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剂汤药解决三种病的仲景经方

小编导读

仲景经方备受历代医家的推崇,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其遣方用药中体现出来的医学思维,让人不仅叹服医圣的用药之妙、遣方之精。而且,仲景经方的医学思维还会与传统文化中其他思想成果有诸多契合之处。今天,小编带大家跟随苏小白老师见识一下经方中的“一举三得”之法。

《伤寒论》中小柴胡这一剂汤药,解决太阳、阳明和少阳三种病,即“三阳合病”,不正是“一举三得”吗!

“一举三得”,可谓兵家之高明术。

若一个打仗的,击一点而破三招,用兵如神,当然是要进兵史的。比如粟裕将军就曾有一个著名战例——“攻黄(桥)、救邵(伯)、打援”,留下军事之美话。搞建筑的,若能想起一个点子而解三个难题,也当属奇思妙构。比如沈括《梦溪笔谈》就曾载,宋贞宗年间,有一个名叫丁渭的大臣,在建造宫室时,采取“挖沟取土,解决土源;引水入沟,运输建材;废土建沟,处理垃圾”的施工方案,一举三得,颇得世人称赞。

那么在《伤寒论》中,有没有这“一举三得”之经方呢?

当然有,并且还不少。今儿择一条论之,请看《伤寒论》第九十九条: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点击加载图片

明眼人一看,便诊出了此为“三阳合病”。

不是么?你看这个患者,“伤寒四五日”,得了伤寒已经四五天了,快要到伤寒病程自然结束之时,“身热,恶风”,说明他还有表证,“颈项强”,提示他现时病邪已侵阳明。为何有这般诊断?是因阳明经过颈之两侧也,现患者既“颈项强”,便说明阳明经已受邪,故使其强也。“项”,即后脖子,“项强”说明邪在太阳;而“颈”,即脖子,“颈强”,则提示是邪在阳明也。“胁下满”,胁下为少阳经脉所过之处,胁下满,则是邪在少阳。“手足温而渴者”,手足,胃脾之所主,现“温”,定是邪入胃脾化热所致。那么是入胃还是入脾?一个“渴”字,便道明是邪入胃而化热了。因为胃热必渴,脾热不渴,原因当然是胃为盛水之器也。然后再倒回头来一看,好家伙,这个患者,一是有太阳病,“身热,恶风”,“项强”;二是有阳明病,“颈强”,“手足温而渴”;三是有少阳病,“胁下满”。

怎么办?且看,仲景先师给方:小柴胡汤也。

小柴胡这一剂药,解决太阳、阳明和少阳三种病,即“三阳合病”,不正是“一举三得”吗!

那么接下来,我们是否会问一句“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少阳经腑皆处人之旁侧,位置半表半里,有中枢之要,在外可以连太阳之表,在里可以通阳明之里、太阴之里。小柴胡汤,寒热共享,攻补兼施,解中枢之郁之同时,在外可以解太阳之表气,在里可以泄阳明之里热也。这,又是为何?因为,少阳之郁既解,三焦必畅,三焦畅,则上焦阳气输布有致,即肺的功能正常,太阳之表邪自解了;又因少阳之邪祛除,胆腑热去,自然不再犯胃;胆经有邪也去,自然也就不太再传太阴。是故,一剂小柴胡,一举三得也!

READING

经方医学好书

《经方与兵法》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弘扬中医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佳作。

此书尤以“伤寒论中的孙子兵法”一章最为精彩。以正邪虚实、因敌变化解栀子豉汤类之变通,以兵势正奇释白虎加参汤之奥妙、以穷寇勿迫喻阴阳自和者病自愈之淡定,以九变机利阐八纲阴阳之要旨,以兵非益多论麻桂承气之悍力,以并力取人析相须相使之功倍,以用间之妙体悟黄连汤寒热同用之殊绝。

全书兵法与伤寒互参互证,水乳交融。读来颇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对激发中医学专业师生、中医爱好者和传统文化爱好者学习中医的兴趣颇有裨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