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的那个“梁祝”其实还有前传!

“青年节”的那场沙龙“梁祝”正年轻!(←这其实是个传送门),“梁祝”化作翩翩起舞的蝴蝶,久久回荡在心田。而你们知道吗?这个家喻户晓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它其实还有前传。

让我们有请主讲人上海越剧院院长梁弘钧先生。

为何请上上海越剧院院长,你们应该猜到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前传就从越剧讲起。

1
越剧“梁祝”男儿演

“梁山伯与祝英台”,简称“梁祝”,是中国古代4大民间传说之一。

而越剧“梁祝”的历史,在110多年岁的越剧史面前,就是二当家一样的存在,因为越剧“梁祝”至少有100多岁。

上世纪20年代初,越剧还不是今天我们熟知的由女子演绎,而是一班男演员。它和当年其他剧种一样进入上海。其中第二次来上海带来的经典剧目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

2
越剧在上海

然而由男班演绎的越剧,却都被一同进上海的京剧和其他文艺品种打败,这一败还是2次。直到1923年后,花儿一样年轻的女班艺人们进入上海,越剧才开始扬眉吐气了。

正值及笈碧玉之年的她们,有着深厚的戏曲功底和扎实的表演功力,同时再加上从浙江而来的越剧那悠扬的吴越之音,让上海的观众如痴如醉。

为什么越剧当时在上海能那么有市场?这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

1

首先,随着上海城市的发展,大量的女性意识觉醒。

工业的发展给城市带来很大改变,工厂越来越多,移民也越来越多。女工成为一个很大的群体,当时上海的女工很大都来自江浙皖,她们有了经济收入,也有着文化需求,越剧的乡音勾起了她们的乡情。

所以有别于20、30年代的男子社交群,越剧让当时的女性,有了一个独立的社交平台和社交的语境体系。

2

与此同时,上海的发展让周边的官员、商人、财阀不断涌入,对乡音的想念以及家眷们的需求,使得手握资本的他们,成为推动越剧发展的重要力量。

3

越剧在上海这片土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不得不提到当时在上海的大批文人

在这里小克勒先要插播一个让上海人又可以骄傲的重点——越剧也和京剧一样,是由我们上海人叫出来的!可以说,上海才是越剧真正的诞生地。

越剧从30年代末、40年代初开始不断地和话剧、电影等当时最时髦的西方艺术和现代艺术进行了对接。

同时又有很多文化精英的介入,如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著名电影人吴村,导演、戏剧评论家刘厚生,中国现代话剧的创始人之一欧阳予倩等,他们都影响了越剧的改革。

吴村 欧阳予倩

在这样一批当时文化、戏曲精英们的影响之下,越剧逐渐成长为独树一帜的舞台艺术。

这一切,只因为在上海这座城市才会发生。

3
上海对越剧《梁祝》的改头换面

那么,上海究竟对《梁祝》这部戏曲主要做了哪些方面的改变?

我们从三个阶段说起。

第一阶段从民间故事走向公众舞台。

20年代初,上文说到的那个越剧男班,把《梁祝》从浙江的田间地头带到了上海的舞台。他们做了第一次的改良,从故事结构、人物的表达,再到整体的包装,应该说已经有了一个很大的进步,更符合城市的观赏需求。

田间地头就能开演的稻桶舞台

第二阶段从公众舞台走向城市舞台。

从服装到舞台,都发生了改变,故事就得更完整。但民间传说中不可避免会有一些封建迷信、宿命论。

于是到30年代末、40年代初,袁雪芬、马樟花首演《梁祝》时,去除了那些宿命论,变成了一个女性对爱情、对命运的抗争故事。

这部作品就是当时非常受欢迎的《梁祝哀史》。

这部作品正切中了当时社会女性的痛点,于是《梁祝哀史》出现了许多版本。从马樟花、袁雪芬的首演版本,到范瑞娟、傅全香版,徐玉兰、王文娟版。

《梁祝》是所有的越剧流派几乎都唱过的一出戏。她不仅仅是某一个流派或者某一个艺术家终身的代表,而是整个越剧的代表。

第三阶段从城市舞台到舞台艺术作品的升华。

1951年建国后,在《梁祝哀史》的基础上加入“化蝶”篇章。

《梁祝》被周总理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但是我们的《梁祝》优于西方故事的最根本点就是它最后因为“化蝶”而升华了。

所有的感情、所有的爱情都在浪漫里得到圆满,这是西方的现实主义无法替代的。而这种团圆结局特别适合追求唯美的女性。

可以说经过三个阶段的改变,越剧《梁祝》的唯美性、艺术性都得到了提升,从一个民间传说变成了一部经典作品。

4
《梁祝》永远年轻

越剧《梁祝》成为经典,不仅仅是作品的魅力,还有它美轮美奂的舞台呈现艺术。

这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手绘服装图,而这个帽形是越剧独创的,是其他剧种没有的。

而化蝶之后的翅膀更是做过多次改革,加入手绘、刺绣等元素。

还有许多舞台设计的改变。唯一不变的是它始终越来越美,越来越精致,越来越符合我们所有人对美的想象。

《梁祝》永远年轻的秘密,就是不管它怎么改变,青春是永远不变的基因。

《梁祝》是上海越剧院的保留剧目,半个多世纪来呈现了很多经典版本,并且还一直在进行着打磨和提升,这部戏在戏曲史上有怎样的意义?

《梁祝》虽然是一个悠久的民间传说,但是在今天的舞台上,无论是越剧《梁祝》,还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它们始终焕发出的是艺术青春。每一代人都会从这样的故事和这样的艺术作品中去体会自己,体会这个时代和自己内心的呼应。

只要这个作品在,只要《梁祝》在,青春就永远在。

其实让《梁祝》家喻户晓的,还有一部电影。这里面还有哪些故事,小克勒下一篇再讲!

特别感谢

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

静安区文化局

对我们的大力支持

(0)

相关推荐