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白蛇传》:白蛇真的害人,法海为何非要收她?真相很残酷

《白蛇传》是中国民间四大爱情传说,白素贞为了报恩许仙,以身相许,结为夫妇,但法海却将其镇压在雷峰塔下,从此一人一蛇便在苦相思中度过余生。

冻龄女神赵雅芝版本的白素贞,成了许多人心头经典,几十年过去了,人们依旧能够记得白素贞为救许仙,“水漫金山”,民间故事终究只是美化后的产物,《白蛇传》本质上是一则恐怕的民间故事。

《白蛇传》起源应该是唐代“洛阳邙山巨蛇”事件。

新旧《唐书》都对这件事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天宝中,洛阳有巨蛇,高丈馀,长百尺,出于芒山下。胡僧无畏见之,叹曰: “此欲决水注洛城。”即以天竺法咒之,数日蛇死。禄山陷洛之兆也。

唐玄宗天宝(742——756年)年间,洛阳邙山出现了一头巨蛇,身长百尺,按照1唐尺等于31厘米来算,百尺相对于31米的巨蟒。

这种巨蟒比起已经灭绝的泰坦巨蟒都要大整整一倍,泰坦巨蟒之所以身躯庞大,主要是5800万年前氧气浓度高,而唐朝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气候环境,这应该也是民间传说之一。

不过注意《唐书》中说巨蟒被高僧所杀,但是巨蟒出世,也预示着大灾,果不其然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以“清君侧”之名攻破洛阳。

安禄山能轻而易举发动“安史之乱”主要是因为唐玄宗沉迷杨贵妃的美色,为了讨好美人,不顾群臣反对,赏赐杨家人,杨国忠权倾朝野,引得文武百官怨声载道。

“洛阳邙山巨蟒”事件并没有随着“安史之乱”的平定而烟消云散,在人们口口相传下,巨蟒、高僧以各种不同的版本出现在评说、戏曲中。

唐人还以巨蟒编写了《博异志·李黄》,故事的时间设定在唐代,地点则是在洛阳,李黄是洛阳官宦子弟,有一次他外出游玩,遇到了一位风姿卓越的白衣女子,她身边还有一位青衣侍女,两人姿色不凡。

李黄被两人美色迷住,就上去搭话,这白衣女子好生客气,又邀请李黄在家中居住,李黄一打听,这女子竟然是一个寡妇,这可把他乐坏了。

孤男寡女同住屋檐下,难免会把持不住,李黄就跟白衣女子缠绵了三日,等他回到家中,精神萎靡不振,身上散发着腥味,回家之后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最终竟然化为了一滩水。

等众人回过神去找白衣女子时,只看见院子里面盘着一条白蛇。

从神话传说角度来讲,白蛇本就是妖,人跟妖之间的爱情本来就不会有什么结果,就好像西方神话传说中,美人鱼爱上一个男子,她就会将男子拖到水底将其淹死。《白蛇传》的道理也是一样。

《白蛇传》故事定型于明末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他在第28卷写了《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现在《白蛇传》的故事都是根据冯梦龙的小说改编的。

冯梦龙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写了白素贞因为躲雨,对许宣一见钟情,想要同他“云雨”便嫁给了他,结婚之后,许宣处处感到怪异,就到金山寺拜见法海,法海说他的妻子是修行千年的蛇精。

许宣日日跟妻子缠绵,虽然有些怪异,但是怎么可能是蛇精,他不信,法海就给了他一个钵盂,让他用钵盂照射白素贞。

许宣半信半疑,但还是照做了,反正也没有什么坏处,见到白素贞和小青时,他就掏出钵盂照出了两人的真身,他恍然大悟,就将白蛇、青蛇收入钵盂中交给了法海,让他将白蛇镇压在雷峰塔下。

从始至终,法海只是顺手给了一个钵盂,从收白蛇到镇压白蛇都是许宣一个人干的,冯梦龙之所以会这么写,也是为了警告世人不要沉迷美色。法海在临终前,还留下了八句诗:

祖师度我出红尘,铁树开花始见春。

化化轮回重化化,生生转变再生生。

欲知有色还无色,须识无形却有形。

色即是空空即色,空空色色要分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