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菌种种香菇,你玩得起吗?

近年液体菌种风头非常盛,以至于一个局部技术都成了标榜能力的噱头了。不论是大到某些博导,还是小到某些农民,似乎不谈液体菌种不做液体菌种就挺不好意思。尤有甚者,拿着液体菌种这事儿冒充大牌,或者拿着液体菌种做“发展方向”在讲台三尺胡言乱语,读者不能不警惕。

液体菌种的制作,没有任何高深可言,因为发酵罐是人厂家制作好了的,操作程序对正常大学水平的人来说,只要略加培训就行,就是高中生,也不是多难的事情,至于配方,无论厂家的参考配方还是自行探索,都不是多么复杂的东西。无非那几样玩意搭配,与母种培养基无异,何况许多喜欢谈液体菌种的人根本都只是懂操作而已。我分析过某些培训班讲授的内容,知道培训班的老师都未必有对培养基进行深入研究。

顺便说一下,最近有厂家在使托推销某些营养剂,说得天花乱坠,其实都只是菌丝长得快点浓点而已。我在”过分了》系列里已经说过,这样的状况未必是好现象。这里就不重复!(注:《肽过分了》有四篇,点击这个链接只是第一篇)

液体菌种不仅没有多么先进,而且其主要作用还是仅仅只能针对营养要求宽泛的菇种的。液体菌种的实际使用效果只是便于机械化操作和成本下降,加强菌丝生长的整齐度,其他并无太多优势。从在金针菇和杏鲍菇生产上使用看,节约的生长时间要部分被增加的后熟时间抵消,所以缩短生产周期一说也很有限。

所以对液体菌种的使用,最好的态度应该是务实的,事实证明,由于酶系统的适应性过渡原因,在营养原料要求严格的菇种方面,液体菌种至今无法规模应用。对于主要的栽培种类来说,就是香菇和双孢菇,不要考虑使用液体菌种的可能性了。

记得我曾经写过一篇《冷水液体菌种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点击这个题目链接可以直接看这篇文章),当时当事人就在海龙俱乐部大放厥词唱反调,甚至还有某些大学教授一块儿起哄,说有人在大规模使用液体菌种直接生产香菇菌棒。虽然当事人之后做了道歉,平息了事件,但我还是有点担心人家看了这些聊天信息去选择使用液体菌种生产香菇菌棒。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加拿大一个采蘑菇的群里有位网友的经典笑话:没有什么蘑菇是不可以吃的,只是有些可以吃很多次,有些只能吃一次。

那么香菇菌棒使用液体菌种生产,结果是怎么样的呢?估计也是只能玩一次的游戏,让我们看看图片:

废菌棒堆积如山,触目惊心

为了人家的隐私,我就不透露具体企业和地方了,我只讲一下大概的数量,前后共计使用液体菌种生产了400-500万棒,损失恐怕得一千万上下。经常听说什么“废包堆积如山”,这个才名副其实。

污染率这个问题,不是严格的液体菌种缺陷,而是与技术问题伴生的衍生问题,但液体菌种制作香菇菌棒,至少在技术操作的方面,无法克服某些缺陷。该公司的前技术总监根本就是个一窍不通的缺德货,在问题出现后连起码的职业道德也不顾,最终酿成了这个巨大损失。高喊搞液体菌种的先生们,谁对香菇菌棒这种液体菌种应用做过研究吗?另一方面,企业对于食用菌人才的辨识能力,也是其失误的最重要责任之一。

外行进入菌业的最大弊病就是这个问题,而更加严重的是老板们必定从盲从直接跳跃到怀疑一切,那悲剧就更加不可收拾,而我感觉,这个问题正在发酵。

从理论上说,营养要求严格的菌类,一定是某些特别的酶缺乏,而菌类消化原料的胞外酶的调整适应有两个要素,即特异底物的存在和时间。虽然单纯培养菌丝的时候,低分子量营养物质可以很好的提供生长必须,但在子实体产生之前的生理成熟过程里,其先天适应的营养需求如果不能满足,就很难正常获得产量质量合乎常规水平的结果。

液体菌种的配方,大体上与生产用母钟是一个等级,如果酶系统适应性过渡快的菇种,采用液体菌种是问题不大的,但并不是说完全没有问题,金针菇杏鲍菇使用液体菌种生产的时候,加长后熟期,就是这个适应性过渡存在的表现和证明。而香菇这个过程显然要慢,而且必须在中间有转接过程延长菌丝的适应性生长周期。

实际上我们还可以观察到,香菇现在使用的三级菌种生产模式,母种是很难转色的,原种的转色不如栽培种快。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这家公司使用液体菌种的菌棒,起瘤(这个通常认为是菌丝生理成熟过程里,机械压力刺激的反应)慢,转色差,有的菌棒超过160天居然没能转色。

这是转色起瘤的差异,前者为固体菌种,后者为160天的液体菌种菌棒,干缩了都不会起瘤,当然如果是袋内转色,那就无法完成

这就是香菇无法使用液体菌种生产菌棒的基本原理,未来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除非你的液体菌种能够完成这样的酶系统适应性过渡,而目前,我们看不到这个迹象。

道理讲过了,事实也摆在这里,中国会不会还有玩液体菌种生产香菇的?估计会有,为什么说“傻子多到骗子不够用”,这就是明证。

戒之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