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孩子的问题在这里已经体现,早知道早挽回,不再做糊涂父母

文|动历盒育儿袁老师
我觉得孩子写作文强调的是“我手写我心”,让作文真正回到写作本质,回到孩子自我生命体验表达的需要上来。
因此,从一开始,它就与“心”密不可分,在教授作文的过程中,我们愿意把每一个孩子,每一篇习作都当成一个心理个案,通过作文去了解他们,关心他们,爱他们,通过心理分析,发现他们藏在作文背后多彩多样的真实自我,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

谁是圣诞老人?

小C是个女孩子,文静,但不失开朗。在作文课上,学习比较认真,但作文中规中距,很少有出色的文章。但在一次以“悬念”为主题的课上,小C写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一个贫苦人家的女孩有一个心愿,每年的圣诞节来临,她都希望圣诞老人能送给她礼物。这个礼物不是玩具,也不是零食,而是让她的爸爸跟她一起过节。她爸爸工作太忙,连节日也回不了家。这一年圣诞节又来临了,小女孩再也不愿意呆在家里,独自跑到了广场上,因为当新年钟声敲响时,那儿就会来几个圣诞老人,她要让圣诞老人实现她的心愿。
这是一个独特的故事,每当我在学生的作文本里看到这样特别的故事,总会思考他们为什么选择这个题材来写,结果发现,这些作文的背后总是有孩子各种各样的深层原因。小C当然也不会无缘无故写这个故事,这肯定是她真实心理的自然投射,我猜想可能她遇到了跟故事里的小女孩差不多的问题。在跟她的交谈中,果然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她很希望忙于工作的爸爸能在她休息天的时候陪她。
小C的故事还没有完结,她写到小女孩来到广场,看到圣诞老人时,思路又局限了。她原先的设想是,圣诞老人用法术实现了她的心愿,让爸爸回来陪她了。这显然是个平庸的结尾,我提示她再想想,有没有另外一种令人感动的可能性。
小C回到座位上后,认真地思考了几分钟,写下了新结尾:小女孩在向圣诞老人诉说愿望的时候,圣诞老人噙着泪花紧紧抱住了她。小女孩这才知道,这个圣诞老人就是她的爸爸,每年圣诞节,为了赚钱维持家计,她爸爸都在寒冷的广场上扮演圣诞老人呢,小女孩很感动,流下了泪。这时,新年的钟声敲响了,父女俩终于在一起过了一个幸福的圣诞节。
故事到这里结束了,广场上的小女孩理解了爸爸,我想生活中的小C,在此时也肯定理解了她的爸爸。
小C说,她对这个新结尾相当满意。

好孩子的“坏心理”

小D是个典型的好孩子,对人很有礼貌,规规矩矩的,从来不做“坏事”,也不说“脏话”。他的妈妈也一直以此为傲,并更以“好孩子”的标准来要求他。但在我跟小D的接触中,发现这个男孩子其实心中涌动着一股不安分的情绪。这种看法在一次“自动写作”训练中得到了近似夸张的证实。
所谓“自动写作”,其实是一种无意识写作,就是让学生在作文本上不经任何构思,静观自己脑海里涌现的句子或词汇,不用逻辑,也没有好坏对错,完全遵从自己的潜意识,像流水一样,想到什么写什么。用这种方法可以训练孩子的灵感思维,以及作文思维的扩散性和迁移性。在十分钟内,每个孩子都写出了比他们平时同样时间多两到三倍的文字。但小D的文字让我感到震惊和尴尬。开头两面还好,最后就慢慢变了味,甚至出现了很多暴力和粗口的文字,连我看了都脸红,跟平时别人对他的印象判若两人。
“自动写作”暴露了他被压抑积年的不满情绪,一个被“好孩子”外壳束缚得透不过气来的灵魂。这同样是一种危险的信号,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小学时的“好孩子”,到了初高中住校离开父母的约束,往往很快沦落甚至变本加厉变得更糟的原因之一。
完成训练后,小D像从梦中惊醒,一副闯下了大祸的模样,可能也觉得自己写的这些不应该,更害怕我会把这些文字拿给他妈妈看,这可是会要了他的命的。他跟我说,不要把作文本给他的爸爸妈妈看,我答应了他,并同意他把这一面作文纸撕掉。
小D撕了这些文字,撕得很碎很碎。我想,如果他妈妈真的看到了这个“自动写作”,会怎样想呢?会直接打小D一顿呢?还是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我无法推测,因为我已经答应小D,替他保守这个秘密。但我换了一种方式和家长交流,把孩子的心理状态聊了聊,希望家长引起关注,容许和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并适当给孩子减压。
我觉得,作文不仅仅停留在能写一篇漂亮辞藻这样浅的层次上,因为“作文先做人,做人先正心。”作文能力考察的是一个人的全面素质,特别是体验能力和心理感悟能力。作文同时也是一种叙事治疗,可以医治心灵,感悟生命,表达体验,完善自我,这才是“作文”的真谛。
爸妈可以多看看孩子的作文,通过作文这个桥梁去关注孩子的心理,跟孩子沟通,因为孩子的心理秘密很可能就藏在作文里了。原来孩子的问题在这里已经体现,早知道早挽回,不再做糊涂父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