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可军 | 宁海灯史

(0)

相关推荐

  • 中国蜡烛:传承了几千年的蜡烛文化,缘何被外国人加了个“洋”字?

    蜡烛记忆 关于蜡烛最早的记忆,莫过于在90年代,家里每当停电的时候,父亲就吩咐我,去小卖部买几根蜡烛.那时候的蜡烛五毛钱一根,洁白细长还散发着一股子的蜡香.忘不了的是,那些在烛光下写作业的场景,蜡烛火 ...

  • 一盏灯

    本文作者:高喜林 人类发现火,距今有几十万年了,自从有了火也就开始懂得了照明,懂得了照明也就逐渐发明了灯.自从有了灯,人们的学习.工作有了更充分的时间和更便利的条件,生活更加有了情调. 战国时期灯具 ...

  • 鲁北情思:灯明记

    山东省滨州市作家协会 文学作品展示平台 上世纪五十年代,刚刚获得解放的北方农村,到处充满生机和活力,但破旧的村容村貌还一时没有得到改变.冬日的夜晚,我家低矮的土屋子里,一盏焰光如豆的菜油灯放在迎门的桌 ...

  • 古人如何点灯

    自从发现了"钻木取火"这个大自然的奥秘,人类便结束了黑暗史.但是在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之前的千百年,中国古人又是怎样照明的呢? 古代百姓点油灯 点灯点的是何物?说起中国古代的照 ...

  • 应可军 | 宁海名人绝粮时故事

    FLO 宁海名人绝粮时故事 文/应可军 史载:孔子离开陈国到楚国,途经蔡国被围绝粮几乎致死.孔子离开陈国到楚国,陈国亲吴派害怕孔子辅佐楚昭王楚国更强大,便派说兵胁迫孔子改道,不让孔子去楚国.孔子在蔡国 ...

  • 应可军 | 宁海照相史话

    宁海照相史话 文/应可军 我们这玩地方文献的群体,对老照片的喜爱是难以言表的,可惜存世的老照片实在太少了.老照片作为一个建筑.一个人一段时期的特定影像记录,有着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特点,就算发展到今天 ...

  • 应可军 | 宁海棋文化

    宁海棋文化 文/应可军 可能你也经历过,童年,隨意在石板地用瓦爿块或粉笔画一个空心十字架,或在树下泥地用树枝划一个空心十字架,双方各拣选果核或小石子,就可布阵作战,金木水火土.棋逢对手,就可博弈各一个 ...

  • 应可军 | 宁海青云观(外二篇)

    宁海青云观 ----文/应可军----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 ...

  • 应可军 | 宁海育婴堂

    宁海育婴堂 文/应可军 育婴堂,宁海人俗称养育堂.育婴堂是收养弃婴的育婴组织,在特定的历史时代,育婴堂收养并救活了许多弃婴,其设立实为一桩善举.中国早有这方面的善举传统,如贫儿院.育婴堂等等,佛教中也 ...

  • 应可军 | 宁海古松漫谈

    宁海古松漫谈 文/应可军 陈毅总司令早就在诗中写出了松树的性格,他的名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就可以表现出松树那一种坚强的.勇敢的性格.所以,我便喜欢上了松树.这种情结来自于小 ...

  • 应可军 | 宁海棉麻史话

    宁海棉麻史话 文/应可军 我国最早出现的是麻.葛纺织,我国是麻的故乡,在元明两朝棉花栽培普遍推广以前,麻织品是平民百姓最主要的衣着材料.而棉纺织和棉花的人工栽培,首先是在我国华南.西南和西北边疆少数民 ...

  • 应可军 | 宁海蚕桑文化杂谈

    宁海蚕桑文化杂谈 文/应可军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古代希腊人.罗马人就称我国为"塞里斯",意即"丝国".罗马的大奴隶主们把我国运去的丝绸视为 ...

  • 应可军 | 宁海历史上的大虫乱

    宁海历史上的大虫乱 文/应可军 老虎,别称於菟,宁海俗称大虫,曾给宁海造成灾祸,即人们所说的"大虫乱":其时间之长.危害之深,几成一部血泪史.明万历四一年(1613),地理学家徐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