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365】请给孩子一个安静的角落!

图画:焯焯
案例——
小女孩十四岁(初一),主要症状表现在周期性面部伴随耳边位置有疼痛,每隔几天发作一次,期间有点情绪烦燥或焦虑,偶尔会呕吐,不吃药卧床休息半天或一天即愈。已检查神内,五官,神外,口腔,都没有问题。
解析……
一般躯体或神经出现问题时,在排除器质性疾病以后(生理),就只有心理方面的处理了。每个人都有病,只是在生理还是心理的病,而生理反映出来的,往往会跟心理有关,也跟过往的刺激性事件创伤有关。
案主14岁,面部耳边周围周期性的疼痛,这里先排除固定事件的刺激,比如考试、复习、某科目的学习等。发生在面部的问题主要是反映我们要对外展示、呈现的机制出现了问题,也就是心理机制,比如我们担心自己给别人的印象不好;别人会嫌弃我们的长相;我们给别人的状态不够自信;我们的表情不自然;我们不想让对方看清我们;我们不愿意对方了解我们;我们不愿意别人猜测我们等等,这些念头都是阻碍我们自由发挥、自然呈现的障碍,只要清楚的越多,面部问题就可以得到缓解,而面部的问题也是各种各样的,比如起痘、神经麻痹、抽搐等,当发生这些情况的时候,就是给我们信号,需要关注某个或某几个念头需要转化了,不过,可以尝试跟自己说说心里话,可能会有效果,例如说:“这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这就是我,我就是这个样子”“我就是我,安全而轻松的活着”,类似这样的简短而自信的言语是非常有力量的。
耳朵疼大部分的原因跟不愿意听或被迫听不想听的声音有关,比如别人在吵架、训斥、谩骂等;或者是噪音都会造成耳朵疼。这个情况有急症也有慢症,有可能是某一次父母的争吵就造成后遗症,也就是刺激性事件;有可能是长期在嘈杂的环境中自己压抑形成的所谓抗压性,也就是多发性事件,在对抗的过程中表面是可以抵挡住来自外界的侵扰,但日积月累这类噪音会渗透到心理,也就是说,在没有声音源的环境中,如果听到类似的声音元素,也会出现状况,这是潜移默化了,这两种情况的发生都是突发的,没有预兆,尤其是青春期的时候,因为此时正是人的独立期养成,要证明自己可以做很多选择和决定,于是有反抗,当然没有反抗出来的孩子就从耳朵发展出来了,这类孩子也属于隐忍性的。那么,我们已经知道大概的原因,做起来也很简单,那就是关闭声音源或隔离声音源,使用别的声音代替,让听见的声音更平和,更放松,更喜悦,比如钢琴曲,圆舞曲,古筝等,同时,尝试让孩子也跟自己对话:“我愿意听这些声音”“这些声音给我轻松的感觉”“我很享受这些声音”等等,都是正向的词语就可以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父母在孩子面前大多数情况要和声细语、用平缓的语气相互交流,减少或者避免争吵的情况,只要去做,带着觉知去做,效果就很快呈现出来了。听力是输入,如果这个部位出现问题,理解力、执行力一定会出现问题,那时就很麻烦了。
总结,身体呈现出来的问题都是信号,找到信号源并与之相融,和谐共处,才是我们这个人的系统的整体平衡性,所以,不一定身体某个部位有问题才想起来去处理,提前预防往往更重要,多和自己的身体对话,它才会更忠诚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