己确实很方便。语音表达往往需要听几分钟还未必听得清楚,而思考后的文字只要几秒钟就能看清楚;语音中有太多听不懂的方言,听得一头雾水怎么做出判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