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大明宣德炉值得我们去收藏!
宣德炉,是明代宣德年间设计制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次运用黄铜铸成的铜器。为制作精品的铜炉,在宣德皇帝的亲自督促下,整个制作过程,包括炼铜、造型必须自《宣和博古图》《考古图》等典籍及内府密藏的数百件宋元名窑中,精选出符合适用对象、款制大雅的形制,将之绘成图样,呈给皇上亲览,并说明图款的来源和典故的出处,经过筛选确定后,再铸成实物样品让宣宗过目,满意后方准开铸。

《宣德鼎彝谱》记载: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工部曾奉勅铸造宣德炉。用料中有“倭源白水铅”17000斤。“倭铅”就是金属锌。“凡倭铅古书本无之,乃近世所立名色。。。。以其似铅而性猛,故名之曰倭铅”《天工开物》。
正的宣炉放几百年是不会长锈的,如果长绣的炉百 分 之 百是后仿。因为真的宣德炉是风磨铜就是黄铜中有金,经过精炼以后是不会长绣色。一般后仿的炉是红铜和紫铜这两种材质,而红铜和紫铜在唐宋时期已经是制作青铜器的盛行时期,而红铜和紫铜是会长绣色的。

不同宣德炉的款式,用途不同,以示尊卑,在几百年的时间中这些宣炉逐渐散佚流失了,目前我们看到的大多是明清代的仿品。清中期以前的是比较好的。另外炉底落款不同也有争论,更有误导,其中,宣德期间炉的落款,宣德中的“德”字,心上有一横为真品,后来模仿的都去掉一横,是因避讳年号,怕触犯皇威,被灭族。
宣德炉已经是一种金属工艺的普遍称谓,明晚期及清代都铸造过“宣德炉”,只要符合宣德炉的基本条件都可称为宣德炉。就如同“景泰蓝,”并不一定非是明代景泰年间铸造的。

宣德三年宫廷封炉不铸之后,当时的监造者将原来的工匠再集中起来,另行铸造。由于原料不足,风磨铜已经用完而不复出,铸工只能以黄杂铜代之,虽做工与以前一般极尽精致。形态更为多变,但铜质终于不及。同时底款有了变化。字数增多,为“大明宣德五年监工部官吴邦佐造”和“工部员外臣李澄德监造”等,楷款、篆款均有。
清末到民国,民间也有好几家专门铸伪宣德炉的店铺,当然此时的做工不再讲究,远远比不上明代的宣德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