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解汉字 第二十九课 中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我们继续讲解汉字,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这一节我们学习中国的“中”字。

zhōng指事,甲骨文字形,中象旗杆,上下有旌旗和飘带,旗杆正中竖立。本义和本质意义都是指核心范围。在使用中的具体意义有:中心、当中、指一定范围内部适中的位置、与“外”相对(内、里面)、内心、内脏、半(中途);又泛指某个范围内:中间、居中、中等、合适、适当、不偏不倚、正、容易、可接受范围(成、行、好)等。特指宫禁之内,亦借指朝廷。后作为:中国、中国的本地人、居民或其后代的简称。读zhòng泛指达到特定范围:正对上、射中、正着目标、受到、遭到、言论达到了伤害他人的范围(造谣、中伤、)合于、符合、考取(录取)、充满等。

我们国家的名字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
“中”又是“中国”的简称。
我国历来以居中者为核心,最尊贵,最强大!
中国之“中”的最早意义就是最核心,最尊贵,最强大。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
铭文中的“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
“中国”指的是当时天下的中心洛阳。
在古代,“中国”没有作为正式的国名出现,
因为那时的王朝或政权,只有国号,而没有国名。
古人所说的“中国”是指“天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从夏、商、周开始到清代,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
例如汉朝,正式国号是“汉”,匈奴在与汉朝交往的官方文书中也称“汉”;
又如唐朝,正式国号是“唐”,
吐蕃、回纥、南诏、渤海等政权与唐会盟的盟文中称唐朝为“唐国”或“大唐国”,
日本则称中国为“唐土”。
其后如宋、辽、金、元、明、清各朝,国号分别为“宋”、“辽”、“金”、“元”、“明”、“清”,也不叫“中国”。
历史上“中国”更多是指政治和文化的核心区域。
但是,国家的政治核心范围随着历史发展不断迁移,
“中国”的政治地域概念也逐渐模糊。
在与周边不同文明,特别是游牧民族抗争过程中,
“中国”文化核心的概念则越来越明确。
近代,在与西方列强全面对抗中,区别中华与异邦差异,凝聚华夏民族的需求最终促使“中国”在辛亥革命之后成为正式的国名。
现在,“中国”已是中华民族组成的国家简称,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她代表了中华民族为主体,
中华文明为核心,
在华夏大地所凝聚起来的经济、政治、文化综合体。
在华夏文明里,“国家”主体并非政权,
而是以领土、人民和文化为主的综合。
我们说:中国有上下五千年历史。
并不是某个统治中国的政权延续了上下五千年。
而是中国作为一个以中原领土为基础,
炎黄子孙为主体,华夏文明为核心的综合体延续了上下五千年。
我们说“爱国”。
爱的是中华大地、炎黄子孙(中国人)和中华文明。
“爱中国”
指的是爱以华夏大地,炎黄子孙和中华文明为核心所组成的国家。
虽然现代政治学意义上的“国家”外延基本一致。
但是,“国家”在中国文化里的内涵和在西方文化的内涵截然不同。
西方的“国家”主要是政治含义:政府、领土和国民。
中国的“国家”主要是文化含义:领土,国民和文化。
虽然统治国家的权力机构——政府是组成国家的重要部分,
但在我们的历史里不管它如何变迁都不影响“中国”的主体。
83个王朝,559个帝王,不管如何更换,我们的国家还是那个国家。
治理国家的政府或王朝不过是国家的附庸,辅助这个国家正常运转。
而不是这个国家的主人或者主体。
一个政权不能辅助国家正常运作,我们就改朝换代建立新的 政权。
在中国历史上,政权走马观花,领土,人民和文化的核心范围始终保持不变。
“中国”的“中”早就不单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国”的意思,
而是指国家核心范围:领土、人民和文化。
所以,在中国,爱国自古至今都是光明正大名正言顺的,
因为我们爱的“中国”是:中华国土、炎黄子孙和华夏文明。
西方“国家”则不同。
西方的“国家”主要指政权——简单来说,就是强力统治机构。
西方国家的历史上:“国家”基本等同于以政府为代表的强力机构。
国民和文化完全依附在国家政府的强力机构之上。
强力机构衰落了,国民就转投他国;政权灭亡,其文化也后继无人。
所以,西方“爱国”就是爱强力机构。不爱国反而光明正大,名正言顺。
在中国,我们可以光明磊落地爱三皇五帝
——几千年前就生活在华夏大地的祖先。
让英国人爱几百年前生活在英伦半岛上的本地人就不尴不尬了。
我们可以自豪地爱周朝,汉朝,唐朝,宋朝,任何一个朝代。
德国人就不敢公开说:我爱二战前的纳粹德国。
生活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的人都可以无差别地和每一个中国人守望相助,
一方有难全国支援。
生活在美国的白人就放不下对美国有色人种的歧视,
同样地美国籍黑人也不会轻放下对美国白人的防备。
这才是“中国”的“中”区别于他国之所在——我们的国家上下五千年来有明确不变的核心:人与文化。
《尚书》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孔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孟子也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以人民为本,以文化为核心,始终是历代不变的观念。
虽然在执行中不免有各种偏差但最终都能拨乱反正,始终如一。
这就是国家层面的“中庸之道”:坚持最核心的正确认识,始终不变
这也是中国之所以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没有分裂成他国的根本。
近代,列强企图分裂瓜分中华。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而最终徒劳无功。
正是因为中国在国家层面的“中庸之道”深入每个中国人的骨髓,
自觉的爱国情怀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血液里。
“中庸”一词由孔子提出: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
孔子说:“以正确思想为核心指导实践所得到的心得体验(及再体验),是最理想的!人们缺乏这样的实践体验很长时间了!”
在后来的战国时期,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孔鲤的儿子。)对爷爷的“中庸”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他将“中庸”的概念提到世界观的高度。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他认为“中”就是宇宙万物变化发展的核心动力;
“和”是宇宙万物变化发展所依从的本质规律。
在“中”的核心动力推动下万物依照“和”的本质规律发展变化。
个人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由“中”与“和”推动。这就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一个人率性而为而符合天道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
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中庸》说: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这就是说,“中”是一个哲学概念,指对“正道”的认识。
用现代的话表述就是:正确的认识。
正确的认识,推动人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所以,确定了正确的思想认识就应该坚持不变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认识了真理就马上实践坚持,这就可以了!)
即便面临艰难困惑也要坚守不变。
——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任何时候都不会违背自己追求的人生价值,匆忙的时候如此,流离困顿的时候也如此。)
“中庸之道”一直受到历代圣贤的推崇。
可惜近百年来,由于西方科技发展的冲击,
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被人们误解甚深。
直到今天,不少人还会望文生义,
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
将“庸”理解为“平庸”。
把“中庸”理解为骑墙派的“墙头草哲学”、模棱两可的和稀泥、随意妥协的老好人、凡事不冒头不冒尖、无原则、左右逢源、滑头狡诈的处世之道等等。
更甚者,将中国人出现的各种负面思想和行为都归罪于“中庸”思想而大加批判。
却不知道正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正道直行,坚持不懈,造就了华夏几千年来多如繁星的圣贤才杰。
正是国家层面坚持“中庸之道”才能使中华沧桑尽历而青春永葆,始终维持着世界最大的领土,人口和经济规模。成为地球上最强大最有生命力的文明体。
现代人对“中”和“中庸”的误解一方面是近代西方科技强大而本国科技发展落后的背景下国人对本国文化自卑的心态还没有调整过来。
另一方面,是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而渐渐丢去本国优秀的思想文化。
每每看到这些情况,都不免让人痛心疾首。
“中”乃我国之名。名证而言顺。
可惜,不少国人连国名的来由与含义都一知半解。
就更不要说中国文化的其他方面了。
所以,我们潜心研究,从中华文化传承的基础,华夏文明的基因——汉字着手,
通过讲解汉字,向大家展示优秀的中华文化,
希望为文化的更好传承和发展增添一份力量。
“中”不是单是一个汉字,更是我们国家的名字。
“中”包含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由此引申的“中庸之道”更是历代圣贤所推崇的世界观。
今天,我们讲解“中”字,希望通过我们的讲解能给大家以启迪。
通过“中”字,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深厚含义,窥见中华文化的精彩内涵。
好,这一期就分享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0)

相关推荐

  • 【要准确理解邻国,不要耸人听闻,更不能无...

    [要准确理解邻国,不要耸人听闻,更不能无端"反韩"] #韩娱巨头:中国必须给韩流开门# 仔细看了李秀满的采访与相关新闻,这样转译到中文的国内新闻报道有意曲解了原意.原意是" ...

  • 正解汉字 第二十六课 仁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我们继续讲解汉字,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这一节我们学习"仁"字. 仁rén会意,从人,从二. 人,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无 ...

  • 正解汉字 第二十五课 务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我们继续讲解汉字,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这一节我们学习"务"字. 务wù形声,从力,敄(wù)声.从力,表示要致力于某事. ...

  • 正解汉字 第二十四课 孝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我们继续讲解汉字,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这一节我们学习"孝"字. 孝xiào形声,上半部分是"老"的省 ...

  • 正解汉字 第二十八课 省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我们继续讲解汉字,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这一节我们学习"省"字. 省xǐng从眉,从屮(chè).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 ...

  • 正解汉字 第二十二课 无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我们继续讲解汉字,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这一节我们学习"无"字. 现在我们用的"无"字有两个来源. 一 ...

  • 正解汉字 第十九课 也矣乎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我们继续讲解汉字,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这一节我们学习"也"."矣"."乎"三个语 ...

  • 正解汉字 第二十课 来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我们继续讲解汉字,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这一节我们学习"来"字. 来lái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麦子形. 本义:麦.小麦叫&q ...

  • 正解汉字 第十八课 亦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我们继续讲解汉字,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这一节我们学习"亦"字. 亦yì指事,甲骨文字形在一个人的两臂下方各加一点指事符号 ...

  • 正解汉字 第十五课 弟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我们继续讲解汉字,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这一节我们学习"弟"字. 弟dì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有绳索围绕于竖立着有杈的短木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