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禁止出境文物(一)西周伯矩鬲 下

(0)

相关推荐

  • “牛头鬲”见证北京三千年建城史

    日前,<琉璃河遗址保护规划(2020年-2035年)>正式发布,按照规划,这里将建设考古遗址公园.1975年,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出土了一批西周文物,其中有一件精美的青铜器"伯矩鬲 ...

  • 青铜器上的牛文化

    青铜器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素以庄重典雅之造型.繁褥神秘之纹饰,而充满着一种狞厉之美.它们许多是以食礼器为主的庙堂之器,为华夏古代青铜艺术的珍品,但亦有一些小巧可爱.栩栩如生.生动传神的动物造型 ...

  • 细看宣德炉,专家实战讲解,句句是重点

    在历史上,很多文物在某一时期因为选料上乘.制作精良而被冠以时代成为历史上的代表性文物,这一类文物中的精中之极!如历史上的明成化斗彩.明宣德炉. 在当今社会中,宣德炉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收藏门类,随着人 ...

  • 襄博文物 | 蛇纹铜盘

    在枣阳紧邻随州的地域有一个城镇名王城.据传,这里在清朝中期是当地农民交易牛皮之地,得名"牛皮店",后渐成小集镇,因王.左两姓实力较大,故名"王左城". 太平天国 ...

  • 博闻广识:牛年游“牛景”(作者 陈景胜)

    今年是农历牛年,疫情过后游"牛景",让你逛"牛景",沾"牛气",别有一番情趣.现收集整理有关"牛景",以飨读者. 北京铜 ...

  • 牛年说牛“青铜篇”——“牛”不是随便炼成的!

    牛年的钟声已经敲响,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牛已经和人类开启了若即若离的模式.以至于很多现代人都没有意识到,在中文语境中,"牛"是极少数只作为褒义词使用的词汇.能有如此殊荣,自然不是 ...

  • 宣德炉为何持续火爆

    宣德炉文物名气既大,仿冒则多.目前,喜欢玩炉的收藏者虽然尚不多,但它的文化底蕴和影响实在是广.宣德炉,景泰蓝,罕见的以朝代命名的手工艺品名称,可见其影响力而知名度. 明代的宣德炉嘉靖之前,黄铜极其名贵 ...

  • 五牛图

    我的爱好是集邮 牛

  • 禁止出境文物(108)|西周伯矩鬲

    伯矩鬲 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信息:通高30.4厘米,口径22.8厘米,重7.6公斤 文物年代:西周 出土信息:1974年出土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遗址251号墓 馆藏地点:首都博物馆 伯矩 ...

  • 北京禁止出境文物(一)西周伯矩鬲 上

    北京地区收藏有42件组禁止出境文物,是全国最多的.不过这42件组中,只有两组五件是历史上出自北京,而且出土发现于北京的真正京货.其中一组四件,是1957年出土于明十三陵定陵的凤冠.另一件的年代更早了, ...

  • 陕西禁止出境文物(一)西周淳化大鼎

    用<国家宝藏>的开场曲来请出第一件陕西的顶级国宝.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一批禁止出境文物名单,首先是按地区排序,最先的是北京的国家博物馆里的文物,而后是上海和天津这两个直辖市的博物馆,然后是各 ...

  • 陕西禁止出境文物(十六)西周墙盘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用闪电战加斩首行动,从早到晚就伐灭了商朝.大批商的附属国或部族不知所措,他们担心会成为周人接下来进攻的目标,但他们更担心在淮夷作战的商人主力部队,会不会很快回来进行血腥报复.而 ...

  • 山西禁止出境文物(一)西周晋侯稣钟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年少的心总有些轻狂,如今你四海为家.这首歌,送给三千年前的晋侯稣,也送给离开世界不久的前辈大师们.山西博物馆列入第一批禁止出境文物的第一件组,就是既历经劫难,又传奇 ...

  • 山西禁止出境文物(四)西周晋侯鸟尊

    本来想用<百鸟朝凤>这首最炫民族风为这件被誉为山西博物院镇馆之宝的凤鸟配乐,不过太喜庆有点闹了,想想还是改用<长空>吧.西周晋侯鸟尊,这件2013年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名录的镇馆 ...

  • 山西禁止出境文物(四)西周晋侯鸟尊 · 完璧

    2018年5月,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和标志,晋侯鸟尊,到北京大学进行了为期10天的巡展.在此期间,山西和北大的考古人员,确认了北大方面经整理发现的一段青铜残件,就是鸟尊失散已久的尾部象鼻中段.展览后, ...

  • 国博禁止出境文物(十二)西周利簋

    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的清晨,两支军队集结在朝歌郊外的牧野.经过一个早上的战斗,从西方而来的军队打败了东方的军队,攻入朝歌城,不可一世的商王帝辛自焚而死.英武的姬发手持轻吕,削下帝辛首级,然后&q ...

  • 国博禁止出境文物(十四)西周大盂鼎

    用这首曲子纪念潘达于老人. 大盂鼎,又称廿三祀盂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被认为铸于西周康王时,1849年据传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曾长期由苏州潘家收藏,1952年捐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