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礼乐话西周(十三)——礼乐昌明育文化(下)

(……接上一节)

4、乡学的酬酢之礼

'酬酢',原意为宾主互相敬酒,泛指交际应酬。虽然网上一度盛传西周严格禁酒(周公作《酒诰》,西周不再以酒器为陪葬品,改为列鼎),但实际上西周只在初年短暂禁过酒,而且禁酒的对象主要是平民,对贵族几乎没有约束力。

85.1中国古代饮酒礼仪-拜祭啐卒,主宾酬酢

进入成康之治后,天下粮食连年丰收,酒禁早就名存实亡。通过《仪礼·乡饮酒礼》可知,西周民间也可以喝酒,只是需要喝出仪式感。乡饮酒礼一般有六个环节:

一是谋宾、戒宾、陈设、迎宾之礼,即由主人与'乡大夫'商量客人的名次,一般定(主)宾一人,介(即陪客)一名以及众宾多人,并选定其中三人为众宾之长,然后亲自告知宾客,置办席次,催邀客人,最后与傧相[古时替主人接引宾客和赞礼的人,非婚礼专用]在乡学门外迎接,三揖三让之后,将他们迎进庠(即乡的学校)中大堂。

85.2古代祭祀饮宴图1

二是献宾之礼,即主人对宾客敬酒之礼。主人分别向宾、介和众宾敬酒,称 之为'献';然后宾客分别回敬主人,称之为'酢';最后主人自斟酒,劝宾客饮酒,称之为'酬'。

三是作乐,即在主人敬宾客之时, 在席间由乐工在堂上升歌并奏笙,所唱和所奏的歌、乐皆为《诗经·小雅》的内容。

四为旅酬,即主人派傧相劝客,然后宾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众宾,众宾之间再按长幼之序以长酬幼,称之为'旅酬',即由尊者酬卑者。

85.3古代祭祀饮宴图2

五为'无算爵'和'无算乐',即宾客升座之后,举爵畅饮,歌乐不断,直至尽兴而止。

六是送宾之礼,宴饮结束之后,乐工奏《陔夏》,主人送宾出门。次日,宾又前来拜谢,至此,整个乡饮酒礼方算结束。

(像不像现在的商务酒局?这么多年了,还是老祖宗那一套。)

85.4现代酒局饭局仍遵循古代宴饮的一些习俗和流程

这种在庠举行的饮酒之礼随后推广到其他场合,如在社礼和腊礼之后的集会宴饮之时,也用这种礼仪,在乡射礼举行之前也要行乡饮酒礼。随着国家统治的需要,这种礼在国都也推行开来,如国都里的大学--辟雍和泮宫,也可作为行礼的场所,而行礼的主人也变成了天子和诸侯。

在西周至春秋,天子、诸侯、卿大夫等为招待贵宾而行的隆重礼节--飨礼,可以视为是一种高级的乡饮酒礼。

85.5辟雍和泮宫-古代高级学府

三、三千威仪和刑措立法

在中国古代,'礼'并不只包括礼法、礼仪,还包括刑罚,并且是一种'大礼'。

《礼记·中庸》说:'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礼仪的内容包括《仪礼》中的士冠礼、乡饮酒礼等礼经纲目,还含三加礼、献宾礼等细节小目;而'威仪'则是指的'刑罚'。

85.6“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讲的都是礼

《左传·哀公三十一年》:'有威而可畏,谓之威;有仪而可象,谓之仪',可见'威仪'是为君者的威严和树立的仪范。西周以德治天下,以礼规范臣民,而规范的极致即为刑和罚。

周人称颂文王的德中就有'大国畏其力,小国怀其德'。这里的'德'是指礼仪规范,'力'是指刑和罚,故刑罚是礼仪规范的最高形式。

85.7夏代法律典籍《禹刑》

在礼乐架构中,礼是'德'的外在形式,以规范人们的行为,而对不守礼法的人则要用'重礼'--刑罚。《左传》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由此周之《九刑》与夏《禹刑》和商《汤刑》并列,同为中国刑法范典。

《尚书·吕刑》说西周之时有墨、劓、刖、宫、大辟等五刑,关于五刑的具体条文有三千多条,这就是'威仪三千'的威慑力来源。[《九刑》为周公所做,《吕刑》为周穆王时吕侯(亦称甫侯)所做,都是西周的重要法典]

85.8关于《吕刑》的研究著作

可见即便在'礼乐昌教化'的时代,刑法依然重要,甚至是'礼法'的核心内容,'人治'与'法制'相结合,才是理想的国家管理方式,可惜中国历史上很多时期'人治'占了上风。

四、礼乐制度下的西周乐舞

'礼乐相须为用',有礼的地方就一定要配以乐。西周的礼乐制度已经达到了礼乐不分家的地步,正所谓'礼之所及,乐必从之'。

《礼记·乐记》说:'乐由天作,礼以地制','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万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周公制礼作乐就是希望用礼别人,用乐和民,使整个西周社会既能尊卑有别,又能和睦相处。

85.9礼之所及,乐必从之

西周的'乐'包括乐德、乐语、乐舞以及乐理。《周礼·春官宗伯》记载大司乐的职责为:'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远人、以作动物。乃分乐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

这段描述涵盖了周代乐舞的基本内容、作用及其使用方法,是对西周乐舞的基本概述。其中'中、和、祗、庸、孝、友'为乐德,《礼记·乐记》说,乐舞和乐器只是乐的末节而非根本,其根本则为德。

85.10西周克钟

'乐由心生',乐是德的体现,故以不偏不倚的'中'、中节的'和'、庄敬的'祗'、恒常的'庸'、尊老的'孝'以及团结兄弟的'友',作为乐应体现的德。

'兴、道、讽、诵、言、语'是乐词的六种形式:托物言志为'兴',直言其事为'道',微言刺讥为'讽',以声节之为'诵',发端为'言',答复为'语'。

85.11木雕漆绘鸳鸯盒乐舞图-西周

'六舞'是颂扬六代圣王的舞蹈:《云门》和《大卷》是歌颂黄帝的乐舞,象征他的德行像日出云卷一样;《大咸》也叫《咸池》是歌颂尧的乐舞,象征他的德无所不施;《大韶》是颂扬舜的乐舞,表示他能够继承尧的圣德;《大夏》是歌颂大禹的乐舞,表示他的德能光大中国;《大濩》是歌颂商汤的乐舞,表示他的德使天下皆得其所;《大武》是歌颂武王的乐舞,表示其德能成就武功。

乐舞又分为文舞和武舞,执盾牌而舞的'干舞'与执斧钺而舞的'戚舞'皆为武舞;执长尾雉羽毛而舞的'羽舞'和执牦牛尾而舞的'牦舞'同为文舞,以象征百兽率舞。此外根据《周礼》记载还有持五彩缯而舞的'帗[fú]舞',以五彩为羽象征凤凰来仪的'皇舞'以及仿效四夷来朝拜周王的'人舞'。

85.12西周晚期龙文镈[bó]

'六律'指由黄钟等六种乐器演奏的节律,称为阳律;'六同'指大吕等六种乐器演奏的节律,称为'吕律'或'阴律',阳律与阴律合称为十二律。

'五声'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八音'指金(钟)、石(磐)、丝(弦)、竹(管)、匏(笙)、土(埙)、革(鼓)、木(柷)八种乐器。可以说礼乐制度的诞生,奠定了中国古代音乐的格局。

85.13宫商角徵羽对影五线谱

周的统治者认为,音乐在郊庙前演奏可以致鬼神,赐给诸侯可以和万邦,用在乡射可以谐万民,用在燕饮飨食时可以安宾客,用在四方诸侯方国来朝时可以愉悦远方的客人,还能使鸟兽也一起欢歌乐舞。可见乐的功用非凡,既可以祭祀天人鬼神,又可以合同万民,愉悦宾客、远人,使一切在礼制之下,又可以各得其所。

85.14古代乐器葫芦笙

礼以祭礼为重,乐亦如此,而且根据祭祀对象的不同要用不同的乐。《周礼》记载:'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乃奏大蔟,歌应钟,舞《咸池》,以祭地祇;乃奏姑洗,歌南吕,舞《大韶》,以祀四望;乃奏蕤宾,歌函钟,……'

85.15古代乐器陶勋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除了祭礼用乐之外,具有军事演习性质的射礼也用乐,且根据级别不同而用不同的乐。

此外,乡饮酒礼和燕礼也要用乐。根据《仪礼·乡饮酒礼》记载,乡饮酒礼所作的乐分为升歌、笙奏、间歌、合乐四个部分:

85.16贵族礼宴程序繁复规模宏大

主人向宾客敬酒之后,乐工四人(一般是鼓瑟两人,歌唱两人)升堂,在堂上歌唱《诗经·小雅》的《鹿鸣》、《四牡》和《皇皇者华》,用笙伴奏,所以叫升歌。

歌唱结束,吹笙者退到堂下,吹奏《小雅》的《南陔》、《白华》和《华黎》,称之为'笙奏'。

85.17周代音乐故事1-滥竽充数

然后是堂上歌唱和堂下笙奏交替进行,称之为'间歌':先歌唱《小雅》的《鱼丽》,次奏笙奏《由庚》;再歌唱《南有嘉鱼》,次奏《崇丘》;又歌唱《南山有台》,次奏《由仪》。

最后是升歌和笙奏相和,奏唱《周南》的《关雎》、《葛覃》、《巻耳》,以及《召南》的《鹊巢》、《采蘩》、《采蘋》。

85.18古代宴会的乐舞在明清时被戏曲所代替

燕礼是诸侯宴请大夫或贵宾的礼仪,虽然用于诸侯之家,但重在娱乐性,不是大礼,所以用的乐与乡饮酒礼相同。

西周'乐'是从属于'礼'的制度,也是等级社会的标志。不同等级的贵族所用的乐也有严格要求,如乐舞规定天子用'八佾'[yì], 诸公为六佾,诸侯、士依次递减。

'佾'古时乐舞的行列,一行为八人,称为一佾,天子八俏即六十四人。到东周时,礼崩乐坏,诸侯大夫僭越礼制的事常有发生,如鲁国季氏本应该只用四佾,而僭礼用了天子的八佾。于是有了孔子那句著名的'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85.18周代音乐故事2-是可忍,孰不可忍

除了乐舞人数有规定外,乐器的使用也有严格规定:天子'宫县'是在四面都悬挂乐器;诸侯'轩县'悬三面,去掉南面以避王;大夫'判县'又去掉北面,悬左右两面;士'特县'只挂东面或阶间悬挂。['县'通'悬',古代钟磬等乐器悬挂在架上,其形制因用乐者身份地位不同而有别。]

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墓葬中的乐器陈列情况和《周礼》所说相同:墓室的西南两壁悬挂着编钟,北面悬挂着编磬,正是诸侯'轩县'的实例。

85.19战国曾侯乙墓轩县及乐器

周礼的诞生,在当时来讲,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使整个社会从巫术(原始宗教)走向礼治(人治)。礼讲稳定,乐讲和谐,周公制礼作乐,使中国社会不仅长期稳定,而且充满了和谐之美 。

西周之世,乐与礼都是等级身份的象征,又是和同万物的至德之音,富有深意。而到了春秋以后,随着礼崩乐坏,民间出现的郑、卫的新乐,因其行伍杂乱,奸声淫溺,男女混杂,尊卑不分,所以被君子称为'靡靡之音'。

85.20周代音乐故事3-靡靡之音

综上所述:西周以分封建国,以宗法立家,以礼乐化成天下,奠定了中国礼乐文化的基调。

周公是中华礼乐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代表者和开创者。从西周至春秋的三百年间,华夏大地的诸侯国均奉行礼乐制度,继承和发扬着西周的文化传统,虽然到战国以后'礼崩乐坏',但礼乐制度对中国后世政治与社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85.21儒家典籍多数源自周代礼乐

周公所遗留的政治、文化遗产是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主要来源。《诗》、《书》、《礼》、《易》、《乐》都是建立在西周礼乐制度上的文化典籍。在中国古代,一直将周孔并称,既表明周公与孔子一脉相承的联系,又充分显示出周公在中国享有的重要文化地位。

周礼也被后人衍生到政治体制和设官分职上,成为一整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在历代王朝中都发挥了规范社会秩序和国人行为活动的作用。

85.22锦绣中华,礼仪之邦

在今天,礼乐制度的影响力仍随时随地可见,经过国人'去芜存菁、去伪存真'地不断提炼和升华,礼乐依然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风习俗的核心。礼乐于人重在养心,礼乐于社会重在秩序,礼乐制度对于当今社会,依然有教育和引导人们行为规范的作用。

我们应秉承礼乐思想精髓,内外兼修,以礼交友,以信待人,遵纪守法,谦诚礼让,共建和谐社会,共襄中华复兴大业,相信中华礼乐制度在未来必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0)

相关推荐

  • 流传4500年“礼乐文明”的代表 箫韶乐舞

    山东曲阜孔庙恢复祭孔活动已经有四分之一世纪了.每次祭孔大典上,祭孔乐舞都是最华彩的篇章.然而,在观赏祭孔时,新奇过后,人们往往感到不解与困惑:这是什么?从哪里来的?表达的什么意思?因缘际会,多年参与祭 ...

  •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三)——礼乐昌明育文化(上)

    如果说'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的立国之本(政治制度),'井田制'是西周的安民之本(经济制度),那么礼乐制就是西周的文化之本(文化制度). 84.1礼乐制为西周各项政治制度服务 礼乐源自先民的祭祀活 ...

  • 封建礼乐话西周(二)——周族文武定天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率联军于朝歌郊外的牧野一举击溃商军,并于次日攻下朝歌,国祚绵延五百多年,曾经十分强大的殷商帝国颓然倒下,从此开启了周朝八百年王朝. 73.1牧野之战-决定商周命运的一战 探 ...

  • 封建礼乐话西周(九)——夷暴厉贪同共和

    西周在国初武成康三王的持续努力下,创造了'成康盛世':又经历了五位守成之君昭.穆.共.懿.孝,国力虽衰.但余威仍在:却在第九位周天子夷王手中走向衰落的快车道. 80.1<玉帛之路--穆天子西巡& ...

  •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一)——烽火诸侯别长安

    昙花一现的'宣王中兴'后,西周迎来了王朝的最后一位天子.由于宣王后期不修政事.穷兵黩武,沉重的兵役和徭役增加了平民的负担,加剧了阶级矛盾,所以周幽王即位后,面临着比历代周王更加艰难的政治局面和经济状况 ...

  •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四)——西周的政体官制

    政治体制是指以国家政权组织为中心的,各种具体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规范的总和.就是使国家机器能正常运转所采取的组织形式.权限划分.工作方式等具体制度和规范. 86.1西周等级制度下各层级的主要社会作用 西 ...

  •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五)——西周的农业生产

    夏商周三代的经济模式,虽然都是以农业为主,但夏代有一定的游牧.渔猎性质,商代则有较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直到西周将井田制度化,中国才真正确立了以农业生产为本的经济模式. 88.1中国先秦时期--夏商周 ...

  •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七)——西周的军事国防

    中国古代每一次朝代更替都会经历血与火的考验,所以每一个新生王朝手中都会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西周亦是如此.作为天下共主,周王室必须拥有足以震慑全部诸侯国的军事力量,那么西周军队是如何运作才能达到这样的效 ...

  • “周人尊礼尚施”,从礼与乐看西周宗法礼乐制的构建

    礼乐在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体系当中,占据着独一无二的地位."礼乐"作为传统文化体系中的核心要素,影响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传承.在礼乐制度的构建过程中,有许多人为之付出了毕生精力, ...

  • 糖尿病治疗的3.0时代:从黑暗蒙昧到科学昌明,从沮丧担忧到安枕而卧

    来源: 珠医内分泌科 糖尿病治疗的0.0时代--黑暗时代 公元前1550年,古埃及已经有记载关于糖尿病的多饮多尿症状. 中国古代把糖尿病称为"消渴病",公元前400年,中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