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和心智,回归健康的本质?

人类所能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叔本华

幸福的首要条件在于健康。

——柯蒂斯

俗话说:“健康是数字1,金钱、事业、名利、地位等都是后面的数字0。” 对于一个人而言,如果没有健康这个1,其他条件再多也只是0。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所有的0都是健康1的扩展及外延。

因此,健康是所有幸福及快乐的根本。没有了健康,说什么都是奢望,又谈何美好的生活?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健康身体的基石。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三章有曰:“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此句大意是:把无为当作为,把无事当作事,把无味当作味。这里面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其中“味无味”,就是告诉人们吃任何东西都不要贪图其味道。如果我们吃东西的时候总是品尝滋味,好吃的就多吃,不好吃的少吃甚至不吃,没有节制的食欲,日久天长,就会偏食。

我们需要明白,人类进食的本质意义是为身体提供新陈代谢的营养物质,而不是去满足 “口舌之欲”。

所以,我们在进食时候,就应该提醒自己:不管好吃或者不好吃的,有营养的就应该吃;不管荤食或者素食,对身体健康有好处的就应该吃;我们是吃“营养”,而不是吃“滋味”。长期坚持这种自我提醒,就能帮助我们消除偏食不良习惯,逐步达到营养全面,膳食均衡,身体健康。

启迪多元思维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弗列曼教授认为:“人们不健康的原因,心理因素占了很大比例。”

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及社会交往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点如下:

1、智力正常:这是人们学习、工作、生产、生活最基础的心理条件。

2、内省能力:人生本来就是复杂多变的,需要有一颗平静的心,不断内省自己的状态、思维及行为,认识自我的优缺点,发挥自己的优势,并不断改进自身劣势;需要以无尘之雨洗涤心中的黑暗,才能立足于世。

3、情绪稳定和心情愉悦: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肌体功能的协调。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外在行为可以协调一致,同时其行为受意识的支配;思维与行为也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思维与行为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杂乱无章,就应该进行心理调适。

4、良好的适应能力:人一生中会遇到各种环境及变化,所以,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并非是超人般的非凡状态,并且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表现优秀,重要的是能够正确认识自我。

5、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生活在社会关系之中,就需要擅于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正心正举

人们的健康状态,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其中最重要的是需要达到一种心智平衡的生活状态:心与智之间的关系,心是主人、智是仆人,心生智,智是为心服务的,这是生命原本的设计。

心智生活让生命回到心、找到爱、让爱流动起来。

没有心只有智,爱就是表面的;只有心没有智,爱就会没有方向感。只有达到心智平衡的状态,爱才能回归它的本真。

现在很多人的生活状态却是智成了心的主人,心处处受到智的约束。

情绪是心发出的,本来可以来去自如;但是现在智进行判断后会说,正面情绪是好的,负面情绪是坏的,于是正面情绪来去自如,然而负面情绪来了就被压抑了起来,藏在自己的身体里。这些压抑的情绪在身体里,造成身体的紧张,身体紧张就让能量流动不通畅了,能量流动不通畅了,身体就生病了。

从独特的视角看问题,如果人们生病感觉到痛苦,说明情况还好,人们还拥有感觉;然而有些人会病得很重,甚至已经到了麻木不仁的程度,已经没有感觉了。

智管得太多就会有智无心,无心的人是麻木的,像个机器人,机器人只有程序却没有情感及感觉,现在许多人实际上活成了机器人。

正常人是什么样子呢?正常人是顺其自然的、拥有感觉的,比如:冷了穿衣服、饿了吃饭、困了睡觉,然而生病到一定程度的人从这些角度上看都不正常、也不自然。

其实我们的身体经常比头脑正常、也比头脑更自然,头脑反而经常是不正常的、不自然的。

头脑时常会左思右想,如果把自己的身心健康全部都交给了头脑,期望头脑会搞定一切,这仅仅是一个幻象而已。

比如吃饭,假如一个人平时一餐吃一碗米饭,然而有一次菜多吃了一些,感觉反馈已经饱了,可是头脑却说需要按习惯将一碗米饭吃完。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依靠感觉,还是依靠头脑?听头脑的话,可能会导致多吃消化不良,吃撑的状态在短时间内身体没有什么大反应;如果长时间身体处于吃撑的状态,肠胃负担不起了就会生病,而且容易发胖。

如果身体感觉困了而不去睡觉,因为头脑发出命令说,还有报告需要赶写,写完了再睡;等真正写完了去睡觉时,可是很可能却睡不着了。

从这个角度上看,我们如果不听从身体的感觉,身体也不会听从自己的头脑了。

拨迷见智

健康需要达到一种身体与心灵的合一,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均衡地输入和输出能量及物质。

开启自在之门

人的一生,就是心智不断成熟、不断改善的过程。

心,和管理情绪与直觉的右脑有关,是人们的非智力因素;

智,和管理逻辑思维的左脑有关,是人们的智力因素。

如果人生一帆风顺,条件很优越,反而不利于心智水平的提高;人生的挫折,是人的心智提高及飞跃的机遇。

有地位、有财富,不如自己身心健康;要身心健康,就需要有个好心智,因为心智是人体的司令部,心智的效能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身体其他部分的效能。

心智生活的最佳境界是:人们进入具有成就感及自豪感的大脑愉悦状态,面部泛着红光,浑身血脉畅通,思维灵感频出,身心和谐,自然就能够保持健康的状态。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