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读】清正廉洁的明右都御史王诰/赵大磊 王晓

王诰(公元1498--1557年),字公遇,号棠溪,明朝时期西平王寨保下里老王庄(今西平县谭店乡老王庄)人。

王诰一生清正廉洁,文韬武略,爱国恤民 ,深受嘉靖皇帝器重,称其“性蕴闳材,鉴精远,廉勤之誉,无间於祟卑练达之猷”。

王诰曾担任兵部左侍郎、都察院右都御史。明代以都察院为最高监察机关,都御史与六部尚书并称七卿,地位崇高。都御史职责专属纠察、弹劾百官,辩明冤枉,提督各道,是天子耳目风纪的部门。

王诰少年时在西平县城读私塾,聪明伶俐,不苟言笑,诗文过目能诵,遇事能敏捷化解。明正德己卯即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中举,明嘉靖癸未即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取得进士。

嘉靖六年(1527年),王诰升任右司副兼户部湖广司员外郎,第二年管理太仓库。太仓库是明朝官府设置的专门用以贮存赋税折银、籍没资财田产等财产物资的府库。这个职务在一般人看来可谓“肥差”,而王诰接任后,首先掌管度量粮食的斛,粮食的进入和调出都公平公正。对于弄虚作假、作奸犯科、徇私舞弊的人和事,一经发现,坚决予以彻底清查,严肃处理。这样就堵塞了跑冒滴漏的漏洞,杜绝了吃拿卡要的现象。年末除了上缴正常的赋税外,为国家结余白银二万多两。

不久,皇帝又让王诰主管皇宫内部的十座府库。王诰到任后,首先查清府库管理的积弊,核定库内物品的价格,完善制度,严格管理。王诰在官任上以身作则,廉洁奉公,后宫的宦官想尽办法拉拢利诱他,但王诰一概拒绝,对他们义正词严,使得这些宦官听到他的名字就十分害怕,不敢有丝毫非分之为,更不敢有所请托。

明朝设有养济院,类似于现在的敬老院,遍布全国,收养的都是“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和“贫穷无亲依靠,不能自存”者。凡进入养济院的老人,每月可以领取一定数量的米、布和柴薪银,这些财物都由太仓库拨付。

明朝廷很重视收养孤老方面的工作,仅京城一地赡养的老人就有7000多人。于是一些官员便利用职务的便利,在鳏寡孤独上打起了如意算盘,他们勾结在一起,虚列名字,编造数字,涂改账簿,暗中套取政府的财物,从而中饱私囊。

王诰在主管太仓库期间,工作兢兢业业,尤其是审查账簿,常常是事必躬亲,一丝不苟。他在查账时发现,京城中的养济院在申请领取财物时,弄虚作假,篡改数字,滥用冒领的上千人。于是据实上奏,取消了这些人的供养享受,并惩处了相关官员。仅此一项,每年就为国家省下八万多石的粮食。

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王诰升任兵部左侍郎、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漕运兼管淮南,提督江浙直福湖等处军务。在此期间,倭寇猖獗,所到之处烧杀抢掠,百姓流离失所,遍地哭声,震动朝野。

淮阳军备已经松驰懈怠很久,王诰立即采取整治措施,完善装备,操练士兵,并建立严格的监察制度,官兵人人都在监督之下。很快,这里便令行禁止,内外戒严。为严肃军纪,使军令严明,他还向皇上奏请旗牌,依旗牌来节制、调度兵马。

由于王诰治军赏罚分明、公正无私,诸将不敢违犯,人人奋勇当前。没过多久,江淮地区就平定了倭寇安定下来,漕运秩序也恢复正常。

为长治久安,王诰让士兵们和平时期种田,并减免租税,使该地区人民过上了一段和平安宁的生活。然而,王诰积劳成疾,又染上瘴气,于1557年冬天病逝,时年59岁。皇上听闻此讯,非常震惊遗憾,痛悼很久,御赐祭文和葬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