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如何填好志愿?

这周下半周,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公布,毫无疑问这是一件几家欢喜几家愁的事,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考生的成绩和自己的预期以及平时的实际情况相差并不太大,于是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如何填好志愿?我的一个客户甚至提前就和我们打好招呼——接下来的一周,她要和他儿子一起研究填志愿,没有时间推进我们的项目工作。

关于高考填志愿,据我的了解,大致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一、盲填:高考前凭自己的感觉、理想填写志愿,这一背景下,“运气”占较大成分;二、考试后,自己通过对标准答案估成绩填志愿,这一定程度上“运气”成分也比较高,因为很多主观题很难估分,而且常常容易“高估”自己;三、考生清晰地知道自己的成绩、排名及分数线后再填志愿。整体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准确,但填写志愿方面依然存在很多令人“扼腕叹息”的事,我的大学同学中,就有好几位分数都达到当年北京大学在当地的录取线,但是因为低估了自己的高考成绩而报了我们学校(我们学校比北大差那么一丢丢😉),也有很多给人“意外惊喜”的结果(同样是我们学校也有不少刚刚过了分数线的同学等)。如何填好志愿几乎是所有高考考生及其家长的共同心愿,结合我的观察,给出两点原则建议及几具体操作措施。

原则一、选择大城市。读大学某种意义上是为未来就业准备,选择在一个有活力、有发展前景、教育资源集中的城市往往显得尤其重要,这主要是因为在大城市有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就业选择。比如,很多优秀企业每年校招的城市就是固定的那么几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武汉、成都、哈尔滨、杭州、南京等;再比如,大城市的就业机会远比小城市来得多,在腾讯、华为等一流企业工作的深圳大学的毕业生比其它同级别甚至更高级别的高校毕业的人员多得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近水楼台”。

原则二、相比专业而言,更应该重要学校的名气。很多大学在对外宣传时,常常喜欢强调自身在某细分专业处于领先位置,也刚好符合了很多人“宁为鸡头,不当凤尾”的人生哲学——相对而言,更愿意选择一个普通大学的优势专业,而放弃一个优秀大学的普通专业。事实上,在我看来,大学教育是通才教育,很多学了的东西,毕业就忘得差不多了。同时,从毕业后就业的环境来看,学校名气的影响力远大于专业的影响力。比如,应届毕业生就业市场(甚至是毕业后数年的就业选择上)中,名牌大学冷门专业的就业选择要远高于普通大学的热门专业。

结合以上两点原则 ,具体操作建议是:

第一,如果分数够,首选北清复交南浙中科。目前中国高校的现状是,以上几所院校是第一梯队,而第二、第三梯队的高校,在师资、经费和科研成果上都和第一梯队有断崖式的差距。只有在最好的大学里,才有最强的同学圈子,甚至遇见好伴侣的机会也更大。

第二,分数读不上北清复交南浙中科,尽量选一线城市的名校。一般说来,大部分招应届毕业生的企业,对学校的要求比对专业的要求严格。第一份工作,学校的名头比专业更加分。

第三,除开名校,选地域比选学校更重要,优先挑选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省会和中心城市。北上广深是第一阵列,杭州、南京、武汉、成都、西安和哈尔滨则是第二阵营,很多公司校招基本上只去这几个城市。为自己的将来着想,经济体量越大的城市,企业越集中,机会也越多,找工作面试都更方便点。

第四,除非是读医科、艺术、外语等专业,否则尽量选择综合性大学。读大学绝不仅仅是学本专业那几门课,越是综合性大学,能够给学生提供的综合资源越多。即使是学习外语这类专业,北大或是复旦的英语系和其他外国语系,也比外国语大学更合适。

第五,不要去挤所谓的热门专业,在同等分数条件下挑更好的城市和学校。一所二流大学最热门的专业分数可能和一流大学的冷门专业差不多,但是世界各大投行和咨询公司会更愿意招一个一流大学冷门专业的学生,到了公司后再培养。

第六,不论选择了哪个专业,如果不满意,也不要太沮丧,毕竟在大学比学习几门课更重要的目的,是从一个只会考试的学生变成一个社会人。从老师身上学习,同学们之间相互学习也非常重要。如果你的未来靠不上爹妈,那么从踏进学校大门的那天起,就努力和同学搞好关系,建立起一个好的朋友圈,这将受益终身。

最后,我特别欣赏前文提到的我的客户说要花一周时间和她的儿子研究填写志愿 的时,高考填志愿这件事,无论多么重视都不会显得过分,这绝对是一个做得好就“事半功倍”的事,而稍有疏忽至少大学四年会在“叹息”、“遗憾”中度过。祝愿各位考生都能填好自己的志愿,考取理想大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