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描绘的并非是人间仙境,文中3个细节揭露出恐怖真相

从古至今人们对美好生活总是无比向往,古代的人们生活在一个战争纷繁的时代,被战争所累,人们的生活困苦不堪,所以他们希望能够有一个没有战争,和平美好的地方来生活。

普通人对这种美好愿望的想象可能并不具体,但是晋朝的一位文学家,却具体地将这个“世外桃源”用文字表现了出来,既具体又非常真实。这位文学家就是陶渊明,他的作品是《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是大家所熟知的,也是经典的背诵课文,文章字里行间给人一种美好的享受。

在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里,无论是景色,还是居住在那里的人们,都有一种淳朴、自然的气息,那里没有战争,也不存在困扰,整个世界一片祥和。但是《桃花源记》里面很多场景的描述却经不起推敲,让人细思极恐!

中学课本中的《桃花源记》描绘的是一个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世外桃源,如果按照我们所学的知识来理解,当然会觉得这是陶渊明虚拟出来的一个“极乐世界”。

那么既然是虚拟,陶渊明肯定有他的依据,因为虚拟也并不是凭空捏造,他可能是有过一些感触或者接触过一些东西才让他有了灵感。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将课文中的很多细节拿出来分析,会发现文章中确实有很多小细节值得研究,里面包含的内容也却确有深意。换一个角度重新认识《桃花源记》,你会发现陶渊明讲述的并不是“世外桃源”,而是另外一个世界——死人的世界。

第一:文章开篇描绘的桃花。

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用优美的词句着重描述了小溪两边的桃树和桃花。

尤其是“落英缤纷”这一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影视剧中的场景,只觉得风景美如画,这种场景应该是“仙境”的标准配置。不过,令人注意的是,陶渊明所描绘的景色中,除了桃树就没有其他别的树种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树具有辟邪作用,人们经常将桃树枝上缠绕红绳来驱除鬼怪。如果用桃树来作为“阴间”与“阳间”的分界线也是最合适不过了,而陶渊明就是通过这片桃林才通入了所谓的“世外桃源”。

除此之外,“落英缤纷”的时节应该在清明节前后,桃花花瓣纷飞,场景虽然梦幻,但是参照清明节来看,这种浪漫的场景却像极了人们在烧纸钱纪念前人。

如果陶渊明描述的是死人的世界这个观点成立的话,这样的猜想也合理。这样一来,我们可以联想到是那位渔人在捕鱼途中遭遇不幸而亡,但是渔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去世,而是继续向前划船,而他进入的桃林正是“阴间”。而那里的人们也并不是“活”人,而是和他一样失去生命后生活在这里的“鬼魂”。

第二:文章中提到村庄里的房屋整齐排列,交通也很发达,每家每户都可以被小路连接起来,而且在渔人进入之后,大家还拿出了丰盛的餐食来款待他。

联想清明时发生的场景,这些食品很可能是活着的人为去世之人准备的祭品。另外整齐的房屋也会让人想到排列整齐的坟墓,那些“阡陌交通”就是坟墓与坟墓之间的小路。

第三:村子里人们穿的衣服。

文章中写着村里的人们穿着和外面人一样的衣服,而那些人却是从秦朝战乱的时候逃到了这里,并且一直没有出去,按道理来说他们应该穿着秦朝时期的衣服,又怎么会穿着和晋朝的人一样的衣服呢?

另外当渔人和村里的人交谈的时候,他们还说他们并不知道有个汉朝,晋朝更是一点没有听说过。既然如此,村里人衣服的来源更是可疑,没道理秦朝的人能够制作出和晋朝的人一样的衣服,毕竟两个朝代的人的衣服样式和材质有极大的差别。

能够解释这一切的原因,只可能是村里人穿的衣服是他们的后代烧给他们的,这些衣服同样是祭品。在文章的最后,渔人试图做记号,想要在之后重新来这里,但是他再也没有找到过。这个村子就如此诡异地消失了,而能够这样无声无息消失的只可能是“鬼神”。实际上,无论《桃花源记》描绘的是人还是鬼,这都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平与发展才是最终追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