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 |骨科常用药物,如何选用更为合适?

骨科专业性很强,手术非常多,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增加药物的使用。但是,经过相关调查发现,目前骨科用药的选择还是存在难点,用药不规范、选择品种过多、更换频繁等都是重要影响因素。今天早读就为大家详细讲解骨科常用药物的选择及原则,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抗慢性静脉疾病(CVD)类药物

慢性静脉疾病(CVD)是因静脉的结构或功能异常使静脉血回流不畅、静脉压力过高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为特征的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沉重、疲劳和胀痛、水肿、静脉曲张、皮肤营养改变和静脉溃疡。

(一)静脉活性药物(VADs)

VADs可增加静脉张力,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并促进淋巴和静脉回流,提高肌泵功能,包括七叶皂苷类、黄酮类、香豆素类,主要用于解除下肢沉重、酸胀不适、疼痛和水肿等症状。

A.七叶皂苷类:

药物:迈之灵、马栗种子提取物、七叶树籽提取物

选用原则:可降低毛细血管渗透性,并减少渗出,减轻水肿;增加静脉张力,活化静脉瓣膜,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清除自由基;抗炎、改善血液循环、保护血管壁等。可能减轻疼痛和瘙痒。

B.黄酮类

药物:芦丁、地奥司明、橙皮甙、微粒化纯化黄酮类

选用原则:

①可提高静脉张力,促进静脉血液回流,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提高淋巴回流量,进而减轻患肢肿胀和疼痛,而改善症状。

②羟乙基芦丁可减轻下肢水肿疼痛、沉重感和抽筋症状。

③微粒化纯化黄酮类可抑制前列腺素和自由基合成,减少缓激肽介导的微血管渗出并抑制白细胞激活、诱捕和移出。其小肠吸收率是非微粒化黄酮类的2倍,有独特的静脉抗炎作用,可抑制白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

④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橙皮甙、微粒化纯化黄酮类可显著减轻小腿疼痛、沉重感、肿胀感、烧灼感、抽筋现象和功能障碍等症状;显著降低足踝围、减轻小腿皮肤红肿及改善皮肤病变;在淤血性溃疡方面,可促进静脉溃疡的愈合并缩短溃疡愈合时间,发挥作用的最佳时间是8周,疗效最佳的溃疡直径在5-10cm、病程在6-12个月。

C.香豆素类

药物:消脱止-M

选用原则:来源于草木犀植物提取物,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血液循环及增加血液流量,促进淋巴回流,有效减轻水肿。

(二)其他类药物

如己酮可可碱、纤维蛋白分解药物、前列腺素类似物、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等。

1)己酮可可碱:

选用原则:通过减少白细胞激活而有抗炎作用,并可扩血管、拮抗氧自由基等,其可显著提高静脉溃疡的愈合率、明显缩小溃疡面积。可用于治疗脂性硬皮症和静脉溃疡。常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功能紊乱。

2)羟苯磺酸钙

选用原则:通过抗氧化应激作用,减轻炎症,调整血管内皮功能,减少微血管渗漏,调节微循环;阻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受体结合,抑制新生血管生成。能显著改善夜间抽筋和不适的程度,减轻小腿疼痛、沉重感和踝部肿胀,可能对慢性下肢静脉病变有有益的作用,但还需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3)乙酰水杨酸:

选用原则:通过抑制血小板功能等而有抗炎作用。

4)纤维蛋白分解药物:

选用原则:

①如司坦唑醇、舒洛地特等,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逆转皮肤损害,尤其对脂性硬皮病的炎症反应和组织硬化的效果较好。

②司坦唑醇(促蛋白合成类固醇)通过降解微循环中的纤维蛋白,而改善皮肤及皮下营养,使脂性硬皮病者获益。

③舒洛地特为葡糖醛酸基葡糖胺聚糖硫酸盐,由20%硫酸皮肤素和80%硫酸艾杜糖葡糖胺聚糖组成,是一种有纤溶酶原和抗血栓形成活性的药物。其有血管内皮修护、抗炎、抗血栓作用,可有效改善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症状与体征,且呈剂量依赖性,并可缓解症状及加速静脉溃疡愈合,预防深静脉血栓复发和血栓后综合征。可用于慢性下肢静脉病变的全程疾病阶段,预防慢性下肢静脉病变进展,及用于下肢静脉性溃疡者。

5)前列腺素类似物:

选用原则:前列腺素E1等。可降低皮肤病变的炎症反应,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改善肢体循环作用,并促进淤血性溃疡的愈合和改善慢性下肢静脉病变的症状,对瘀滞性皮炎、脂性硬皮病和静脉性溃疡均有治疗作用。

6)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选用原则:对脂性硬皮症的复发和活动期,有良好的抗炎消肿和止痛作用。

7)外用抗菌药物:

选用原则:卡地姆碘有较好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

8)细胞因子:

选用原则:重组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2、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局部使用,可促进淤血性溃疡愈合,但还需进一步研究。

9)活血化瘀中药:

选用原则:活血化瘀和软坚散结中药对皮肤损害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下肢静脉性溃疡(VLUs)是最常见的下肢溃疡病变,是发生于腿部或足部受静脉高压影响区域的开放性皮肤病损,约占所有腿部溃疡的70%。长期静脉压升高、皮肤微环境改变是VLUs形成的重要因素。舒洛地特和微粒化纯化黄酮类配合压力治疗可用于下肢静脉性溃疡者;马栗种子提取物和己酮可可碱也可用于下肢静脉性溃疡者。

促进骨折愈合类药物

钙剂和维生素D可提高成骨活性指标,增加骨痂面积,促进骨折愈合。骨肽注射液中含有机钙、磷、无机钙、无机盐、微量元素、氨基酸及多种骨生长因子,可调节骨代谢、刺激成骨细胞增殖、促进新骨形成,并调节钙、磷代谢及增加骨钙沉积,进而促进骨折愈合。甲状旁腺素类似物特立帕肽可促进骨折区骨痂形成,刺激成骨细胞生成新骨,促进骨折愈合,使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缩短。

神经营养类药物

  • 维生素类如B组维生素、甲钴胺,有神经修复作用;

  • 神经营养因子可有效恢复急性脊柱脊髓损伤者的神经功能,推荐神经妥乐平作为急性脊柱脊髓损伤的神经营养类药物;

  • 神经节苷脂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脊柱脊髓损伤后的次级炎症反应,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其不作为常规的治疗用于下颈段脊髓损伤;

  • 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可作用于交感、感觉和某些中枢胆碱神经元,维持神经元的存活和正常功能的发挥,对受损的神经起修复、促进轴突再生的作用,在脊髓损伤治疗方面有良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慢性静脉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医学杂志,2019,99(39):3047-3059

2慢性下肢静脉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4,29(4):246-249

3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II)[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9,11(3):161-189

4糖尿病微循环障碍临床用药专家共识[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7,9(2):34-40

5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2版)[J].中华外科杂志,2012,50(7):614

6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J].中华骨科杂志,2017,37(1):1-6

7骨质疏松性骨折围手术期干预指南[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8,11(5):438-443

8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与管理专家共识[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8,11(5):430-432

9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围手术期处理专家共识(2018)[J].中国临床医学,2018,25(5):1-10

10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基层诊治管理专家指导意见(2019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9,18(6):519-528

11安徽省股骨颈骨折分级诊疗指南(2015年版)[J].安徽医学,2016:V

12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骨科循证临床诊疗指南:成人急性下颈段脊柱脊髓损伤循证临床诊疗指南[J].中华外科杂志,2018,56(1):7

13急性脊柱脊髓损伤围术期管理临床指南[J].中华创伤杂志,2019,35(7):582

14鼠神经生长因子神经外科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9,24(11):717-719

来源:本文由供稿单位提供,作者高丽丽老师(授权本平台发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