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哲学】苏格拉底:如何独立思考?

作者:阿兰·德波顿
    苏格拉底(公元前468~前399)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人生哲学家。作为希腊启蒙运动的旗手,他一反早期自然哲学家对天地之理的穷究,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请到人间,以人的自我生活和社会生活作为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由此开启了理性伦理学之路。苏格拉底关于人生的哲学主要体现在他“认识你自己”的理性原则、“知识即德行”的善的原则和“合目的性”的美的原则中。透过这些原则,我们则可以进一步窥视苏格拉底关于人生境界的基本观点。
    如何独立思考?
    苏格拉底不但帮助我们设想别人可能是错的,他还教给我们一种简便的方法,可以自己决定什么是对的。
    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开始过有思想的生活?很少有哲学家比苏格拉底对此的要求更低了:我们不需要受过多年正规教育,也不一定需要闲适的生活。
    任何人,只要有好奇心、思维正常,有意对一种常识的观念进行评估,就可以随时在街头同一个朋友开始对话,仿效苏格拉底的方法,不到半小时也许就会得出一两个开创性的新思想。
    苏格拉底拷问常识的方法在柏拉图的早期和中期的对话录中随处可见,由于其步骤一贯,很容易用说明书、手册类的语言表达而不走样,并适用于任何被灌输的、或者想要反抗的思想信仰。
    这一方法告诉我们:一项论断是否正确,不取决于它是否是大多数人的主张,或长期为重要人物所信仰。只有不能被合乎理性地驳倒的论断才是正确的。不能证伪的论断才是真理。如果能够被合乎理性地驳倒,能够被证伪,那么不论有多少人相信,不论相信它的人多伟大,这种论断也是错的,我们应该怀疑它。
    苏格拉底式的思辨方法
    1.取一种为世所认定的常识论断:勇敢的行为要求坚守阵地不后退。有美德的人需要有钱。
    2.想象一下这一论断可能是错的,尽管说这话的人充满自信。寻找这一论断可能不对的情境。是否存在在战场上后退的勇士?是否存在坚守阵地而并不勇敢的人?一个人能否有钱而无德?一个人能否无钱而有德?
    3.如果对以上问题找到例外情况,那么原来的定义就是错的,或者至少不准确。勇敢而后退是可能的。坚守阵地而并不勇敢是可能的。有钱而为卑鄙小人是可能的。贫穷而道德高尚是可能的。
    4.最初的论断必须考虑到以上例外并将之精确细腻地表达。在战场上退或进都可以是勇敢行为。有钱人只有财产取之以道才可称为有美德;而有些无钱的人可能有美德,因为其处境使美德与赚钱不能两全。
    5.如果随后又找到了对以上修正过的论断来说的例外,那么整个过程再重复一遍。真理——就迄今为止人类可以企及的而言——寓于一项看来驳不倒的论断。追求真理,就是发现我们原来差不多认定为是的其实为非。
    6.不论阿里斯托芬如何加以歪曲,思考的产物总是优于直觉的产物。
    当然,不经过哲学思辨也有可能获致真理。即使不用苏格拉底的方法,我们也会认识到如果处境使道德与赚钱不能两全,一个没钱的人是可以称为道德高尚的,或者在战场上进退都可以是勇敢行为。
    但是,除非我们先已对反对的意见作过彻底的逻辑思考,遇到有人不同意我们的意见,我们就会不知如何应付。如果有一位盛气凌人的人物断然表示:金钱是道德的要素,或者只有懦夫才在战场上后退,我们就无言以对。缺乏反击的论据作后盾力量(犹如普拉蒂亚战役和在腐化的社会中致富),我们只能理不直气不壮地、或是蛮横地说,我觉得我是对的,但是不能解释为什么。
    意见虽然正确,但不知道如何理性地回应反对的意见,苏格拉底称之为“原始意见”,以别于“知识”——那就是不但知道一种看法之所以为真,而且还知道另一种看法之所以为伪。“原始意见”比“知识”逊一筹。
    苏格拉底把这两种对真理的认知比作著名雕塑家代达罗斯的优美的作品:由直觉得来的认知犹如一尊塑像放在室外的底座上而没有支撑,随时可以被一阵大风刮倒;而以理智和反诘的论据为支撑的认知则犹如用绳索钉牢在地上的塑像。苏格拉底的思辨法向我们提供了一种获致结论的途径,这样达成的意见可以经得起狂风暴雨而信心不动摇。
    (来源:《哲学的慰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