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战第三篇 宋王朝 由运河通往海洋的商业文明

​经济战第三篇 宋王朝 由运河通往海洋的商业文明 .txt

经济战第二篇:隋唐时期的阿拉伯国家

隋唐之后,经过五代十国的战乱,中原王朝终于迎来了又一次的大统一,那就是宋王朝.宋王朝的建立也使得中国古代华夏文明的商业体系发展到了历史的最高峰,本文也会继续叙述下隋唐之后的宋王朝商业文明发展到了历史最高峰的关键因素:运河与海洋的双重贸易通道.

要发展商业,首先要保证物流的畅通,尤其是都城物流的畅通,当陆路满足不了物流需要的时候,中原王朝版图内就又出现了重要的物流工具:运河.

华夏民族自古就开始了运河的修建.特别是到了隋王朝时期修建运河的力度更是空前,大规模修建运河,虽然罪在当时,却也的确功在千秋.这么一个超时代的产物横空出世以后,最终也使得了中原王朝在唐宋交替时期的中原王朝的都城第一次出现在了非长安洛阳两地,而这一次都城的变动也使得真正意义上大规模海运的开始,而这样的大规模海运同样也造成了世界贸易通道的改变.

北宋定都开封,改变长期以陕,洛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格局,随着长江流域经济地位日渐提高,宋辽,宋夏对峙局面形成和北宋政权'守内虚外'政策的实行,南北水运意义重大.京师开封平畴万里,四方辐辏,在改造,疏浚前代原有水道的基础上,形成以首都开封为中心向四围辐射的人工水运系统.现在就详细说下四大运河.

一是汴河:'漕运四河'之一,即通济渠,线路基本未变.开封以西,自河阴县汴口(今河南荥阳刘沟村北黄河滩)引黄河水东流,入开封府外郭汴河上水门(今河南开封郑门口村北),穿内城,由外郭汴河下水门(今扬门村北)出城.开封以东河段大体沿今惠济河大势,至泗州城南入淮(今江苏盱眙东北,已沉于洪泽湖).北宋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汴路而进,故汴河乃建国之本.但汴河因与黄河相接,受其涨落不宁和泥沙的影响,需不时维修.北宋一百七十余年间进行的汴河建设包括:

①水源建设.汴口因黄河向背不常,每岁变易,北宋改永久性闸门为人工控制汴口深浅宽狭以节制流量:汴河水涨,则垫高塞狭汴口,以减黄河进水量;汴河水落,则挖深浚阔汴口,以增加进水量.设主监官,役卒岁常兴作.此工程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因此不得不再寻找新水源.太祖建隆二年(961)疏导索,须诸水注汴河.神宗元丰二年(1079)又始导洛清汴工程,自巩县任村沙谷口至河阴汴口开河五十里引洛水入汴,断闭引黄水源,十余年间,由于洛水含沙量小,对改善汴河通航起到一定作用.汴河沿线还陆续建造陂塘('水柜')以济运.

②河道工程.汴河因长期引黄济运,泥沙淤积,河床渐高.浚河清淤工程频繁.其中包括:人工清挖,几乎每岁一次,河床底置石板石人,以记其地里深度准则.狭河工程,开封城东南汴河下水门至应天府段汴河岸阔浅漫,水涩而淤,嘉佑元年(1056)始沿岸置木束狭河身,加速水流,减缓淤积.固护汴堤,北宋遣军士日夜巡护汴堤定为常制,工程要求'沙尽至士为限',以大锥试堤之虚实,临河岸筑短墙为限隔,以防人马跌落,沿堤植柳以固护堤脚.汴河沿线开减水河置闸控制以备泄减涨水,所有工程尽归提举汴河排岸司管理.

北宋汴河的年运额随朝廷靡费与日俱增.从宋初的数十万石猛增到宋真宗大中祥符初年(1008)的七百万石,以后大体维持在六百万石上下,宋朝采用每十至三十只漕船为一纲的'纲运'法组织运输.每年汴河成千上万艘公私船只往还,帆樯如林,不仅沟通全国政治中心同经济重心的联系,促进物资交流和沿岸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对扩大中外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宋后期,汴河淤浅抬高日益加重,开封东水门下至襄邑,河底皆高出堤外平地一丈多,自汴堤下瞰,居民如在深谷.金灭北宋以后,汴河失去漕运价值,任其淤塞.灵璧以东尚能行水,宿州以上河床成陆行大道,维持五百多年的中原水运动脉终于堙没.

二是惠民河,北宋开封西南闵水,蔡河诸运河的统称.'漕运四河'之一.宋初,用兵东南,方隅夫一,京师仓储需取财于京西诸州县.建隆二年(961)始凿闵河.起自今河南新郑县,导洧水(今双洎河)东北流,经宋楼(今河南尉氏洧川镇南),朱曲(今尉氏朱曲乡)二镇,至开封城西十里注琵琶沟(即蔡河上源),由东京开封府外郭南垣普济水门入城,复由广利水门出城南流.以下河段利用蔡河,即古蒗荡渠,鸿沟.蔡河南流贯穿洧,潩二水,至蔡口镇(今河南淮阳豆门集至项城一带)入颍水.乾德二年(964)又自长社(今河南许昌)北开渠引潩水(今清潩河)分流入闵,以广水源,闵水的开凿不仅增加了蔡河的水源,而且将许,汝州的物资输往京师.开宝六年(973)改闵水为惠民河,其后又作为闵,蔡二水的统称.

北宋为开通西南襄,汉漕路,两次开凿方城运河,欲壅白河回入沙,颍,接合惠民河,终因地形高仰复杂而失败.转而三次开修沟通汝,颍水与蔡河中游的运河,自合流镇(今河南西华逍遥镇)引汝水支流商水(今名沙河)北入颍水,复东流经西华县长平镇注蔡河,使豫西南地区与开封间水运不再绕行蔡口,省迂路五百里,此运河亦属惠民河系统.

惠民河是北宋维系京师与西南地区的重要运河,岁输陈,颍,许,蔡,光,寿诸州漕粮六十万石,兼钱帛盐茶杂物,尤以京师薪炭多取此路.金灭北宋以后,汴河淤塞不通,惠民河却继续作为金朝通淮右的重要航道.元明以降,在黄河不断夺蔡入淮的影响下才渐次堙没.

三是广济河,一名五丈河,北宋'漕运四河'之一.五代时,为加强京师开封与山东北部滨海地区的物资运输,后周世宗柴荣疏汴水北入白沟(南济水故道),东流入济水,以通齐鲁之漕.河床被展拓至五丈,俗称'五丈河'.北宋立国,东南未平,继续规度齐鲁水道,西引京,索诸水横绝于汴,入开封城东汇于五丈河,以增水量.岁调夫役疏浚河道,沿流置坝闸以助运.开宝六年(973)改名为广济河.

广济河西起汴京外郭东北咸通门,东流至济州合蔡镇(今山东郓城西南)入梁山泊,下接济水.北宋立国之初,广济河漕运曾发挥重要作用,岁漕运量由十几万石增至六七十万石,东京十七州粟帛皆自广济河运至京师,东南既定,广济河所运只给太康,咸平,尉氏等县军粮.北宋中期以后,黄河多次南泛,广济河水道浅涩,运力大减,金代堙废.

四是金水河,北宋开封城西人工引水渠.建隆二年(961)开渠导荥阳黄堆山京,索二水东过中牟,凡百余里,抵京城西,架槽横绝汴渠,入城东汇于五丈河,名金水河.此渠水清,一则入宫苑,济京师饮水;二则补五丈河水量,漕运意义不大.史称:汴,惠民,金水,广济河为漕运四渠,或以汴,惠民,广济,黄河合称漕运四河,从而形成以京师开封为中心的运河系统.

北宋运河除以京师为中心的'漕运四渠'之外,黄河以北还有御河.

御河,北宋时隋唐永济渠之别称.河道走向基本未变,北段因宋辽对峙,自乾宁军(今河北青县)入塘泊,界河.御河主要负担宋朝河北边防军粮之送达,江南漕粮由汴入黄,运至黎阳(今河南浚县)转入御河,至大名府东,西济胜仓下卸存储分配,再自大名顺御河转入胡卢,滹沱河及新开凿的深州新河,定州嘉山新渠,保州漕河诸运河分别送至沿边州军.岁运近百万斛,乃备边之命脉.庆历八年(1048)以后,黄河北流多次侵夺御河,致河床淤积,不堪承运.

北宋'国家根本,仰给江南',为集运江南漕粮,重点整治江南运河同天然河流相交的结合部及补给运河水源.

①淮南运河(即邗沟,山阳渎)北端,雍熙年间(984~987)自楚州(今江苏淮安)末口至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甘罗城)磨盘口之间,开凿四十里沙河;又自淮阴西至洪泽镇开四十九里洪泽渠.元丰元年(1083)再自洪泽镇傍淮水开渠五十里,西南至龟山镇(今江苏盱眙东北),称龟山运河.这三段运河使汴河与淮南运河的联系可免遭楚州山阳湾和长淮风涛之险.江南,淮南,两浙,荆湖诸路租籴悉由淮南运河沿岸真(今江苏仪征),扬(今江苏扬州),楚,泗(今江苏盱眙东北)四州置仓受纳,分船入汴而抵汴京.

②改造淮南运河,浙西运河(即隋唐江南河)原有堰坝一律为闸闸;改土岸为石纤道,截弯取直.在润州(今江苏镇江)京口闸以东开凿新河,海鲜河,甘露港;以西新凿蒜山漕渠,作为辅渠引江水济运.修治丹阳练湖,补给运河水源.于杭州疏浚茆山,盐桥二河,分受江潮湖水以助运.使淮南,浙西运河稳定通航直到宋亡.

南渡以后,南宋偏安一隅,纲运粮饷,仰于十七路州军.但因临安左江右湖,舟船最便,运河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在维护使用淮南,浙西运河同时,南宋全力整治浙东运河.

浙东运河西起萧山县西兴镇,东经萧山,越州,至上虞县通明坝,将宁绍平原的钱塘江,浦阳江,曹娥江,余姚江,甬江和大海联系起来.两宋在唐代原有纤路,斗门基础上疏浚旧道,开挖新河,增设闸堰(西兴,钱清北,钱清南,都泗,曹娥,梁湖和通明七堰),使浙东之盐米,帝后之梓宫,高丽,日本之使臣,南海之香药珠犀皆不由钱塘大江,唯泛余姚小江,易舟浮运河而达于行在(杭州).浙东运河变成支撑南宋政权的生命线.

宋代是中国运河发展到较高水平的时期,无论选线,布局,还是水运工程技术皆明显胜过前代,运河发挥了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开封就是个明显的例子.

北宋时期,开封的水运能力一时间达到顶峰.《清明上河图》中的百万城内官军商民,都是依靠复杂的水运系统维持生活运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黄河分支汴河为东京汴梁送来了繁荣昌盛.

北宋时期的开封,由于政治中心的形成及其水陆交通的发达,很快成为"八荒争凑,万国咸通"之地,全盛时"京师周围八十里,人口高达百余万",俨然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封建性消费城市.东京年纳商税额55万贯,占全国商税的一半.北宋开封商业经济的繁荣,延续了160多年,是开封历史上最辉煌的大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

之所以辉煌是因为只有经济发达的地区才能够养育如此众多的人口.开封地处中原地区,本身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又黄河之水的灌溉,造就了这一地区发达的农业.民以食为天,有了土地,粮食自然就能养育都城百万甚至千万的人口.再加上开封地区发达的交通运输,也促进了本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据《宋史.食货志.漕运》载:"宋都大梁,有四河以通漕运:曰汴河,曰黄河,曰惠民河,曰广济河,而汴河所漕为多."《宋史.河渠志》又载:"惠民,金水,五丈,汴水曰渠,派引脉分,咸会天邑,舳舻相接,赡给公私,所以无匮乏.唯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富".发达的漕运系统不仅能够便利来往商人,还可以将全国各地的资源运输至国都,以满足国家的日常需求.关中地区虽然沃野千里,但是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正如《新唐书.食货志》所云:"唐都长安,而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处不足以给京师".

宋王朝定都在开封的决定正式因为有了运河,而由于运河已经直接通到了沿海地区,这也使得海上贸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如果说东晋的海上贸易是半壁江山的沦陷,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大力发展海上贸易,那么宋王朝的海上贸易完全是民间在北宋就已经自发的形成,同时由于西夏隔断了河西走廊,世界贸易的通道第一次真正由陆地改为了海上.商业文明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那么宋王朝对海外贸易采取了怎么的思路呢,比起唐王朝时期的天朝大国,对朝贡贸易加以抑制.宋王朝要开明的多.

最典型的就是互市.宋王朝对民间的互市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趣.宋朝君主相信,"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贯)计,岂不胜取之于民?朕所以留意于此,庶几可以少宽民力."宋人将从海路进行的互市称为"市舶",发达的市舶,可以让政府获得丰厚的商税收入,何乐而不为呢?也正因为这样,宋王朝有意弱化了经济上得不偿失的朝贡贸易--显然,如果海外诸国得以朝贡的名义来华贸易,势必冲击民间的外贸总量,进而影响到朝廷的抽税.这是宋王朝不希望看到的.

所以宋王朝先后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密州等重要港口城市设立"市舶司",负责抽解(抽税),博买部分进口商品,维护港口,发放"公凭"(贸易许可证),禁止走私等事务,职能相当于今日的海关;又在秀州,温州等港口设立二级机构"市舶务",还在一些县镇设置三级机构"市舶场".海商只要到这些机构登记,领取"公凭",便可以贩运商货出海.

凭着遥遥领先世界的造船技术(宋朝船坞造出的多桅船,桅杆装有转轴,可以自由放倒,竖起,其中用于远洋航行的木兰舟,"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柂长数丈,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豢豕酿酒其中",船舱之内可以养猪;还有更大的巨船,"一舟容千人,舟上有机杼市井"),指南针技术与丰富的航海经验,宋朝海商将他们的商船开至南洋群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驶入孟加拉湾,然后入印度洋,经印度洋进入阿拉伯海与波斯湾,再沿着阿拉伯半岛海岸进入红海,或越过苏伊士地峡入地中海.原来由阿拉伯商人控制航线的印度洋,在十一至十三世纪时,已成了大宋商船的天下.

同时宋王朝也鼓励海商招徕蕃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但不允许"擅载外国入贡者",宋王朝轻朝贡,重通商的近代品质,从这里可见一斑).对在海外招商做出大贡献的海商,宋政府还会赐予官职.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中经杭州湾和福州,漳州,泉州金三角,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宋人描述说:"岭以南,广为一都会,大贾自占城,真腊(今柬埔寨境内),三佛齐,闍婆,涉海而至,岁数十柁."这是广州港繁华商贸的写照.泉州港的繁荣不让广州,"泉南地大民众,为七闽一都会,加以蛮夷慕义,航海日至,富商大贾,宝货聚焉."

从海外诸邦进口大宋的宝货,多是珍珠,象牙,香料,药材,胡椒等天然产品,而从大宋出口至诸蕃的商货,则主要为陶瓷,丝绸,纺织品,茶叶等手工业制品,这完全是发达经济体与落后经济体之间的贸易结构.每一年,宋朝市舶司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二百万贯,以百分之十的税率计算,可以推算出,宋代每年的进出口总额约为二千万贯.

最关键的是宋王朝非常注意保护来华蕃商的利益.南宋建炎元年(1127),高宗下诏:"有亏蕃商者,皆重置其罪."绍兴十六年(1146),曾有三佛齐国王投书广州市舶司,称近年由于市舶司抽税过重,"商贩乳香,颇有亏损".宋高宗得悉,重申"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将广州市舶使袁复降了官职.

为保护海上贸易与商人安全,打击海盗,宋政府还在广州,泉州等港口设立"望舶巡检司",在海面上置寨兵.这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保护商贸的海上护卫队吧.广东近海的溽洲岛,便有寨兵哨望,守卫,商船每次行使到溽洲岛附近的海域,"则相庆贺".为什么?因为这意味着安全了,这时候,"寨兵有酒肉之馈,并防护赴广州".每一年,当来华贸易的商船准备离港归国时,宋朝的市舶司都会拨一笔巨款(约三千贯),设宴相送,请他们明年继续来华贸易.宴会非常盛大,"番汉纲首(相当于船长),作头,梢工人等,各令与坐,无不得其欢心".

一位宋朝诗人写过一首描述泉州港贸易的诗:"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这首诗总是让我联想到唐朝王维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如果说,"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表达了朝贡体制下的政治荣耀,那么"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体现的便是通商体制下的商业繁华.我喜欢"万国商",因为它更有近代气质.

宋王朝以开放的胸襟鼓励海外诸国来华贸易,也欢迎远人在华定居--我们现在都认为唐朝具有高度开放的气度,却不知道宋朝的开放性半点不亚于大唐,如果不是超过的话.

在北宋的汴京,有犹太人的聚居点,宋人将他们信奉的犹太教称为"一赐乐业",即"以色列"的音译.在泉州与广州等口岸城市,则生活着大批阿拉伯人,当地的姓蒲之人,很有可能便是阿拉伯商人的后裔."蒲"即阿拉伯语"阿卜"的发音.广州还有很多来自东南亚与东非的黑人,他们是被蕃商当成奴隶贩卖到中国的.据宋人朱彧的《萍州可谈》记载,"广中富人多蓄鬼奴,绝有力,可负数百斤……色黑如墨,唇红齿白,髮鬈而黄."黑人在宋代中国虽为奴仆,但际遇比后来在美洲白人那里好多了.例如泉州,广州等港口城市设有蕃坊,供外国商人居住.蕃坊自选蕃长,实行自治,他们的生活习惯,风俗,宗教信仰乃至法律,都获得宋政府的尊重.宋政府又在蕃商集中居住的城市修建蕃学,如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天下大治,四夷响风,广州,泉州请建蕃学",供蕃商子弟入学读书.八百年后马戛尔尼使团向乾隆提出的请求,完全没有超过宋代已施行的开放政策.

更甚至于其法律也明确保护在华蕃商的财产权,遗产继承权.南宋乾道年间,一位真腊商人不幸死于明州,留下巨万遗产,却没有亲人在侧.当时有吏人提出将这笔遗产没收入官.明州政府不同意,而是"为具棺敛,属其徒护丧以归",将商人的遗体与遗产送回他的国家.真腊国王很受感动,致谢说:"吾国贵近亡没,尚籍其家.今见中国仁政,不胜感慕,遂除籍没之例矣."宋朝也允许蕃商跟华人通婚,前面提到的阿拉伯商人蒲亚利在绍兴年间"至广州,有右武大夫曾纳利其财,以妹嫁之,亚里因留不归".还有一部分蕃商被吸纳进政府当官.

总之,终宋王朝之世,商人的地位几乎到了古代华夏文明的顶峰,商业发展更到了超越今天的资本主义强国的地步.但同时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贸易制裁而亡国的朝代.就好比今天的中国缺少石油,当年的宋朝也很铜铁矿.到了南宋时期,版图的缩水使得铜铁矿更为缺失,而宋蒙战争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开打的.

(0)

相关推荐

  • “蒗荡渠”:楚汉鸿沟

    <水经注>:颖水.做"蒗荡渠". 即古之鸿沟,又即浪荡渠亦曰沙水.<汉书地理志>"浪荡渠首受泲,东南至陈入颍."<经>文说: ...

  • 从运河漕运入手,探究开封是如何发展成人口百万的大都市的?

    开封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距今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建城史.早在战国时期,她就是魏国的首都,之后又有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金等七个朝代在此建都.做为"七朝古都"的开封,有着悠 ...

  • 父亲节专题 散文小小说三篇 宋兰 张国贤 张萍

    父亲的爱,透着慈爱,滋润儿女的心窝:透着深情,温暖儿女的心房:透着希望,点亮儿女的明天:透着坚毅,营造儿女的幸福.父亲节,感恩父亲,说一声:父亲,您辛苦了!祝您父亲节快乐! 父亲节专题散文三篇     ...

  • 西楚王朝人物汇编第三篇·萧公角

    西楚政权,建立于公元前206年,由诸侯联军上将军项羽所建,其自称霸王,故所谓西楚霸王. 一直以来,对于西楚政权的构成,却在很长时间里为人们所忽视.当然,这其实也能理解,毕竟如同当年的那个张楚政权一样, ...

  • 青瓷王者之路——巅峰篇:大宋王朝的青色美学,沉沦于江南烟雨

    每天了解古玩知识 关于陶瓷的釉色,我已经写了白.红.黄.其实若论影响力,最先介绍的应该是青瓷.青色在古代中国有着极为丰富的美学意蕴:同时,青瓷也是中国陶瓷中最先诞生.谱系最为庞大的一支.这种美妙的巧合 ...

  • 宋 黄庭坚《阴长生诗三篇》

    右真定梁氏秋碧堂刻本黄山谷书阴长生诗.此诗墨迹,字字剪开,缀凑成卷,见文衡山<甫田集>,云:"必是大轴,经庸人装截."其后装成册,见安麓邨<墨缘汇观>.大字 ...

  • 从宋朝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就能看出为什么宋王朝可以延续三百余年

    历史上的每一个时代,社会弱势群体都是存在的,对弱势群体的照顾和救济,是社会救济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对这些人群救济程度的高低,是可以衡量一个文明社会进步的程度. 有宋一朝,虽然武力不济,但宋朝对百 ...

  • 【旧文新发】宋文庭习琴三篇是记《记蜀派名家不为人知的秘闻》

    [编者按] 最近几天忙于从北京自驾到成都,也因行路无暇顾及公众号.我在路上路过舞阳县贾湖遗址,南阳张衡博物馆.南阳张仲景祠堂.南阳汉画博物馆和南阳卧龙岗,全部随手拍了游记.路上所见所闻可以在b站(哔哩 ...

  • 宋 黄庭坚《阴长生诗三篇 并跋 秋碧堂法书》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宋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生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卒于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他一生两遭贬谪,历经坎坷,虽然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大作为,但在文学艺术上却 ...

  • 第九百零三篇    辽宋第二次幽州之战

    X 图1幽州之战图. 图2辽代牛皮画. 幽州之战是北宋与辽国争夺幽州的大战.宋军在高梁河战役及瓦桥关之役失败后,积极备战,以图再取幽州(今北京).宋雍熙三年(契丹统和四年,986年),宋太宗乘辽圣宗年 ...

  • 历三百余年,一览赵宋王朝从兴起到覆灭

    它,不同于汉唐,有别于明清,虽说宋朝跨越三百余年,并享有"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的美誉,但在中华版图上,宋王朝始终与一两个少数民族政权共存,先后有辽.西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