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唐诗】学习第四十天: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一、主题唐诗

秋兴八首1(其一)

【唐】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2,

巫山巫峡气萧森3。

江间波浪兼天涌4,

塞上风云接地阴5。

丛菊两开他日泪6,

孤舟一系故园心7。

寒衣处处催刀尺8,

白帝城高急暮砧9。

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10,每依北斗望京华11。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12。

画省香炉违伏枕13,山楼粉堞隐悲笳14。

请看石上藤萝月15,已映洲前芦荻花。

其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16。

信宿渔人还泛泛17,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18,刘向传经心事违19。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20。

其四

闻道长安似弈棋21,百年世事不胜悲22。

王侯第宅皆新主23,文武衣冠异昔时24。

直北关山金鼓振25,征西车马羽书驰26。

鱼龙寂寞秋江冷27,故国平居有所思28。

其五

蓬莱宫阙对南山29,承露金茎霄汉间30。

西望瑶池降王母31,东来紫气满函关32。

云移雉尾开宫扇33,日绕龙鳞识圣颜34。

一卧沧江惊岁晚35,几回青琐点朝班36。

其六

瞿塘峡口曲江头37,万里风烟接素秋38。

花萼夹城通御气39,芙蓉小苑入边愁40。

珠帘绣柱围黄鹄41,锦缆牙墙起白鸥42。

回首可怜歌舞地43,秦中自古帝王州44。

其七

昆明池水汉时功45,武帝旌旗在眼中46。

织女机丝虚夜月47,石鲸鳞甲动秋风48。

波漂菰米沉云黑49,露冷莲房坠粉红50。

关塞极天惟鸟道51,江湖满地一渔翁52。

其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53,紫阁峰阴入渼陂54。

香稻啄馀鹦鹉粒55,碧梧栖老凤凰枝56。

佳人拾翠春相问57,仙侣同舟晚更移58。

彩笔昔曾干气象59,白头吟望苦低垂60。

二、句词注释

  1. 秋兴(xìng):因感秋而寄兴。

  2. 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3. 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萧森:萧瑟阴森。

  4. 江:长江。兼天涌:波浪滔天。

  5. 塞:关隘险要之地,此指夔州。接地阴:风云盖地。“接地”又作“匝地”。

  6. 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7. 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8. 催刀尺:指赶裁冬衣。“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9. 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10. 夔(kuí)府:唐置夔州,州治在奉节,为府署所在,故称。

  11. 京华:指长安。

  12. 槎:木筏。

  13. 画省:指尚书省。

  14. 山楼:白帝城楼。粉堞(dié):城上涂白色的女墙。笳:古代军中号角,其声悲壮。

  15. 请看:言外兼有时光迅速之感。

  16. 翠微:青山。

  17. 信宿:再宿。

  18. 匡衡:字雅圭,汉朝人。抗疏:指臣子对于君命或廷议有所抵制,上疏极谏。

  19. 刘向:字子政,汉朝经学家。

  20. 轻肥:即轻裘肥马。《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21. 闻道:听说。杜甫因离开京城日久,于朝廷政局的变化,不便直言,故云“闻道”。似弈棋:是说长安政局像下棋一样反复变化,局势不明。

  22. 百年:指代一生。此二句是杜甫感叹自身所经历的时局变化,像下棋一样反复无定,令人伤悲。

  23. 第宅:府第、住宅。新主:新的主人。

  24. 异昔时:指与旧日不同。此二句感慨今昔盛衰之种种变化,悲叹自己去京之后,朝官又换一拨。

  25. 北:正北,指与北边回纥之间的战事。金鼓振:指有战事,金鼓为军中以明号令之物。

  26. 征西:指与西边吐蕃之间的战事。羽书:即羽檄,插着羽毛的军用紧急公文。驰:形容紧急。此二句谓西北吐蕃、回纥侵扰,边患不止,战乱频繁。

  27. 鱼龙:泛指水族。寂寞:指入秋之后,水族潜伏,不在波面活动。《水经注》:“鱼龙以秋冬为夜。”相传龙以秋为夜,秋分之后,潜于深渊。

  28. 故国:指长安。平居:指平素之所居。末二句是说在夔州秋日思念旧日长安平居生活。

  29. 蓬莱宫阙:指大明宫。蓬莱,汉宫名。唐高宗龙朔二年(662),重修大明宫,改名蓬莱宫。南山:即终南山。

  30. 承露金茎:指仙人承露盘下的铜柱。汉武帝在建章宫之西神明台上建仙人承露盘。唐代无承露盘,此乃以汉喻唐。霄汉间:高入云霄,形容承露金茎极高。

  31. 瑶池:神话传说中女神西王母的住地,在昆仑山。降王母:《穆天子传》等书记载有周穆王登昆仑山会西王母的传说。《汉武内传》则说西王母曾于某年七月七日飞降汉宫。

  32. 东来紫气:用老子自洛阳入函谷关事。《列仙传》记载,老子西游至函谷关,关尹喜登楼而望,见东极有紫气西迈,知有圣人过函谷关,后来果然见老子乘青牛车经过。函关:即函谷关。此二句借用典故极写都城长安城宫殿的宏伟气象。

  33. 云移:指宫扇云彩般地分开。雉尾:指雉尾扇,用雉尾编成,是帝王仪仗的一种。唐玄宗开元年间,萧嵩上疏建议,皇帝每月朔、望日受朝于宣政殿,上座前,用羽扇障合,俯仰升降,不令众人看见,等到坐定之后,方令人撤去羽扇。后来定为朝仪。

  34. 日绕龙鳞:形容皇帝衮袍上所绣的龙纹光彩夺目,如日光缭绕。圣颜:天子的容貌。这二句意谓宫扇云彩般地分开,在威严的朝见仪式中,自己曾亲见过皇帝的容颜。

  35. 一:一自,自从。卧沧江:指卧病夔州。岁晚:岁末,切诗题之“秋”字,兼伤年华老大。

  36. 几回:言立朝时间之短,只不过几回而已。青琐:汉未央宫门名,门饰以青色,镂以连环花纹。后亦借指宫门。点朝班:指上朝时,殿上依班次点名传呼百官朝见天子。

  37. 瞿塘峡:峡名,三峡之一,在夔州东,为三峡门户。曲江:在长安之南,名胜之地。

  38. 万里风烟:指夔州与长安相隔万里之遥。素秋:古人以秋属西方,其色白,故称素秋。

  39. 花萼:即花萼相辉楼,在长安南内兴庆宫西南隅。夹城:复道。据《长安志》记载,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从大明宫依城修筑复道,经通化门,达南内兴庆宫,直至曲江芙蓉园。通御气:此复道因系方便天子游赏而修,故曰“通御气”。

  40. 芙蓉小苑:即芙蓉园,也称南苑,在曲江西南。入边愁:传来边地战乱的消息。唐玄宗常住兴庆宫,常和妃子们一起游览芙蓉园。史载,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唐玄宗在逃往四川之前,曾登兴庆宫花萼楼饮酒,四顾凄怆。

  41. 珠帘绣柱:指曲江行宫别院的楼亭建筑,极写其富丽华美。黄鹄:鸟名,即天鹅。《汉书·昭帝纪》:“始元元年(前86)春,黄鹄下建章宫太液池中。”此句是说因曲江宫殿林立,池苑有黄鹄之类的珍禽。

  42. 锦缆牙樯:指曲江中装饰华美的游船。锦缆,彩丝做的船索。牙樯,用象牙装饰的桅杆。此句说曲江上舟楫往来不息,水鸟时被惊飞。

  43. 歌舞地:指曲江池苑。此句是说昔日繁华的歌舞之地曲江,如今屡遭兵灾,荒凉寂寞,令人不堪回首。

  44. 秦中:此处借指长安。帝王州:帝王建都之地。

  45. 昆明池:遗址在今西安市西南斗门镇一带,汉武帝所建。《汉书·武帝纪》载元狩三年(前120)在长安仿昆明滇池而凿昆明池,以习水战。

  46. 武帝:汉武帝,亦代指唐玄宗。唐玄宗为攻打南诏,曾在昆明池演习水兵。旌旗:指楼船上的军旗。

  47. 织女:指汉代昆明池西岸的织女石像,俗称石婆。《三辅黄图》卷四引《关辅古语》曰:“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以象天河。”在今斗门镇东南的北常家庄附近有一小庙,俗称石婆庙。中有石雕像一尊,即汉代的昆明池的织女像。机丝:织机及机上之丝。虚夜月:空对着一天明月。

  48. 石鲸:指昆明池中的石刻鲸鱼。《三辅黄图》卷四引《三辅故事》曰:“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鲸,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每至雷雨。常鸣吼。鬣尾皆动。”汉代石鲸今尚在,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49. 菰(gū):即茭白,一种草本植物,生浅水中,叶似芦苇,根茎可食。秋天结实,皮黑褐色,状如米,故称菰米,又名雕胡米。此句是说菰米漂浮在昆明池面,菰影倒映在水中,望过去黑压压一片,像乌云一样浓密。

  50. 莲房:即莲蓬。坠粉红:指秋季莲蓬成熟,花瓣片片坠落。中二联刻画昆明池晚秋荒凉萧瑟之景。

  51. 关塞:此指夔州山川。极天:指极高。唯鸟道:形容道路高峻险要,只有飞鸟可通。此句指从夔州北望长安,所见惟有崇山峻岭,恨身无双翼,不能飞越。

  52. 江湖满地:指漂泊江湖,苦无归宿。渔翁:杜甫自比。

  53. 昆吾:汉武帝上林苑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汉书·扬雄传》:“武帝广开上林,东南至宜春、鼎湖、昆吾。”御宿:即御宿川,又称樊川,在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杜曲至韦曲一带。《三辅黄图》卷四:“御宿苑,在长安城南御宿川中。汉武帝为离宫别院,禁御人不得入。往来游观,止宿其中,故曰御宿。”逶迤:道路曲折的样子。

  54. 紫阁峰:终南山峰名,在今陕西户县东南。阴:山之北、水之南,称阴。渼(měi)陂(bēi):水名,在今陕西户县西,唐时风景名胜之地。陂,池塘湖泊。紫阁峰在渼陂之南,陂中可以看到紫阁峰秀美的倒影。

  55. “香稻”句:即使是剩下的香稻粒,也是鹦鹉吃剩下的。此句为倒装语序。

  56. “碧梧”句:即使碧梧枝老,也是凤凰所栖。同上句一样,是倒装语序。此二句写渼陂物产之美,其中满是珍禽异树。

  57. 拾翠:拾取翠鸟的羽毛。相问:赠送礼物,以示情意。

  58. 仙侣:指春游之伴侣,“仙”字形容其美好。晚更移:指天色已晚,尚要移船他处,以尽游赏之兴。

  59. 彩笔:五彩之笔,喻指华美艳丽的文笔。《南史·江淹传》:“又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干气象:谓自己的诗描绘尽了大自然的气势景象。一说指“帝王气象”,具体指自己于天宝十载(751)上《三大礼赋》得唐玄宗赞赏事。

  60. 白头:指年老。望:望京华。

三、白话译文

寒露凋伤了枫树林,巫山巫峡的气象萧瑟阴森。

江间的波浪连天涌起,塞上的风云接地阴沉。

丛菊两度开放忆往昔感伤落泪,孤舟系在江岸像系在我思念故园之心。

赶制寒衣家家在动用刀尺,白帝城高处听到夜晚捣衣的砧音。

四、创作背景

《秋兴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当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在非常寂寞抑郁的心境下创作了这组诗。

五、文学欣赏

《秋兴八首》这组诗,融铸了夔州萧条的秋色,清凄的秋声,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它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一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秋兴八首》的结构,从全诗来说,可分两部,而以第四首为过渡。前三首详夔州而略长安,后五首详长安而略夔州;前三首由夔州而思及长安,后五首则由思长安而归结到夔州;前三首由现实引发回忆,后五首则由回忆回到现实。至于各首之间,则亦首尾相衔,有一定次第,不能移易,八首只如一首。八首诗,章法缜密严整,脉络分明,不宜拆开,亦不可颠倒。从整体看,从诗人身在的夔州,联想到长安;由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满目萧条景色而引起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叹;以对长安盛世胜事的追忆而归结到诗人现实的孤寂处境、今昔对比的哀愁。这种忧思不能看作是杜甫一时一地的偶然触发,而是自经丧乱以来,他忧国伤时感情的集中表现。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作为,其中曲折,诗人不忍明言,也不能尽言。这就是他所以望长安,写长安,婉转低回,反复慨叹的道理。

这八首诗内容连贯。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这一首开门见山,抒情写景,波澜壮阔,感情强烈。诗意落实在“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上,下启第二、三首。第二首写诗人身在孤城,从落日的黄昏坐到深宵,翘首北望,长夜不寐,上应第一首。最后两句,侧重写自己已近暮年,兵戈不息,卧病秋江的寂寞,以及身在剑南,心怀渭北,“每依北斗望京华”,表现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第三首写晨曦中的夔府,是第二首的延伸。诗人日日独坐江楼,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作者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面临种种矛盾,深深感叹自己一生的事与愿违。第四首是组诗的前后过渡。前三首诗的忧郁不安步步紧逼,至此才揭示它们的中心内容,接触到“每依北斗望京华”的核心:长安象“弈棋”一样彼争此夺,反复不定。人事的更变,纲纪的崩坏,以及回纥、吐蕃的连年进犯,这一切使诗人深感国运大非昔比。对杜甫说来,长安不是个抽象的地理概念,他在这唐代的政治中心住过整整十年,深深印在心上的有依恋,有爱慕,有欢笑,也有到处“潜悲辛”的苦闷。当此国家残破、秋江清冷、个人孤独之际,所熟悉的长安景象,一一浮现眼前。“故国平居有所思”一句挑出以下四首。第五首,描绘长安宫殿的巍峨壮丽,早朝场面的庄严肃穆,以及自己曾得“识圣颜”至今引为欣慰的回忆。值此沧江病卧,岁晚秋深,更加触动他的忧国之情。第六首怀想昔日帝王歌舞游宴之地曲江的繁华。帝王佚乐游宴引来了无穷的“边愁”,清歌曼舞,断送了“自古帝王州”,在无限惋惜之中,隐含斥责之意。第七首忆及长安的昆明池,展示唐朝当年国力昌盛、景物壮丽和物产富饶的盛景。第八首表现了诗人当年在昆吾、御宿、渼陂春日郊游的诗意豪情。“彩笔昔曾干气象”,更是深刻难忘的印象。

八首诗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正如一个大型抒情乐曲有八个乐章一样。这个抒情曲以忧念国家兴衰的爱国思想为主题,以夔府的秋日萧瑟,诗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飘零,特别是关切祖国安危的沉重心情作为基调。其间穿插有轻快欢乐的抒情,如“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有壮丽飞动、充满豪情的描绘,如对长安宫阙、昆明池水的追述;有表现慷慨悲愤情绪的,如“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有极为沉郁低回的咏叹,如“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白头吟望苦低垂”等。就以表现诗人孤独和不安的情绪而言,其色调也不尽相同。“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以豪迈、宏阔写哀愁;“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以清丽、宁静写“剪不断、理还乱”的不平静的心绪。总之,八首中的每一首都以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基调的思想情绪。它们每一首在八首中又是互相支撑,构成了整体。这样不仅使整个抒情曲错综、丰富,而且抑扬顿挫,有开有阖,突出地表现了主题。

《秋兴八首》中,杜甫除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外,反复运用了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把读者引入诗的境界中去。组诗的纲目是由夔府望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组诗的枢纽是“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瞿塘峡口到曲江头,相去遥远,诗中以“接”字,把客蜀望京,抚今追昔,忧邦国安危……种种复杂感情交织成一个深厚壮阔的艺术境界。第一首从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四处砧声所打断。这中间有从夔府到长安,又从长安回到夔府的往复。第二首,由夔府孤城按着北斗星的方位遥望长安,听峡中猿啼,想到“画省香炉”。这是两次往复。联翩的回忆,又被夔府古城的悲笳所唤醒。这是第三次往复。第三首虽然主要在抒发悒郁不平,但诗中有“五陵衣马自轻肥”,仍然有夔府到长安的往复。第四、五首,一写长安十数年来的动乱,一写长安宫阙之盛况,都是先从对长安的回忆开始,在最后两句回到夔府。第六首,从瞿塘峡口到曲江头,从目前的万里风烟,想到过去的歌舞繁华。第七首怀想昆明池水盛唐武功,回到目前“关塞极天惟鸟道”的冷落。第八首,从长安的“昆吾御宿”回到“白头吟望”的现实,都是往复。循环往复是《秋兴八首》的基本表现方式,也是它的特色。不论从夔府写到长安,还是从追忆长安而归结到夔府,从不同的角度,层层加深,不仅毫无重复之感,还起了加深感情,增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真可以说是“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赠郑谏议十韵》)了。

情景的和谐统一,是抒情诗里一个异常重要的方面。《秋兴八首》可说是一个极好的范例。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接下。波浪滔天,风云匝地,秋天萧森之气充塞于巫山巫峡之中。我们感到这两句形象有力,内容丰富,意境开阔。诗人不是简单地再现他的眼见耳闻,也不是简单地描摹江流湍急、塞上风云、三峡秋深的外貌特征,诗人捕捉到它们内在的精神,而赋予江水、风云某种性格。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勃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易无常和臲硊不安的前途。两句诗把峡谷的深秋,诗人个人身世以及国家丧乱都包括在里面。这种既掌握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人生经验中最深刻的感情融会进去,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景物就有了生命,而作者企图表现的感情也就有所附丽。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语简而意繁,心情苦闷而意境开阔(意指不局促,不狭窄)。苏轼曾说:“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确实是有见识、有经验之谈。

杜甫住在成都时,在《江村》里说“自去自来堂上燕”,从栖居草堂的燕子的自去自来,表现诗人所在的江村长夏环境的幽静,显示了诗人漂泊后,初获暂时安定生活时自在舒展的心情。在《秋兴八首》第三首里,同样是燕飞,诗人却说:“清秋燕子故飞飞。”诗人日日江楼独坐,百无聊赖中看着燕子的上下翩翩,燕之辞归,好像故意奚落诗人的不能归,所以说它故意飞来绕去。一个“故”字,表现出诗人心烦意乱下的着恼之情。又如“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瞿塘峡在夔府东,临近诗人所在之地,曲江在长安东南,是所思之地。黄生《杜诗说》:“二句分明在此地思彼地耳,却只写景。杜诗至化处,景即情也”,不失为精到语。至如“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的意在言外;“鱼龙寂寞秋江冷”的写秋景兼自喻;“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的纯是写景,情也在其中。这种情景交融的例子,八首中处处皆是。

前面所说的情景交融,是指情景一致,有力地揭示诗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此外,杜甫善于运用壮丽、华美的字和词表现深沉的忧伤。《秋兴八首》里,把长安昔日的繁华昌盛描绘得那么气象万千,充满了豪情,诗人早年的欢愉说起来那么快慰、兴奋。对长安的一些描写,不仅与回忆中的心情相适应,也与诗人现实的苍凉感情成为统一不可分割、互相衬托的整体。这更有助读者体会到诗人在国家残破、个人暮年漂泊时极大的忧伤和抑郁。诗人愈是以满腔热情歌唱往昔,愈使人感受到诗人虽老衰而忧国之情弥深,其“无力正乾坤”的痛苦也越重。

《秋兴八首》中,交织着深秋的冷落荒凉、心情的寂寞凄楚和国家的衰败残破。按通常的写法,总要多用一些清、凄、残、苦等字眼。然而杜甫在这组诗里,反而更多地使用了绚烂、华丽的字和词来写秋天的哀愁。乍看起来似和诗的意境截然不同,但它们在诗人巧妙的驱遣下,却更有力地烘托出深秋景物的萧条和心情的苍凉。如“蓬莱宫阙”、“瑶池”、“紫气”、“云移雉尾”、“日绕龙鳞”、“珠帘绣柱”、“锦缆牙樯”、“武帝旌旗”、“织女机丝”、“佳人拾翠”、“仙侣同舟”……都能引起美丽的联想,透过字句,泛出绚丽的光彩。可是在杜甫的笔下,这些词被用来衬托荒凉和寂寞,用字之勇,出于常情之外,而意境之深,又使人感到无处不在常情之中。这种不协调的协调,不统一的统一,不但丝毫无损于形象和意境的完整,而且往往比用协调的字句来写,能产生更强烈的艺术效果。正如用“笑”写悲远比用“泪”写悲要困难得多,可是如果写得好,就把思想感情表现得更为深刻有力。刘勰在《文心雕龙》的《丽辞》篇中讲到对偶时,曾指出“反对”较“正对”为优。其优越正在于“理殊趣合”,取得相反相成、加深意趣、丰富内容的积极作用。运用豪华的字句、场面表现哀愁、苦闷,同样是“理殊趣合”,也可以说是情景在更高的基础上的交融。其间的和谐,也是在更深刻、更复杂的矛盾情绪下的统一。

有人以为杜甫入蜀后,诗歌不再有前期那样大气磅礴、浓烈炽人的感情。其实,诗人在这时期并没消沉,只是生活处境不同,思想感情更复杂、更深沉了。而在艺术表现方面,经长期生活的锻炼和创作经验的积累,比起前期有进一步的提高或丰富,《秋兴八首》就是明证。

六、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七、蒙曼讲析

朋友们,大家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今天跟大家分享杜甫的《秋兴八首》中的第一首《玉露凋伤枫树林》: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先说题目,所谓“秋兴”就是感秋生情,因秋寄兴。寄什么兴呢?国残家破,书剑飘零,杜甫非常不幸,赶上了“安史之乱”。在战乱之中他辗转到了四川,好不容易看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他以为自己可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没想到“安史之乱”的结束并不是天下太平的开始,而是一系列新动乱的开始。唐朝复兴的梦破灭了,杜甫回家的梦也破灭了。直到大历元年,也就是公元766年,“安史之乱”结束三年之后,他还漂泊在夔州,也就是今天重庆的奉节。就在这个地方,他写下了《秋兴八首》。这不是一首诗,而是一组诗嘛,从诗人当时所在的夔州,一直写到诗人念兹在兹的唐都长安。感时伤逝,抚今追昔,像八个乐章一样,既独立成篇,又连环相扣,共同组成了一支气势磅礴的交响曲,寄托着老杜晚年最深挚的感情。我们选的这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开篇之作,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那他是怎么写的呢?先看首联: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所谓“玉露”啊,其实就是秋天的白露。露白霜重,红叶满山,整个巫山巫峡都笼罩在一片肃杀之气中。一开篇就是一幅大全景啊!从哪看到的大全景啊?从诗人所在的夔州城。夔州城俯瞰巫山巫峡,高山深谷之间层林尽染。这个景致好不好?好不好要看心情。同样是深秋,同样是红叶,毛主席写《沁园春·长沙》,那就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那是因为当时是1925年,大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毛主席时年三十二岁,还是翩翩少年,所以他看红叶会感觉到热情。但是杜甫不一样,大历元年,杜甫已经年过半百,一生飘零,百病缠身,在他眼里,满山红叶就只剩下凋零之感,深山幽谷之间更觉肃杀之气。

一开篇就是满纸秋气,感情是低沉的,但是低沉归低沉,这一联写得美不美?又真美,美在哪儿呢?美在颜色,玉露是白的,枫叶是红的,搭配起来,是一种深沉的绚烂。那还美在哪儿?美在气象,巫山巫峡尽收眼底。这一联诗放在那就好像一幅泼墨山水,黑的山,白的水,红的叶,还有上面氤氲缭绕的满纸云气,真是既浑厚,又苍凉。首联以整个巫山巫峡的大气象起,颔联怎么接呢?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这一联啊,其实是对“巫山巫峡气萧森”的展开性描写,真是风起云涌、大气磅礴。“江间波浪兼天涌”,这是在写什么啊?写巫峡呀,江水澎湃,波翻浪卷,放眼望去,天水相接,好像天也在翻腾,这是从地下写到了天上;那“塞上风云接地阴”呢?所谓“塞上”就是巫山,巫山之上浓云滚滚,匝地而来,好像和大地的阴气连成了一片,这又是从天上写到了地下。天地之间,到处是惊涛骇浪,到处是萧条、阴晦,这是何等动荡不安哪!这仅仅是在讲巫山巫峡吗?当然不是,这也是当时大唐王朝的写照啊。“安史之乱”结束之后,唐朝内部是军阀割据,外部又不停地遭到吐蕃的侵扰,内忧外患战乱不休,举国上下风雨飘摇,这不也是“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吗?

那我们之前还总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江间波浪、塞上风云,除了是巫山巫峡、除了是大唐王朝,还是什么?还是诗人的内心世界呀。翻滚的波浪,正如诗人忧国伤时的思绪;匝地的阴云,正如诗人心中前途未卜的愁闷。把这两联放在一起,“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高峡秋色、个人际遇和国家命运交织在一起,情感基调是那么萧瑟深沉,但是又显得色彩浓烈,气势恢宏,真有史诗一样的感觉,如此看来,老杜的心胸该是何等的开阔而深厚啊!那前两联写景,都从大处落幕,到颈联,该写人了。怎么写呢?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这是从全景一下子转到细节了,“丛菊”呼应着“塞上”,塞上处处秋菊烂漫开放。菊花和红叶都是秋天的象征,而秋天也正和日暮一样是游子思家的时候,所谓“感时花溅泪”嘛。一年将近,万里未归,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潸然泪下呢?那为什么是“丛菊两开他日泪”呢,所谓“两开”,是指诗人离开成都,准备折返故园已有两年,秋菊也已经两度开放。那什么又是“他日泪”呢?“他日”在这里是向日、前日的意思,此前一年,杜甫漂泊在云安,当时看到菊花就曾落泪,没想到时间过了一年,他仍然滞留他乡,向日的思乡之泪,再一次汩汩流淌,这不就是“丛菊两开他日泪”嘛。丛菊两开,泪眼两开,一个 “开”字一语双关,诗人的一片乡愁就这样化作泪水洒在点点秋菊之中。

那顺着菊花再往下看,江间一艘小船系在岸边。孤舟象征着什么呀?象征着诗人回家的意志啊。当年诗人听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马上就要买舟东下,还幻想过“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到现在三年过去了,诗人还漂泊在回家的路上,这是何等的伤痛啊!但是呢,尽管一直回不了家,诗人却始终未曾放弃,那一叶扁舟,就是诗人的一颗故园之心哪。那这个故园在哪?是指杜甫的老家河南巩县吗?其实并不是,那是指杜甫之前说过的洛阳吗?其实也不是,在这儿,它代指的是长安,那是唐朝的都城,是杜甫做官的地方,也是杜甫的精神归宿。杜甫晚年念兹在兹,一定要回到长安,这不仅仅是一颗故园之心,更是一颗忧国之心,暗系孤舟,心系故园。一个“系”字,还是一语双关,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写得含蓄蕴藉而又一往情深,不仅给了这首诗一个主题,也奠定了整个《秋兴八首》的基调。那首联、颔联写景,颈联写情,而且落实到故园之情上,那么尾联怎么写呢?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是把目光收回,回到了脚下的这片土地。日暮时分,秋意更浓,赶制冬衣的时节到了,夔州城里家家拿刀拿尺,忙着裁剪寒衣,而远处的白帝城头,也传来一阵阵急促的捣衣声。“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秋天本来就是思乡的季节,再加上天寒日暮,飞鸟投林,万众捣衣,更增加了羁旅他乡的漂泊之感。天要冷啦,寒衣在哪里?一年要尽了,家乡又在哪里?深秋之际。高城之下,日暮之时,一片砧声,一片哀愁,无边无际弥漫在巴山蜀水,也弥漫在诗人的心头,接得萧瑟苍凉,而又浑雄开阔,真有动人心魄的力量!再读一遍: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八、引用诗词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听说。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眼泪。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春望

【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君子于役

【先秦】佚名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于:往。役:服劳役。于役,到外面服役。

▷期:指服役的期限。

▷曷(hé):何时。至:归家。

▷埘(shí):鸡舍。墙壁上挖洞做成。

▷如之何勿思:如何不思。如之:犹说“对此”。

▷不日不月:没法用日月来计算时间。

▷有(yòu)佸(huó):相会,来到。

▷桀:鸡栖木。一说指用木头搭成的鸡窝。

▷括:来到。音、义同“佸”。

▷苟:诚,犹如实。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