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路折返
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
都21世纪了,为什么还有人觉得公务员是最好的工作。我的孩子,带他去巴塞罗那,以后就学西班牙语专业,语言学扎实一点,再大致上学点酒,去南美国家当酒庄代表,专攻中华区,pay相当好,同时base国内,好生活马上过起来。
一个人的学习的东西,跟他当下的工作可能关系不大,但一定会跟他未来的发展密切联系。上大学的作用就是在中后期激发出来的。
我的工作需要灵感,灵感这样的东西,跟场景没有太直接的关联,跟心的频率共振的环境有关。不同的旅程在文字角度,只是应用的场景不一样。我们弱化些灵感的出处,内心的表达,试着把自己降维成文字,没有任何观点,平等的把自己奉献给任何一个场景。
一个人的学习的东西,跟他当下的工作可能关系不大,但一定会跟他未来的发展密切联系。上大学的作用就是在中后期激发出来的。
马斯洛提出,这层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而这一切背后的驱动,我以为是一个词:Passion
Passion这个词,中文里翻译过来是指对某一种人或者事物怀抱极大的热情。然而在某些带有宗教色彩的晦涩语境中,它是圣经中耶稣之死所受的苦难。
妙吧?
一面是满腔的热情和笃定,一面是需要经历的挫折,合在手心里是只有自己才体会得到的冷暖。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在这件事情上,是没有选择权的,能够因为所做或将要做的工作和自己的热情所在存在冲突而焦虑迷茫的人,是痛苦但同时充满希望的。尤其在年轻的时候,职业发展的初期,不要轻易放弃这种纠结,一定要拧出一个结果来给自己一个交代。
工作了这么些年之后,我也和朋友讨论过这个问题,她说“要离你喜欢的东西远一点。”
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对一个行业一个事物越热爱,就怀抱越大期待,当现实偏离期待轨迹的时候,就会加倍地不由自主地放大失落。
有人能熬得过这种失落,有人释怀了move on了,没有什么对与不对,好与不好,成年人做决定回头看时不要后悔就好了。
朋友说,工作中,同性相冲,同龄相冲。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太 多年轻创业者。有时候我在想互联网到底是拉远了还是拉近了我们的生活。前几天谈年轻人最好不要去新媒体的事儿真的吵翻天了。其实我觉得现在的新媒体(及其上下游衍生行业)真的很不适合刚毕业的小朋友进入了。无论是做稿子还是做广告商务还是做市场营销,99%都还处在小作坊和野路子的阶段,对形成完整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职业认知是很不利的。现在新媒体圈活跃的前一两批人,都是从正经媒体、广告和品牌营销公司跳出来的职场人士,该掌握的基本sense都一应俱全。再往后的小朋友就不再有这么好的运气了。
当然,我对现在的工作还是充满热情的,不能说满仓,但3/4还是有的,总有一些妥协要学会去做,成熟不是坏事,你总不能永远做一个热火朝天摩拳擦掌的愣头青吧。很多时候我们是在跟自己的局限作斗争,而不是他人。
所以这最后一层的实现与否,完全在于你自己的期望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