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身不遂本源》明确指出:“半身不遂,亏...

《半身不遂本源》明确指出:“半身不遂,亏损元气,是其本源。”同时认为,气虚多见有血瘀,血瘀多由气虚所致。故治疗上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血实者宜决之,气虚者宜掣引之”的治则,“审气血之荣枯,辨经络之通滞',补气为主兼以活血,方能使“周身之气,通而不滞,活而不瘀,气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由此创立补气活血法。此法以大补元气为主,配伍少量活血之品,通过补气为主而达气足血活之目的,用以治疗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口角流涎,遗尿不禁,语言謇涩,吐泻转筋,身凉多汗,及产后抽风,痘后危证等诸多气虚血瘀证。王氏创制著名的补阳还五汤,是其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对中风证的治疗与康复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大剂量补气药(四两黄芪)与少量活血通络药(归尾、川芎、桃仁、红花、地龙)配伍,使元气充足,从而达到气通血活的目的,多用来治疗中风瘫痿诸症。由此可看出,王氏补气活血之意在峻补元气以活血。
此外,王清任全面继承了先贤运用补气活血法之经验。在《医林改错》一书中,他创制了许多补气活血方剂,用以治疗内外妇儿各科疾病。在二十三首活血化瘀方剂中,以黄芪命名或为主药的有十余首,如助阳止痒汤、足卫和荣汤、黄芪桃红汤、黄芪赤风汤、古开骨散、止泻调中汤等,在这些方剂中,黄芪的最大用量达到八两(黄芪桃红汤),而活血药的最大用量不超过五钱。由此可以看出不论从药物配伍还是从药物剂量的酌定上,均是王氏气虚血瘀理论的具体体现。这些理论的提出,为其活血化瘀系列方药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可以说,王清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展了前人有关气血的理论,积累了许多治疗气虚血瘀证的经验,提出的“气血理论”和创立的“气虚血瘀”学说对现代临床血瘀证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被后世广泛遵从并得以丰富发展,其所创立的补气活血法己广泛运用于中风等病的治疗当中。-李艳彦《清代医家治血之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